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竞争就是选择被淘汰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人带来压力的事很多,中国高考应排在前三。十余年苦读,求的是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学生们就被不断地择优再择优、分流再分流,一层层地物竞天择。
  这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于是,就有家長将眼光投向国外———据说,“在外国读书很轻松,中学生课余有很多玩的时间”“国内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国外就像变了个人,一下子出色了”……
  出国就这样热起来了,且日趋低龄化。然而据《文汇报》记者最近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小留学生的出国之路并不轻松,正如走过这条路的一名家长所说:“我的孩子逃掉了中考、高考和应试教育模式,但其实永远逃避不了竞争……”
  国内有应试教育的竞争,国外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竞争。我们听闻美国高中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3点以后的自由时间,美国学生都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会服务、艺术或科学类社团活动。事实上,美国本土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在为大学做准备了,因为除了高中的学习成绩和SAT分数,美国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申请人的履历———一张履历表能否被填满,他们认为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无论中外,这个时代的孩子们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生而为人,即具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本能渴望,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这种发展与完善,需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完成。于是,各种形式的排名与相互的参照对比,成为一个人了解自己发展完善程度的重要参照。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两个商家以同样的价格卖包子,必是做工更用心、口感更好的胜出,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于是两家形成竞争。客观上讲,这种竞争机制使人们可以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包子,也促进了商家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今天我们的话题不讨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竞争性的优劣,我们仅谈竞争。竞争背后有“宝典”,这“宝典”就是父母对竞争的认知。做父母的从一开始就要了解,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品质与热情。如果父母从一开始不能让孩子明白,所有形式的竞争,都只是自强不息的参照物,就像人需借助镜子了解自身形貌一样。如果父母们不能明白,孩子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比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形形色色的竞争中不断清晰、明确个人专长与兴趣所在,继而专注一事去深度探索,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易因追求全面开花,个个浅尝辄止,而散乱无成。
  有了这认知,我们再来谈面对竞争的态度。学校和家长都需明了,鱼不需要和鸟去比赛飞翔,对待竞争也一样。清晰自身定位的人,会明白哪些竞争是不需要参与的,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需要积极投入,奋力一搏的。这种不参与,不属于逃避,而是理性的抉择。就像一个人要往南方去,那么向北开的车速度再快,也与他无关。
  如今的学校教育,只是完成了孩子成长与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而更重要的部分,的确是需要父母更用心,付出更多的。家长应该要比学校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质、天赋禀性、个人志向,帮助孩子处理好竞争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让他不在竞争中迷失,不在竞争中退缩,或是迷失过、退缩过、忘乎所以过,最终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脚踏实地向前。
  若这工作可以完成,这样的家长可谓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升华为心灵乃至精神意义上的父母了。以此为目标,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各种升学竞争,无论其中的激烈程度如何,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了。
其他文献
