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课堂过于沉闷。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千方百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分别从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回归艺术真实、寻找课堂语言美、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创设情境。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同样伟大的科學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够对相关事情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做到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并且还可以将其兴趣进行不断的拓展与延伸,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将其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上一节具有浓厚兴趣的语文课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把学生的爱好拉向语文方面。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
  一、始终贯彻以新课标为基本指导,进一步地强化学习,尽可能地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实践性,深化对教学纲要的理解与把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教学方面,所配备的教材相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而颠覆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的情势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更多的应当注重学生自我的语言实践,并且大力地培养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正常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应当传授相关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有的教师在考察教学质量是否合格时,更多地喜欢注重学生在听完相关课程之后,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而且也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全方面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的教师因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讲的内容过多,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与思考空间,而学生的思维仅仅只能够单方面地跟着教师进行探索、学习,并且寻找答案;这种情况从表面上来看,教学的课堂似乎极为活跃,但是实际来说其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因此如果想要彻底地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首先就应当转变教学的观念。
  二、回归艺术真实
  笔者在首次教授《屈原(节选)》的时候,在教学的课堂上,播放那段被称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该段是来自剧中主人公屈原的内心独白,这段独白素来以想象丰富、气势雄伟为特点,不仅表达出了对于黑暗与邪恶势力的愤怒,而且也突显了作者对于光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在40年代时,该剧曾在重庆进行公演,并且博得了众多喝彩。如今,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这段录音时,发现学生在听完这段录音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并且还有少数的学生会发出窃笑,甚至在有些学生的眼里,他们认为屈原有些神经质。
  这些想法是应当怪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不足,还是该说课文的具体内容距离学生实在太过遥远呢?其实如果严格地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只能说是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上“真”的研究十分欠缺。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真”既不是生活的本身,也不是模仿与再现生活的真实,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主观性与假定性的统一与结合。艺术真实对于个体的自身而言,其具体的实现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即: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而在这个序列当中,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那么艺术真实就无法客观的存在。
  当重上这篇课文时,笔者用第一课时来介绍《史记·屈原列传》,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屈原的历史,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与政治家的气质,并且深入地剖析造成屈原个人悲惨命运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屈原》这个剧本的创作时间与创作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授课的最后,讲了郭沫若对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这样以来使得学生在审美与沟通之前不仅有了充足的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寻找课堂语言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学课堂来说,授课教学之美,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此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否有效地起到主导性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样换句话来说,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以及促进的本身也应当要求“美”的存在。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下面就着重地说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笔者认为,考察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口语能力是否合格,或者说其教学语言美与不美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①速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慢,而是敏捷和应变能力。②深度。教学用语的评估性和批判性。③广度。教学用语的广博性和逻辑性,形成教学目标的辐射。④美质。体现出教师生命的魅力,人格的魅力。⑤情感。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
  但上述因素都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必须的语意表达,同时也应当结合于教师个性特长。如有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特色时,随口吟出几句:
  月色迷蒙先生 用平平仄仄的脚印 将月色溶进荷塘 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漂游至今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短短几句,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表现了教师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情趣,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1.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具有思考性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并且还能够启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如果能够将这一点运用好,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又能够起到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学习结果的效果,而更主要的是,它还可以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应当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数量,还应当注重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尽可能地多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尽量不提一些具有暗示性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提问。所谓教学中的重点,一般指可以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重点训练的词、句、段。教学难点则指意思较深的词、句,就是关键词句。教师如果能针对这些内容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就能适合地减轻学生学习中的负担和压力,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学习,而且也能逐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问题。在每一班级里,学生智力的程度、类型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训练的机会,都能学有所得呢?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他们分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用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并具有概括性的问题;对于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听过其他学生的回答后再重复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其独立回答一些易于思考且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对于智力稍差的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一看就知,一读就懂的问题让其回答;甚至对于特别重度的弱智学生也可以训练他们认读一些简单的字、词、句。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平时的授课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了成语典故、诗歌、流行歌曲以及图画、幻灯片、电影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如教学文言文《核舟记》,我在正课前,先给学生讲了成语故事“鬼斧神工”。学生听了故事后,就会想“核舟”真有这么微妙神奇吗?这样,成语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又如《石壕吏》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写多幕剧,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再现文章的情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它是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竞赛来说,它是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为了不让学生对课内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40分钟的课堂效益,进一步地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本当中所教授的具体知识,我决定选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集中,从根本上排除教学任务的干扰。例如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老师在课外搜集一些相关的题目,作成课件。活动课上,学生在听听唱唱中学会了戏曲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通过形式各样的竞赛活动与竞赛类型,不仅能够加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动机,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授课的效果。
  4.多多表扬,激励学生上进精神。表扬具有推动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差生就会跃跃欲试,老师需要立即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管是专家报告还是假期培训,都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力争以最佳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能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编辑:龙贤东)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吴爱玲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广东 东莞 441900)
  【摘要】 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课堂过于沉闷。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千方百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分别从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回归艺术真实、寻找课堂语言美、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创设情境。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同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够对相关事情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做到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并且还可以将其兴趣进行不断的拓展与延伸,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将其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其能够更好地學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上一节具有浓厚兴趣的语文课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把学生的爱好拉向语文方面。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
