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的利矛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希腊神话中,海神用“长着眼睛的利矛”去惩罚那些在海上为所欲为的航行者。如今,科技的发展已经让神话变为现实:反舰导弹就像长了“眼睛”的神器,成了大舰巨炮的梦魇……
  在反舰导弹问世前,各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还停留在“大舰巨炮”的时代。各国海军力量的对比,基本上就是比舰艇吨位、大炮口径和舰艇以及大炮的数量。然而,反舰导弹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它增加了海战的交战距离,减少了留给防御者的反应时间,使飞机与小型快速攻击舰艇也具有了与大型舰艇一样的致命打击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战的面貌。它是攻击海上舰艇的有力武器,是蓝色海疆的守护神,是远洋制海与近海防御的“杀手锏”,是大舰巨炮的克星。
  反舰导弹的“第一声啼哭”
  莫扎特曾说过:“任何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都不可能是动人的音乐。”反舰导弹诞生的历史也是如此。尽管时至今日反舰导弹已经威名远扬,并在多次实战中建立功勋,但反舰导弹的初始形态却是非常原始的。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反舰导弹,一般是指德国于二战末期研制的HS-292。它只能由轰炸机投掷,精准度也不高,只在1944年击沉了几艘盟军的运输船。
  真正把反舰导弹推向第一个高峰的国家应当首推苏联。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遭受重创,船舶制造工业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苏联在冷战期间无法同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抗衡。对于苏联来说,既然“舰”不多,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反舰”,通过“彼消己涨”获得海上力量的平衡。
  正因为如此,苏联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军工体系中,为反舰导弹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并在20世纪50年代结出了硕果——苏联军工业同时发展了三种型号的反舰导弹:由契洛米伊领导的设计团队研制的射程较远的P-6型大型潜射反舰导弹和P-35型舰载反舰导弹,以及由拉杜加设计局研制的P-15型小型反舰导弹。其中P-15就是后来扬名世界的“冥河”反舰导弹。它因首开击沉军舰的历史而名声大噪,并一举开创了延续至今的反舰导弹的“黄金时代”。
  反舰导弹的“四大家族”
  反舰导弹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从最初单纯从飞机上发射,发展到如今的“四大家族”,即舰舰导弹、空舰导弹、岸舰导弹和潜舰导弹。当然,现代化的反舰导弹愈来愈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即各国并不是单独发展四种型号各异的导弹,而是发展一种“基本型”后,经过少许改装就可以分别在不同的载具上使用,不必再另外费力发展专用衍生型。
  水中幽灵——潜舰导弹 由于潜艇深藏水下,来去无踪,具有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的特点,于是军工科研人员自然想以潜艇为发射平台,把反舰导弹载运到敌舰的眼皮底下去发射。于是,潜舰导弹应运而生。然而,一开始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潜射反舰导弹只能在潜艇浮出水面后才能发射,而潜艇从上浮到发射导弹需用时6~15分钟。在“速度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的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6~15分钟的“时差”一方面使潜艇很容易成为敌反潜兵力的猎杀目标,另一方面敌方也很容易预判到反舰导弹来袭的方位和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反舰导弹突防的成功率。直到苏联中央机械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现了潜艇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紫晶”反舰巡航导弹后,潜舰导弹的发展才迎来了春天。如今,潜舰导弹作为反舰导弹的一个分支,已成为攻击水面舰艇,特别是航母编队的有力杀伤性武器。
  碧海杀手——舰舰导弹 在舰舰导弹成熟之前,小型的舰艇由于火力弱,防护差,在海战中几无立足之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海军开始把舰对舰导弹搬上舰艇,从而开始了海战史上的革命。特别是在反舰导弹起步较早,投入最多的苏联,舰舰导弹的成熟引发了一场海战战术思想以及舰艇建造思路的根本变革。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海军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艇作战的战术思想,即首先由侦察机或巡逻机进行侦察,争取早期发现、识别敌方舰艇,接下来导弹艇利用“小、快、灵”的特点快速接近敌人,并在最大射程处发射导弹。由于舰舰导弹一般都采用“发射后不用管”方式,导弹艇在发射后即可迅速撤离战场。
  空中突击手——空舰导弹 相比水面舰艇及潜艇,飞机的速度无疑要快许多,因此,历史上空舰导弹的作战效能被证明比舰艇、潜艇或陆基平台用反舰导弹进行战斗更为有效。在过去的50年间,大部分成功使用反舰导弹打击舰船的战例都是由飞机发起的。比如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的“山猫”直升机就用两枚“海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根廷巡逻艇各一艘;而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攻击机使用“飞鱼”空舰导弹,一举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成为空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成功战例。空舰导弹的攻击模式,一般多为在飞机发射后的初始段下滑飞行,中段转入超低空平飞,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飞行接近目标,从而取得隐蔽突袭的效果。
  岸防新卫士——岸舰导弹 岸舰导弹,又称岸防导弹,指从岸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一般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两侧。目前,岸舰导弹根据配置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前者配置在坚固的永备工事内,有固定的射击区域;后者由车辆装载,可机动发射,“打了就跑”,生存能力较强。为能保证连续作战的要求,每个机动式岸舰导弹分队,都配备有供应维修车和装载导弹的重新装填车。与海岸炮相比,岸舰导弹的成功研制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射程较远,命中精度较高,破坏力大,是沿海国家捍卫国家主权的利器。
