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草根高山倭蛙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们是西藏最常见的两栖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它们的体积较小,普遍身长为3-4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它们没有声囊,不能为人们带来“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它们没有鼓膜,听力不佳,警觉性差。它们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850-4700米的湖泊、水塘、沼泽地带及山溪、河流周围,产卵量小,繁殖力低。在艰难的高原环境下,它们依旧如草根一样顽强地生活、繁衍后代。它们是——
  夏天下完雨后,有水的道路、草地上会出现许多高山倭蛙的身影。(摄影/范毅)
  在西藏各处,如藏中南的拉萨、山南、日喀则,藏东南的林芝,藏东的昌都,藏北的当雄、那曲乃至西边的阿里,分布着不少湿地。这些湿地,有的满是随风摇曳的芦苇、香蒲,有的则只是普通的小沼泽草甸。当欣赏着这些高原湿地的美景时,倘若你稍稍留意,会发现草丛里、水岸边有一种3—4厘米长的小蛙,最小的甚至只有指甲盖大。许多时候这种蛙类只是在草丛、水边趴着不动或是慢慢地爬着,它们身手并不敏捷,就算跳起,也跳不远、跳不快。它们的背面皮肤粗糙,多为橄榄棕色,有的黄棕灰棕或棕褐色,背上还有深棕或黑褐色斑纹;而腹面皮肤光滑,为土黄色或灰白色。这种在西藏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的不起眼的小蛙,就是高山倭蛙。
  由于西藏的环境保护较好、人为干扰相对较少,高山倭蛙目前的生活环境还比较可观。在其分布区内,几乎可以说,有水和潮湿的地方,都有高山倭蛙。对于分布区内的群众而言,高山倭蛙是他们熟悉的朋友。夏季的夜晚,院子的草地里常常有它们光顾。我在当雄进行野外调查时,还从当地老百姓院子的水井里打上来一只高山倭蛙,可谓名副其实的“井底之蛙”。夏天下完雨后,道路、草地上往往出现许多高山倭蛙,老百姓还因此认为青蛙是随着雨水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动物。
  作为西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两栖类,高山倭蛙可谓西藏的草根动物,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动人的歌喉,但高山倭蛙平凡的草根生活中也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
  雌蛙争夺战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4月底,海拔4300米的当雄草原一片萧瑟,不时仍有风雪的降临,难寻春的踪迹。在静寂的只有北风呼啸的高寒藏蒿草草甸上,虽然大部分水坑还覆盖着几厘米厚的冰,但温度已悄悄上升,高山倭蛙们渐渐苏醒,结束它们在冰下的漫长冬眠,陆续开始了一年一度繁忙而又艰辛的高原生活。
  对于成年高山倭蛙而言,同大部分两栖类一样,一年里首要的事,莫过于“结婚生子”。高原气候十分恶劣,适合它们繁殖以及后代生长的季节很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日苏醒的蛙儿则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心仪的配偶,并养育出健康的后代。两栖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配对时同性之间存在着极为激烈的竞争。高山倭蛙的种群中,雄蛙的数量要远远大于雌蛙。繁殖期里,雄蛙们一直守候在一些适宜的浅水区中,等待雌蛙的到来。一旦雌蛙出现,雄蛙们便蜂拥而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即便脱颖而出,成功抱上了雌蛙,雄蛙还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能力守住雌蛙。一是,若不能赢得“美人心”,雌蛙将用它强劲的后腿将背上的雄蛙踢下来并逃跑。二是,周围还有纵多虎视眈眈的雄蛙们,它们将坚持不懈地对暂时的胜利者发起挑战,从雌蛙的前、后、左、右、上、下发起无数次进攻。雌蛙背上的雄蛙有时还要同时面对着几个挑战者的进攻。在这个残酷的斗争中,有些雄蛙击退了劲敌们,成功抱对雌蛙,并产下了爱的结晶。而对于那些失败者,以及连遇到雌蛙机会都没有的雄蛙来说,只有来年继续努力了。
  虽然雄性高山倭蛙中不乏争夺雌蛙的高手,但不少雄性高山倭蛙笨拙而错误的抱对方式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在野外发现了各式各样的抱对方式,如头部抱对、反向抱对和腹面抱对,而只有正常的腋胸式抱对(雄蛙前肢穿过雌蛙的腋下,婚垫紧贴雌蛙胸部中央的两侧)才能保证成功的受精。
  这些千奇百怪的抱对现象中,有一种情况让人十分无奈。当一些雄蛙成功地、正确地抱上了“雌蛙”,等候许久,甚至数天,无奈“雌蛙”却对传宗接代这一最神圣的使命没有兴趣。而被抱的“雌蛙”们恐怕更加郁闷,因为它们并非雌蛙,而是与抱着它们的雄蛙一样的“男儿身”,情何以堪呢!所以,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雄蛙死死地抱着另一只雄蛙不放,更有多只雄蛙抢夺一只雄蛙的现象。仔细分析这要追究于,除了个体大一些、前肢第一、二指头上没有雄性所有的棕黑色婚垫,第一指基部缺乏密布的小黑刺、胸部没有一团 “八”字形棕色小刺团以外,雌性高山倭蛙并没有其他明显区别于雄蛙的特征。以至于一些较大较胖的雄蛙不小心就被糊涂而又心急的雄蛙误认为是雌蛙了。
