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关系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梳理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过程,并解读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可能关系。
  关键词:现象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现象学的学派与思潮
  
  现象学是由德国人埃德蒙德·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哲学体系。在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在十九世纪末统治欧洲大陆时,心理学家弗兰兹·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提出了意动心理学。黑格尔学派的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总结,而意动心理学则参考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在其基础上,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1。
  胡塞尔的学生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继承了现象学的学说,但是他更多的探讨存在问题,即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结构2。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则彻底导致了他与胡塞尔的疏远,转向了存在哲学的范畴。
  法国人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在1954年出版了《知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来自于对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的解释,但是梅洛-庞蒂不同意胡塞尔把人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还原为神秘的“存在”﹐同时,他认为“我思”必然把我显示于历史情境中﹐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他强调知觉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因而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认唯心主义与实在论的界限3。
  此后,现象学从多种学派的对立逐渐转变为应用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潮。学术地位上并没有出现能与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一较高下的领军人物。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同样,也波及到了建筑学。
  
  2.建筑学与现象学的对应
  
   1950年,丹麦学者拉斯姆森(Steen E.Rasmussen)在《建筑体验》中开始强调身体与知觉对建筑空间的体验。70年代,建筑师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和城市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都表述了感知在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这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探讨的的领域不谋而合。
   真正系统引入现象学理论的是诺伯格·舒尔茨(C.Norberg.Schulz),他1980年完成了《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之后,在1985年,他又出版了《居住的概念》。这些与他后来的两部著作——《建筑中的意向》和《存在、建筑、空间》组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4
   90年代,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是一位真正将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的建筑师。1989年出版的《锚固》中更多表述了海德格尔“栖居”的思想,而1994年与帕拉斯马(Johan I.Palasmma)合著的《知觉的问题-建筑的现象学》中转向了知觉现象学的描述。此外彼得·卒姆托(P.Zumthor),查尔斯·科里亚(Charles Correa)等人也不约而同在设计中多次强调“触摸”和“记忆”的重要性。
  
  3.建筑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
  
  从上文总结的西方建筑现象学理论路线可以看出,建筑学中的现象学理论体系主要分为两种,海德格尔-舒尔茨为代表的场所理论,和梅洛-庞蒂-霍尔为代表的知觉理论。而无论哪种理论,都离不开作为现象学最本源的胡塞尔思想方法-“还原”。现象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逻辑实证主义所提倡的经验判断、量化分析所圈定的死板范畴不满,因此要抛开一切“外物”,返回到事物的“本质”。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思辨成分,对于事物本源以朴素的方法认知,重视实用,大部分流传的是建造技术经验积累。由于严密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工匠们对建筑缺乏整体控制的能力和权力。在实用理性的指导思想下,主观上没有还原事物的认知,但是客观上还是有与现象学思想相似的习惯与传统。下举两例分别说明场所理论和知觉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
  一,场所与风水
  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来自于海德格尔的栖居理论。海德格尔指出:“说到人和空间,这听来就好像人站在一边,而空间站在另一边似的。但实际上,空间决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不是有人,此外还有空间。”5除了笛卡尔体系的几何空间,还包含了人与神,成为一个复杂交织的“域”,这正是古希腊的场所概念。舒尔茨将其转译为一个名為“存在空间”的空间构成体系,其中参考了皮亚杰(Jean Piaget)的相对稳定图示概念。该体系包含了三对要素:中心及场所,方向及路径,区域与领域。同时,他认为该空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6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直存在的风水概念。《葬书》中写道:“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所谓观风水(堪舆术),是指以一些固定的判断方式来判断场所。这些判断方法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巫术崇拜、社会等级制度等,这样原因交织在一起,难以量化,构成一个场地的风水要素。这种复杂性与舒尔茨描述的希腊守护神守护的场所类似。但是由于风水中引入的要素太多太杂,如八卦,五行,阴阳,气等,导致它被划入神秘学的范畴。但是与海德格尔的话所表达的意味类似,风水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清代《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二,知觉与意向
  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梅洛-庞蒂还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病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的启迪, 尤其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极大地影响了梅洛-庞蒂对知觉问题的关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的碎片而是整体,梅洛-庞蒂则更进一步,他认为被知觉物不是一个如几何学概念一样可以被智性占有的观念统一体,而是一个整体, 向着由无数视角组成的境域开放。它显示为一系列不确定视角的无限总和, 其中每一个视角都与它有关, 但任何一个视角也不能将其穷尽。7
  我们认识任何外物都要通过知觉,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一切的存在归结为知觉的存在。当然,也不能就此放弃知觉。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物质与记忆》里指出:“我们身体周围的物体反映出可能的行为。”针对感知建筑空间,霍尔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被使用的知觉素材,即“现象区”,其中包括:纠结的体验、透视空问、色彩、光影、夜空间、时间的绵延和直觉、作为现象镜的水、声音和细部等。8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积累的形制和工艺,少有的一个有创造力的方面就是“意境”。这是与文人紧密结合的概念,由诗词文化中引出,也体现在建筑层面。比如古典的文人园林,在其设计中,包含了文人诗、文人画、老庄、佛学等等思想的影响下的各种意向,如“实与虚”这对概念。这是纯粹知觉的概念,手法上无论是山石的体积,墙或地的材料触感,竹林或者水面的面积比等等,都是由文人作为感知者在其中体验“意境”得来。对于“意境”的解读可以有很多,如梅洛-庞蒂所说,是一个无限的感知总和。
  