  一、始终贯彻以新课标为基本指导,进一步地强化学习,尽可能地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实践性,深化对教学纲要的理解与把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教学方面,所配备的教材相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而颠覆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的情势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更多的应当注重学生自我的语言实践,并且大力地培养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正常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应当传授相关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有的教师在考察教学质量是否合格时,更多地喜欢注重学生在听完相关课程之后,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而且也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全方面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的教师因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讲的内容过多,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与思考空间,而学生的思维仅仅只能够单方面地跟着教师进行探索、学习,并且寻找答案;这种情况从表面上来看,教学的课堂似乎极为活跃,但是实际来说其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因此如果想要彻底地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首先就应当转变教学的观念。   二、回归艺术真实
  笔者在首次教授《屈原(节选)》的时候,在教学的课堂上,播放那段被称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该段是来自剧中主人公屈原的内心独白,这段独白素来以想象丰富、气势雄伟为特点,不仅表达出了对于黑暗与邪恶势力的愤怒,而且也突显了作者对于光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在40年代时,该剧曾在重庆进行公演,并且博得了众多喝彩。如今,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这段录音时,发现学生在听完这段录音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并且还有少数的学生会发出窃笑,甚至在有些学生的眼里,他们认为屈原有些神经质。
  这些想法是应当怪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不足,还是该说课文的具体内容距离学生实在太过遥远呢?其实如果严格地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只能说是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上“真”的研究十分欠缺。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真”既不是生活的本身,也不是模仿与再现生活的真实,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主观性与假定性的统一与结合。艺术真实对于个体的自身而言,其具体的实现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即: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而在这个序列当中,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那么艺术真实就无法客观的存在。
  当重上这篇课文时,笔者用第一课时来介绍《史记·屈原列传》,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屈原的历史,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与政治家的气质,并且深入地剖析造成屈原个人悲惨命运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屈原》这个剧本的创作时间与创作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授课的最后,讲了郭沫若对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这样以来使得学生在审美与沟通之前不仅有了充足的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寻找课堂语言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学课堂来说,授课教学之美,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此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否有效地起到主导性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样换句话来说,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以及促进的本身也应当要求“美”的存在。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下面就着重地说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笔者认为,考察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口语能力是否合格,或者说其教学语言美与不美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①速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慢,而是敏捷和应变能力。②深度。教学用语的评估性和批判性。③广度。教学用语的广博性和逻辑性,形成教学目标的辐射。④美质。体现出教师生命的魅力,人格的魅力。⑤情感。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
  但上述因素都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必须的语意表达,同时也应当结合于教师个性特长。如有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特色时,随口吟出几句:
  月色迷蒙先生 用平平仄仄的脚印 将月色溶进荷塘 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漂游至今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短短几句,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表现了教师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情趣,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1.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具有思考性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并且还能够启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如果能够将这一点运用好,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又能够起到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学习结果的效果,而更主要的是,它还可以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应当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数量,还应当注重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尽可能地多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尽量不提一些具有暗示性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提问。所谓教学中的重点,一般指可以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重点训练的词、句、段。教学难点则指意思较深的词、句,就是关键词句。教师如果能针对这些内容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就能适合地减轻学生学习中的负担和压力,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学习,而且也能逐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问题。在每一班级里,学生智力的程度、类型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训练的机会,都能学有所得呢?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他们分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用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并具有概括性的问题;对于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听过其他学生的回答后再重复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其独立回答一些易于思考且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对于智力稍差的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一看就知,一读就懂的问题让其回答;甚至对于特别重度的弱智学生也可以训练他们认读一些简单的字、词、句。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平时的授课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了成语典故、诗歌、流行歌曲以及图画、幻灯片、电影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如教学文言文《核舟記》,我在正课前,先给学生讲了成语故事“鬼斧神工”。学生听了故事后,就会想“核舟”真有这么微妙神奇吗?这样,成语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又如《石壕吏》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写多幕剧,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再现文章的情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它是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竞赛来说,它是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为了不让学生对课内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40分钟的课堂效益,进一步地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本当中所教授的具体知识,我决定选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集中,从根本上排除教学任务的干扰。例如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老师在课外搜集一些相关的题目,作成课件。活动课上,学生在听听唱唱中学会了戏曲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通过形式各样的竞赛活动与竞赛类型,不仅能够加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动机,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授课的效果。
  4.多多表扬,激励学生上进精神。表扬具有推动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差生就会跃跃欲试,老师需要立即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管是专家报告还是假期培训,都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力争以最佳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能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未来语文学习的奠基工程,识字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识字教学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部门的不断号召下,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呼声越来越大,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强、不愿受约束的心理特征,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达不到当前教育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我们展开关于小学语文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获得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评价的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正如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的,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
本文以风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先建立二维复合事件风险组合模型,然后再进行两两组合,逐步给出整个引水工程防洪风险的估算方法.并以河北省段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
【摘要】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为提高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审美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为儿童所接受且适合他们阅读的一种文学作品。以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丰富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
当河道布满布袋莲时,大雨来临会使得布袋莲阻塞桥墩间流水空隙,造成排水不良而危及桥梁安全及造成区域之淹水.本研究利用渠槽试验求得渠槽内覆盖布袋莲之曼宁系数,并利用HEC-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着教师参与主体意识较差、教研形式陈旧、缺乏专家指导、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学段差异明显等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入手,辅之以专家引领、网络互动等模式,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校本教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校本教研忽视教师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弯头处的耳板式支撑管架使用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该类型管架的最大的局部应力点所在的位置,接着对最大应力的进行了安全评估。最后还对降低局部应
本文分析了高年级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健康地成长。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营造适于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敢于科学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一句看似平常的导语作用却不容小觑。导语运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就会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更是擅长运用导语,先让学生们主动融入学习的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