  多年的野外工作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高山倭蛙不仅对异性的识别能力很低,它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十分不足。我们有两次发现居然有雄性高山倭蛙“眼拙”抱上了异种的西藏齿突蟾,其中的一只雄性高山倭蛙对着一只西藏齿突蟾的尸体,坚持不懈地紧紧抱了十几天,若不是最后被我们干扰了,不知还会抱多少天呢。对于笨拙的高山倭蛙来说,而这还不是最匪夷所思的,因为还有些糊涂的雄蛙抱上了高原鳅、牦牛粪以及团状的水藻……(在高山倭蛙种群中,这些尴尬的情形并不偶见,以上各种异常的抱对大约占繁殖期内整个种群总抱对数量的10%-30%。)
  
  高原生存记
  繁殖不仅给雄蛙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雌蛙而言一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产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高原的恶劣条件使得高山倭蛙能从环境中获取的能量十分有限,以至于雌蛙并没有足够的能量每年都参与繁殖。在当雄,雌性高山倭蛙2年或多年才繁殖一次。即便如此,相比于许多低海拔的两栖类,雌性高山倭蛙繁殖力很低,仅能产少量的卵。但高山倭蛙的卵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更大的卵可以发育出更强健的后代,以便更好的适应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
  雌性高山倭蛙通常把它们的宝宝——包裹着卵膠囊的卵产在水草较多,底质为泥,水流静止的浅水处。若水较深,则将卵粘着在水草上以避免其沉入水底深处,从而保证卵能获取足够的氧气和热量。而在水中的卵能否顺利的发育成蝌蚪,则全看运气。2009年西藏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我们在野外发现不少高山倭蛙的卵来不及发育成蝌蚪便被干死。拉萨附近有一处高山倭蛙的产卵场被改造成了道路,不知晓的雌蛙却还将卵产在路面上的小水洼中……
  高山倭蛙的卵经过半个月左右可完成胚胎发育,从卵膠囊中孵化而出,开始了自由自在的水中生活。同许多高海拔或高纬度的种类相似,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高山倭蛙的蝌蚪发育较慢。部分蝌蚪经过三个月左右可完成变态,在冬季来临前发育成蛙,但不少蝌蚪来不及在冬季来临前发育成蛙,只有以蝌蚪的形式度过冬天,等来年甚至更多个冬天以后才能发育成蛙。而具体需要多少年的时间,目前还不清楚。相对低海拔的很多种类,高山倭蛙蝌蚪的个体较大,4-5厘米大小的蝌蚪十分常见。我们在野外见到最大的蝌蚪全长7厘米,其体长(全长扣除尾巴的长度)为4厘米。由于蝌蚪头体较大、形状椭圆、颜色棕褐色,在当雄草原上做调查时,就有老百姓热情地告诉我们:“蝌蚪是羊粪变来的。”
  海拔高、温度低、食物少,顺利度过胚胎和蝌蚪发育期完成变态的高山倭蛙幼体还需要2-6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参与到繁殖的队伍里。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生长,它们的体长也不过3厘米左右。依据目前的资料,变态之后的高山倭蛙雄性最多可再活10年,体长最大可至4.8厘米,雌性最多可再活11年,最大可达6厘米左右(马小艳,2009)。
  虽然环境恶劣、生存不易,但高山倭蛙能够在高原上繁衍不息,并成为广布高原、数量众多的草根生物,这同当地老百姓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传统生活方式是离不开的。在从事两栖类工作以来,我多次遇到汉族朋友在得知我的工作后问我:“西藏的青蛙好吃吗……”但当藏族老百姓知道我们要调查别嘛(蛙的藏语)时,则几乎都从先前的友好变成高度警惕,并问我们:“你们吃吗?”只有得到“不吃”的回答时,才放松提防。在多次野外工作中,虽然我们反复解释不会吃、只是看一看,仍有老百姓自发地全程监视、现场确认我们并没有抓走带走一只高山倭蛙。
  在当雄,藏族朋友尼玛告诉我们,水里生活的动物(包括高山倭蛙)是龙王的子孙,倘若伤害了它们,龙王是要发怒的,将降祸于人间。
  两栖类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是环境的指示物种之一,可以说,有两栖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就是优良的。当前,高原草根高山倭蛙遍布西藏各地,正说明这里的环境还未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面临着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青藏高原美好纯净的环境,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爱护。
其他文献
甲玛擦擦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十二三世纪“卫藏”地区擦擦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水准不亚于同时期的阿里擦擦。梳理其艺术风格,可以看出藏地擦擦在吸收外来造像元素后,开始逐渐摆脱早期单纯的模仿翻制,形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风格特征。  从拉萨出发,沿318国道快到墨竹工卡县城时,拉萨河由窄变宽,大片滩涂长着肥美的青草,相传松赞干布曾在此地策马扬鞭。穿过写着“松赞干布出生地”大门,是一片平坦丰腴的农田,笔直的
