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包含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巩固,迁移应用形成能力一系列过程,而上课是整个过程的中心环节,老师讲授知识,传授方法及培养学生思维主要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学习新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也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学习建构能否高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节奏明了,线索简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效率高,教学事半功倍,如何提高物理课堂质量呢?下面谈几点认识。
1 丰富知识储备
首先,老师要储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老师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更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利于老师把握所教内容在相关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再者,要有丰富相邻学科的知识,这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老师不断学习,丰富学识,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方法及调控的经验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笔者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2 提高教材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要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要对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间的联系、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对编者的意图有到位的解读,定位准三维目标点,为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就是对教材的顺序、图文信息、实验等进行重新编排组合,还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入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元素,使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可对现有教材进行变异改写,使教材更符合老师自身的教学风格。
其次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基于分析教材更深一层次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前预设,在教学思路上,应设计好清晰明了的教学流程,使各个教学任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纵深推进,在时间分配上,应设计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安排好讲解时间、引导时间、学生的动手时间及思维活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发挥各种方法的比较优势,选用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方法,提高方法的使用效益。
3 把握上课技巧
上课是整个教学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优质高效的课堂有赖于高超的上课技巧,如果在课堂上讲得巧、导得巧、启得巧、控得巧,一节课的时间里就能实现最大的教学容量,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
3.1抓住“课眼”,编织课网
在教材的编写主线中,起中心辐射作用的知识点就是整节课的“课眼”,老师要学会利用“课眼”编织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中心、有线索、有关联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以“课眼”为突破口,沿着知识间的关联性稳步推进各环节的教学,老师抓住了“课眼”,就抓住了教材的中心和关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能否正确把握“课眼”,是衡量教师教学技巧的重要标准,比如粤教泸科版物理教科书《怎样才叫“做功”》这节课,教材编排如下。
老师点拨 电动门要同时满足两个开关闭合条件才能开启,属于逻辑学中的“与”关系,需选串联电路;如果满足单个开关闭合条件电路就能工作的电路,属与逻辑学上的“或”关系,应选并联电路,因此选A。
分析 许多学生做题时,并没有找到解决本题关键之处,老师的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
(2)“举例”的例子
问题 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老师举例 以黑板为参照标准,坐在教室的同学们相对于黑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同学们是静止的,如果以走动的老师为参照标准,(老师往教室后边走),同学们相对老师有位置变化,因此同学们是运动的,可见,对同一个物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以上举例可知,教学举例务必简单、清晰、能揭示问题本质,便于学生理解,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3.3注重思维训练和方法传授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是以学生观察、感受、体验为主的思维,物理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构建物理模型,或从直观物品及演示实验中获取感性认识,都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撑,学生形象思维的提高,会促进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用语言或图示等手段描述物理现象、构建物理模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逻辑思维是从各种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形成物理概念,并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产生新认识的思维,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要坚定地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情境、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现有规律的基础上推理出更深层次的认识,如学生学了功率的定义式P=w/t,可推理出P=W/t=Fs/t=Fs/t=Fu的关系。
在上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表象,透过现象看学生是否真的启动大脑的思维活动,物理知识都要经过学生的大脑思维加工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有:(1)设计思维陷阱,就是针对学生错误思维方式的一种应激调整,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通过对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反思,产生新的思维方法,(2)采用多元变式,就是对同一道题的条件进行多种变化,使学生采用不种的思维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3)进行思维纠偏,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然后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种方法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具有显著效果,(4) 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对一道题提出多个问题或对一道题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定地对学生实施方法传授,方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老师应思考将独到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实验推理法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原理,通过具体的课堂探究活动或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
3.4增强课堂感染力
课堂感染力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吸引程度的综合反映,课堂感染力来自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表现力,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有效力,增强课堂感染力,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尊重热爱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诚鼓励学生,耐心辅导学生,要求老师有较强的表现力,上课有激情,机智幽默、表达流利、言简意赅、肢体动作自然得体要求教学内容有吸引力,即生动有趣、新奇,如设计有趣的小实验或惊险的实验都会使课堂感染力大增,要求教学手段及方法科学有效,即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3.5灵活调控课堂教学
调控是基于教学设计,以学生三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际情境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而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与控制,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和创造性,老师的调控内容有以下几点:目标调控,程序调控,时间调控,情感调控,教学中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引起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时,有必要将教学目标提高一个维度;学生对教学内容愁眉不展时,应适当降低目标要求,而对于探究活动,学生实验方法不统一,实验进程不同,仪器操作水平不同,需要老师高效调控,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为达到优化时间分配的目的,要对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思维活动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控,老师还应机智地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气氛,采用鼓励的语言、新奇的实验等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学过程更科学、有效。
4 反思教学得与失
老师应养成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体验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新的思想的过程,教学反思能促进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的内容包括: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所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课堂调控是否得当,对学生启发是否到位,语言表达、板书、肢体动作等是否自然得体,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有哪些困难等等,通过反思,产生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反思-提高-再教学-再反思-再提高”中不断进步。