  4.中国传统建筑的现象学方法解读
  
  上面所讲的是建筑现象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另一方面,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任何经过现象学训练的人都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现象学的解读。这种条件下,根据每个人经验、认知的不同,解读结果都不会一样。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一文中,运用无疑是现象学“先验还原”、“本质直观”的方法,较为完整、综合的对传统建筑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得到了:分隔,按人分区,微型宇宙,室内外合作,主从单元的串联,线型公共空间,接合而非转化,正格与变格并存,人工与自然分离,室内的两套尺度,简单的背境,二维的线条构图,带故事的形式9这十三个特点。对于现象学报告文本来说,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5.策略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过程,并解读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可能关系。这种解读除了理论体系上整合的需要,在现实上也有指导意义。建筑现象学是一门完全来自于西方的科学,并且经过霍尔、帕拉斯马等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实践体系。找到建筑现象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应体,就可以对照這种体系,寻找一条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映射到当今建筑设计的道路,这也是当今中国建筑界一直讨论的的话题。此外,对于大部分建筑工程仍然滞后在旧现代主义阶段的中国建筑整体,更多人文关怀要素的现象学也应该成为改变的一份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4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海德格尔.筑·居·思[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6(挪威)诺伯格一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莫里斯·梅洛-庞蒂. 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 M] . 三联书店, 2002.
  8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洛一庞帝谈起[J].建筑学报,1998(12)
  9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J].建筑师,1989(12)
  
  作者简介:吴修远,男,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0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
其他文献
简要分析了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着重阐述了电气节能设计技术的利用情况,并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一些新技术作了介绍,对提高电气设备使用效率,减少电能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现在的高层建筑,在设计中普遍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又称为抗震墙或抗风墙、结构墙。采用剪力墙结构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但是,因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的稍微不当,混凝土剪力墙非常容易产生裂缝。如果发生裂缝,会导致建筑物发生渗漏或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笔者根据多年的工程质量监督经验,浅谈一下混凝土剪力墙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 :砼剪力墙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住宅装饰装修中的注意事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住宅装饰装修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住宅;装饰装修;安全;立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住宅装饰装修中的注意事项  1.1 装修中不能擅自拆改的结构  在家庭装修中,不能擅自拆改的主要项目有承重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进步,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形势下,对建筑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中,地基的质量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在地基
高层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对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及其建筑物的稳固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性的基础上大大节约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是土建施工企业发展值得
摘要:保障房的建设源自对生活的追求,在设计施工中我们应竭力克服现实条件的阻碍,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居民居住条件的满足。只有人性化的良好规划布局,完善的人车交通系统,生活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景观,以及亲切、合理的建筑设计,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住的满意度,使得不同背景身份的居民在良好的公共环境中互相交流交往,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居住社群的安定感。  关键词:保障房;规划设计;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假山,也随着园林的发展而发展,与其具有相同的发展脉络。在现代园林中假山的使用空间也呈现多样化,无论材料、设计手段、施工
卫生间漏水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居民最为困扰的难题。正因为如此,关注卫生间漏水问题以度提出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就这个问题根据作者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
随着煤矿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煤矿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还在积极采用自动化设备用以辅助煤矿的安全生产,并利用工业环网作为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的基础,在煤矿自动化系统日益
掘进设备是应用于井下巷道的重要矿山生产设备,其电气控制系统可准确控制电机的启停和各种电磁阀、传感器的负载,为整个设备系统提供有效地监测和保护,对煤矿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