亚格博的一日  “我的最早祖先是野牦牛,现在羌塘、可可西里还有几万头我们的原始兄弟,因为因缘际遇,我们这一支就被高原藏族人驯化了,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漫布青藏高原,我们被驯化后的历史,艰辛、苦难、光荣、辉煌。我们做过战骑,做过驮畜,做过坐骑,做过耕畜,我们的背上,坐过松赞干布,坐过文成公主,坐过格萨尔,坐过达赖班禅,坐过驻藏大臣,也坐过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范明,平措旺阶,坐过嫁出去的女和娶进来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鹰科兀鹫属的鸟类,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羽毛颜色变化较大,头和颈裸露,稀疏的被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飞羽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形成鲜明对照。幼鸟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
胜者为王败者寇。自然界中,雄性间的资源竞争一向残酷无情。被打败的一方只能认怂,默默看着能承载自己基因的卵细胞被胜者揽入怀中。但是,不知何时,在山的那边湖的那边有一群野牦牛,发现了一个诡计——即使在跟同类的配偶竞争中失败了,也能娶到老婆,繁殖下一代——到人类的牧场上去追求雌性家牦牛。  听起来这主意是不错。谁知,这种Loser的对策给野牦牛和人类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什么?这得从头说起。  野牦牛(
这本书既是最有传奇色彩的青年旅舍主人的故事,又是一本详细指导如何开旅馆的实践书。2004年,大学毕业不到3年的游莉,因为不安分的性格和对旅行深入骨髓的热爱,在厦门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家国际青年旅舍。听起来文艺范十足的生意,仅仅有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就够了吗?经营家庭旅馆10年的游莉大声告诉你:NO!在书中,作者分享了很多实际操作经验,包括开旅舍的预算、选址、成本核算、定价、装修、经营理念、员
卡达藏刀为纯手工制作,刀把、刀鞘分银和铜两种,花纹全是手工雕刻,样样都是精品,现多为生产、生活、装饰和收藏用。  2008年,卡达藏刀加工工艺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48岁的卡达村村民、藏刀工匠世家后人扎西巴珠被评定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山南地区错那县卡达乡因盛产卡达藏刀而闻名于世。  错那县卡达藏刀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五百年前的错那卡达乡地方官泊孔时代,要给当时拉萨的
《西藏波密 中国最美的冰川之乡》  《西藏波密——中国最美的冰川之乡》一书不仅全面展示了西藏波密奇异独特的冰川世界,而且,作者还会用镜头带你走近波密春有山谷桃花百里,夏初绝壁杜鹃吐艳,秋来枫红如火,入冬银装素裹,画面随四季流转变幻,犹如世外桃源的原乡秘境。一百多幅超越想象的极致美景汇集成册,其中多幅波密冰川图片是独家首次曝光。  李国平,《中国国家地理》、《山野》、《中国西部》、《西藏旅游》等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羌塘北部广袤的无人区逐渐出现了公路、房屋、牲畜等等,搬来的人类面临着如何与这里的原住民——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不过也还算公平,野生动物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人的角度看人熊冲突  在藏北做人兽冲突访谈的时候,“zhemo”(藏语“棕熊”)这个词很快就被我这种纯没语言天赋的人给记住了,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对访谈的统计告诉我,“最不喜欢的”、“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最危险
T=《西藏人文地理》李=李新建    T:西藏教会了你什么?  李:从绘画的角度说,西藏教会了我如何重新认识色彩和构成,以及那种潜藏在场景中的内在的画势。或者说西藏教会了我在拿起画笔前所必须得有的某种情绪。我认为我是找到了那种恰好适合我的表现手法。    T:我从你现在的画中看不出你和西藏的关系?你难道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一下你的西藏背景?  李:我也没想你能看出什么关系(笑)。我明白你的意思。
10月16日,第五届西藏旅游商品大赛暨2017年西藏旅游国际设计周开幕式在拉萨举行,本次参赛的作品种类十分丰富且极具藏文化特色,展示台上陈列的画作、披肩、珠宝、各种挂件等物品吸引了众多旅游商品爱好者参观。据了解,参赛商品包含了民俗、珠宝、文创等多个领域,参展产品巧妙地融入了藏文化元素。自9月16日报名,大赛共收到了约50家单位近千件实物类旅游商品。經过前期筛选,选取149个系列商品参加大赛初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