1 丰富知识储备
首先,老师要储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老师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更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利于老师把握所教内容在相关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再者,要有丰富相邻学科的知识,这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老师不断学习,丰富学识,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方法及调控的经验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笔者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2 提高教材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要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要对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间的联系、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对编者的意图有到位的解读,定位准三维目标点,为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就是对教材的顺序、图文信息、实验等进行重新编排组合,还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入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元素,使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可对现有教材进行变异改写,使教材更符合老师自身的教学风格。
其次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基于分析教材更深一层次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前预设,在教学思路上,应设计好清晰明了的教学流程,使各个教学任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纵深推进,在时间分配上,应设计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安排好讲解时间、引导时间、学生的动手时间及思维活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发挥各种方法的比较优势,选用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方法,提高方法的使用效益。
3 把握上课技巧
上课是整个教学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优质高效的课堂有赖于高超的上课技巧,如果在课堂上讲得巧、导得巧、启得巧、控得巧,一节课的时间里就能实现最大的教学容量,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
3.1抓住“课眼”,编织课网
在教材的编写主线中,起中心辐射作用的知识点就是整节课的“课眼”,老师要学会利用“课眼”编织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中心、有线索、有关联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以“课眼”为突破口,沿着知识间的关联性稳步推进各环节的教学,老师抓住了“课眼”,就抓住了教材的中心和关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能否正确把握“课眼”,是衡量教师教学技巧的重要标准,比如粤教泸科版物理教科书《怎样才叫“做功”》这节课,教材编排如下。

老师点拨 电动门要同时满足两个开关闭合条件才能开启,属于逻辑学中的“与”关系,需选串联电路;如果满足单个开关闭合条件电路就能工作的电路,属与逻辑学上的“或”关系,应选并联电路,因此选A。
分析 许多学生做题时,并没有找到解决本题关键之处,老师的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
(2)“举例”的例子
问题 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老师举例 以黑板为参照标准,坐在教室的同学们相对于黑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同学们是静止的,如果以走动的老师为参照标准,(老师往教室后边走),同学们相对老师有位置变化,因此同学们是运动的,可见,对同一个物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以上举例可知,教学举例务必简单、清晰、能揭示问题本质,便于学生理解,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3.3注重思维训练和方法传授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是以学生观察、感受、体验为主的思维,物理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构建物理模型,或从直观物品及演示实验中获取感性认识,都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撑,学生形象思维的提高,会促进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用语言或图示等手段描述物理现象、构建物理模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逻辑思维是从各种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形成物理概念,并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产生新认识的思维,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要坚定地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情境、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现有规律的基础上推理出更深层次的认识,如学生学了功率的定义式P=w/t,可推理出P=W/t=Fs/t=Fs/t=Fu的关系。
在上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表象,透过现象看学生是否真的启动大脑的思维活动,物理知识都要经过学生的大脑思维加工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有:(1)设计思维陷阱,就是针对学生错误思维方式的一种应激调整,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通过对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反思,产生新的思维方法,(2)采用多元变式,就是对同一道题的条件进行多种变化,使学生采用不种的思维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3)进行思维纠偏,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然后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种方法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具有显著效果,(4) 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对一道题提出多个问题或对一道题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定地对学生实施方法传授,方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老师应思考将独到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实验推理法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原理,通过具体的课堂探究活动或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
3.4增强课堂感染力
课堂感染力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吸引程度的综合反映,课堂感染力来自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表现力,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有效力,增强课堂感染力,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尊重热爱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诚鼓励学生,耐心辅导学生,要求老师有较强的表现力,上课有激情,机智幽默、表达流利、言简意赅、肢体动作自然得体要求教学内容有吸引力,即生动有趣、新奇,如设计有趣的小实验或惊险的实验都会使课堂感染力大增,要求教学手段及方法科学有效,即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3.5灵活调控课堂教学
调控是基于教学设计,以学生三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际情境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而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与控制,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和创造性,老师的调控内容有以下几点:目标调控,程序调控,时间调控,情感调控,教学中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引起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时,有必要将教学目标提高一个维度;学生对教学内容愁眉不展时,应适当降低目标要求,而对于探究活动,学生实验方法不统一,实验进程不同,仪器操作水平不同,需要老师高效调控,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为达到优化时间分配的目的,要对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思维活动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控,老师还应机智地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气氛,采用鼓励的语言、新奇的实验等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学过程更科学、有效。
4 反思教学得与失
老师应养成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体验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新的思想的过程,教学反思能促进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的内容包括: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所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课堂调控是否得当,对学生启发是否到位,语言表达、板书、肢体动作等是否自然得体,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有哪些困难等等,通过反思,产生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反思-提高-再教学-再反思-再提高”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