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管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aj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大趋势。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较城镇相对落后,导致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致使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做好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管理对学生与校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围绕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特点,做简要的管理探讨。
  【关键词】农村 ; 寄宿学校学生 ;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5-02
  一、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思想不够成熟稳定,在于条件优越的学生相处中难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烦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但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而青春期教育的滞后使得他们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不是采用消极封闭自己,使自己更加忧郁,就是采用大胆地欣赏追求异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早恋或非正常交往,导致心理疾病。
  2.恋家
  学生原来在家附近上学时,由父母家人照顾生活起居。当他们成为寄宿生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洗衣服、早睡早起、一日三餐等,都需要他们去独立处理,无疑会产生无奈、厌烦的情绪;而且学校都要求他们宿舍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必然要求他们改掉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更使他们感受到还是“家”好,就会想家。
  3.攀比
  受同学、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寄宿生很容易脱离自身的家庭条件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在攀比心的驱使下,有的学生不比学习好坏和能力大小,而比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差距,往往是新生看老生,农村看城市。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减少给孩子金钱后,学生的心理肯定难以接受,随之而来就是产生各种逆反行为,这种行为一旦产生以后,就难以在改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4.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出村上学的安全感的缺失,造成正常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往往以同班、同村、同邻、同姓为前提组成小集体,他们是希望在小集体的呵护下生活,在年龄小,学习成绩差的寄宿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零用钱,玩具等来讨好本村学生,与同学有矛盾时不能宽容相待,处理问题往往行为过激,唯一方式便是打架。
  (二)食宿安全问题
  1.饮食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一方面,存在饮食不卫生、乱吃东西,如果食堂的饭菜不合学生的胃口导致不吃或者吃不饱等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一分饭菜几个同学同时食用的现象,如存在流感型病毒极易引发群体性病状。另一方面,学生是校外个体商贩、小吃店主要消费群体,他们不能合法经营,贩卖伪劣和三无商品。有的学生不讲卫生,乱买乱吃,不但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生病并影响学生,而且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2.住宿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生性格活泼好动,且安全意识较差。影响住宿安全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用电安全。将各种电器、如玩具等插入插座极易引起联电、火灾等隐患;二是用水安全。地面上的水渍,用开水等容易使学生出现滑到烫伤等伤害;三是睡觉安全。由于学生好动等原因,白天的疲劳使晚上睡觉“不老实”住在上铺的学生容易出现衰落等安全隐患。
  二、管理措施
  (一)学生心理上的管理
  1.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
  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3.给与足够自由空间,和谐精神环境
  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寝室内务整理、课外兴趣小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愉悦精神,又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同学们认识到遇事要宽以待人,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温馨的大集体。
  4.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榮誉感
  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食宿安全上的管理
  1.学生寄宿学习,安全是第一要务
  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经常深入教室、宿舍、食堂,寻找管理盲点,对症下药,不断提出新的管理要求,强化安全教育。一是从时间上排查,早晨起床后有专职教师检查卫生的同时检查宿舍的安全,其他时间由值周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安全和卫生检查。二是从地点上排查,校门外、操场、内院、食堂。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学校对直接管理服务学生的班主任强化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状,班主任再和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确保安全工作形成网络,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问。
  2.规范寝室制度
  寄宿学校的学生的管理要形成规范的寝室制度,宿舍管理员,班主任是寄宿生生活的主要管理者,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工作方法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拔寝室长并充分发挥寝室长的作用,因為老师不可能全程跟踪学生,大部分时间由寄宿生自主掌握。另外,管理员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全面了解寝室的情况,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怎样洗碗、洗衣服,如何共同相处,如何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等。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大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在寝室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的寄宿管理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要注重饮食和日常生活的管理。通过科学、健康的管理,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
  [2]杨兆山,王守纪,张海波.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全国教育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加之互联网技术迅猛的发展,实验室人工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新常态的需要。如何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主动适应教育新常态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迫切地摆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面前。本文提出了一些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 ; 实驗室管理 ;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逐渐的更新,对于初中生来说,班集体是他们的归宿,也是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协助力量,班级的整体风气和教师的创新管理制度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深入的了解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面以及家庭等方面,班主任更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制定出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生做到表率作用,让学生对班主任心服口服,初中生逐渐的进入青春期,性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家长与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幼儿园幼儿,他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后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管理时,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控制,这对幼儿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 ; 管理 ;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摘要】护生毕业实习,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实现到实际的工作情况当中去,是护理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和重要阶段,为护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实习环境,是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职业道德和综合操作水准的重要环节。当前、提倡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管理的质量,对护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护生 ; 个性发展 ; 实习管理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
目的:评价机用Mtwo镍钛系统在根管再治疗中的性能及再治疗对根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34颗正畸拔除的双根管前磨牙,随机选4颗设为对照组,2颗阴性对照组和2颗阳性对照组,其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2-02  在我国教育国际化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越来越扩大的留学生教育规模也在挑战着我国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进行留学生管理,除了提升师资力量和增强管理力量,我们还应当与国际接軌,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及教育理念,这其中,“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