在图书馆的一次公益讲座上,一位心理老师分享说:“有的问题我们暂时放不下,那就把问题收起来,放好。”随后,有几位朋友坦诚分享了自己这方面的经验。  张先生现在是一家电器连锁品牌大型卖场的负责人。三年前,他还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管理人员。一次,他在书上读到“把问题放好”这个观点,决定尝试。  从此,他随身携带一个本子记录各种工作上的问题,并且给它们定星级。五星级的是亟待解决、需要立刻着手去做的;四星级的
期刊
在那深不可测的“麦格”池塘下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泊叫“麦格湖”。湖里面生活着一群稀奇古怪的鱼。  这些鱼有的瘦瘦的,像一根针;有的胖胖的,像一个圆圆的大西瓜;有的短而小,像一粒黄豆;还有的身体长长的,像一条蛇在水中游。  有一天,鱼群热闹异常,原来一年一度的“比比谁的本领强”大赛开始了。  首先上场的是“大胖子”鱼,只见它浑身胖得像一只大皮球,它骄傲地说:“我能吃下100斤食物,还不打饱嗝。”一
期刊
质疑中的坚持  屋里寂静了下来,只有老旧的电视机“刺啦刺啦”响着。男人忽然暴躁地一挥手,用力推着桌角,桌子上的碗、盘子、筷子跳起老高。  男人苍老又带着嘲讽的声音随即响起:“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就像你,从小到内地上学,到现在还不是回到藏区的村里来吗?有什么用?”  缩在屋角的女童,一直瞪圆了眼睛,两只耳朵细心地捕捉着屋里每一个细小的声音。当听到男人说“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时”,
期刊
幾年前,央视《对话》栏目中,一名大四女生提问:“现在社会上都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请问这一点是否有道理?”当时的主持人王利芬老师,表情温和又严肃地说:“你一定要记得,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我现在还记得,节目视频下有这么一条评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声音,过往在说,现实在说,理想在说,你可以去聆听,但不可以被淹没。”  社会上有人因嫁得好而沾沾自喜,有人的成功是身居高位,也有人视隐
期刊
这是一次非常暖心的大改造,它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家,而是千万个“星星的孩子”的聚集地。“彩虹妈妈”和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得到干预教育,租下一套房子,它最终被改造成超级温暖炫酷的家。  1990年,34岁的张灿红生下儿子,这让她感到万分幸福。儿子嘉伟长得甚是讨人喜爱,但美好的日子总是太过短暂,不久后,儿子因为行为异常,被诊断为“孤独症重度患者”,一生都要活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无法独立
期刊
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过去4年中,首次购房的人群年龄已经从30岁推迟到34岁,这意味着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会有越来越长的时间停留在租房居住的状态。  当第一代00后走进大学,90后逐渐开始走出校园,变成社会人,也成为租房主力军。90后比起80后,他们更不能容忍糟糕的居住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期刊
15岁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十几里之外的县城。可我突然要去几百里之外的地方上学了,想想都觉得害怕,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一定会像只孤雁一样彷徨无助。到了车站,我买好了车票,开始等车。放眼望去,南来北往的人行色匆匆,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奔向属于自己的列车。车站,是人们转换路途的驿站;站台,承载着人们对远方的期许;列车,把天南海北的人送往海北天南……汹涌的人群,陌生的面孔,南腔北调的喧嚷,迎来送往的呼唤…
期刊
智偉发来信息时,碧云正在公司修改她的园林景观设计图。公司的一位姑娘去泰国董里享受浪漫婚假了,她加班加点是为了成全这对小夫妻的温馨二人世界。“在家等你!”智伟的语言向来简练。碧云回了个笑脸,继续忙,直到设计方案在她看来无任何瑕疵,才离开。  智伟跟她同读华南农业大学,智伟学习建筑设计,她是园林设计。两个人在一次社团活动中碰撞出爱的火花,最终发展为牵手一生的伴侣。毕业后,恋家的碧云就近谋职,智伟跟她说
期刊
十年租赁  2016年夏天,周姑娘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外企工作收入很高,但不到半年,周姑娘还是辞去了这份工作,只因为不想每天都坐在格子间里,她喜欢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明月……喜欢摄影、设计,她想要和这些事物在一起。  辞去工作,周姑娘在南京栖霞区射乌山租了一幢别墅做摄影工作室,可是由于位置偏僻、人烟稀少,母亲很担心她的安全,便劝她到别处租房
期刊
①  我与弟弟不是双胞胎,但巧的是我们是同月同日生的,他刚好小我两岁。他从小便特别粘我,我也很疼他,不管去哪儿,都带着他,经常还背着。  我5岁、他3岁那年,我们一起在家门前的池塘边玩,他不小心掉进了水塘里。我用尽力气拉他,但是穿着棉袄的他吸了水后越拉越重,我一着急,也跳了下去,想抱他上来,可怎么也抱不动,他不停喊“姐姐”。渐渐地,我听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我自己也慢慢失去了意识。  等我再次睁开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