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粤务工青年城市融人的路径分析:基于语言认同的视角

来源 :青年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融入是个多维的、复杂的过程,是自我认同、嵌入城市社会结构的表征。通过东莞市的个案,从语言认同的视角分析了来粤务工青年的城市融入路径发现:流入到东莞打工的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学习粤语的行为表现,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建立社会关系、努力嵌入当地社会结构的自我定位。他们通过语言这个渠道进行自我包装、印象管理,克服在社会流动中遇到的文化隔阂,试图跟随社会变迁的脚步实现城市融入,完成自我的主体性建构。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多年的校园心理咨询经验、以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从家庭因素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家庭因素对
近来常感忙碌,即……使心有所感,也无暇下笔只能存放于心里。须知世间可存的东西众多,存钱,存物,存世俗人情……唯独灵感却是稍纵即逝,等到查阅内心时,才发觉早已无踪无迹,勉
人物 克音·塔娜——女,五十来岁,达斡尔族外兴安岭巴日部落首领。 敖拉·扎莫——女,十八岁,塔娜的女儿。 墨尔迪·萨那图——男,二十多岁,巴日部落的优秀猎手。耶德根——男,七十
今天,本刊重新发表了任继愈先生的《关于宗教与无神论问题》,作为对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这篇文章原载198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教·道德·文化》一书,由于发行量小,
上世纪80年代,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样式兴起于剧坛,并通过“春晚”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文艺舞台上颇受欢迎和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笔者对小品的创作也 In the 1980s, t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的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情况,介绍本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
美国大学校园的宗教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里都在增加。到1984年,学生们对公立大学的宗教课程已趋之若鹜,参加宗教礼拜的人数创下历史记录。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
《剑桥无神论指南》一书由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著名无神论者M.Martin(1932-)编著,该书分析批判了古典与当代的多种有神论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是研究无神论的入门之作
李胜先是个医生,记得1988年在《人民日报》第二十三期《群众来信摘编》看到过他的一篇调查报告,题目好像是《关于巫医及其他迷信活动的调查和建议》。真正认识他,是在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