  反舰导弹的“五脏六腑”
  与日本军国主义曾使用神风特攻战术进行自杀式袭击相比,反舰导弹其实就是一架装满炸药的无人飞机。因此,反舰导弹既需要具备有人驾驶飞机的许多特性,又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的功能。
  发动机——反舰导弹的“心脏” 现代反舰导弹射程可达上百千米甚至数百千米。之所以能飞行这么远的距离,源于反舰导弹有一颗强劲的“心脏”——发动机。最初的导弹发动机一般是火箭发动机。它的特点是在动力舱内预置燃料以及氧气,在飞行中可不依赖外部的空气,因此能获得较好的加速性能,很容易达到超音速。当然,由于需要预先存储燃料以及氧气,导致动力舱体积巨大,造价非常昂贵。另一种是涡轮发动机,其主要特点是动力舱中只携带燃料,飞行途中所需要的氧气则由空气供给,所以采用这种发动机的导弹一般有明显的进气口。采用这种发动机的反舰导弹造价较为低廉,性能也更为稳定。当然,有一利也必有一弊,一般配备这种发动机的导弹不具备超音速能力。
  制导控制系统——反舰导弹的“大脑” 不比有人驾驶飞机,反舰导弹需要自主飞向目标,并完成“自杀式”攻击。这就需要反舰导弹具备初级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制导控制系统。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给反舰导弹装上“眼睛”——雷达。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导弹携带的雷达锁定目标,根据目标位置的变化而不断校正飞行的姿态及方向,直至命中目标。
  战斗部——反舰导弹的“铁拳” 战斗部就是装满了高爆炸药的部分,主要可分为爆炸型战斗部以及半穿甲型战斗部。爆炸型战斗部是个“急性子”,大都接触即爆,部分甚至在目标上空一定高度,如10米、20米就会爆炸,依靠爆炸之后产生的大量碎片杀伤人员,破坏精密的雷达天线等。但要想KO对手,还得看半穿甲型战斗部。这种战斗部装有延时引信,而且导弹的最前端一般采用钝形的高硬度钢制成,在击中目标后,钝形钢迅速撕裂舰体,等待导弹的战斗部完全进入船体之后,延时引信才引爆战斗部。由于是深入舰体内部才引爆,爆炸后产生的巨大气压会导致船体结构严重受损,杀伤效果非常理想,被击中的舰艇即便不沉也是重伤。
  总之,自从反舰导弹诞生后,水面舰艇从未受到如此巨大的威胁。反舰导弹好似“海神的利矛”,以其超远的射程、超快的速度、超准的射击精度以及超强的破坏力,成为水面舰艇的梦魇。
其他文献
在上一期的《科学24小时》中,我们带大家回顾了2013年的十大科学事件,您是否还觉得意犹未尽?不要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2014年值得期待的十大科技突破。这些技术涵盖航天、通信、基因、医药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相较于2013年,或许2014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科技年。NO.1月宫一号我们仍将第一名的位置留给了中国。“月宫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何
如果您经常观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相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您一定会倍感熟悉。没错,它就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作的主题曲。从第48届上海世乒赛开始,每一届开赛期间在央视都会回响起它的旋律。这不,第52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即将在日本拉开帷幕,届时,《乒乒乓乓 天下无双》必定又会掀起一番热潮。  国球荣光  如果说足球是巴西的国球,那么乒乓球就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球了。从邓亚萍到李晓霞,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雾霾”从一个专业名词变成了一个社会热词,从不起眼的幕后走到了大众面前。还记得在几年前,不少科学家就认为: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没想到过了没多久,这竟成了现实。雾霾之害不分户籍,不分区域,不分阶层,正因如此,它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面对雾霾,不少人束手无策,但有一批科学家却试着去改变现状,他们正打算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
浸在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作用的合力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流体重力,方向垂直向上,这个合力称为浮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又称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提出这一定律,并用它来确定王冠上的金银含量。阿基米德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流体静力学的重要内容。F=G=ρgV(F表示物体在气体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V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气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阿基米德定律又
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递员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把包裹快递到各家。在我们身体内,也有不少“快递员”在忙忙碌碌地输送着各种物质,有的是营养物,有的是垃圾,有的甚至是毒素。其中有一类“快递员”是专门帮助细胞运输物质的,这个“快递员”的名字叫囊泡。囊泡究竟是怎样运输物质的呢?三位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因此获得了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
又到了一年一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了。2013年可谓科学大年,不少重大科学成果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这个年度发布。从国内到国外,从地球到太空,从微观到宏观,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期待的爆炸性事件。接下来就让我们盘点一下2013年十大科学事件吧!NO.1“嫦娥三号”实现软着陆入选理由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空气质量却在不断恶化。杭州市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共有304天,其中雾霾天数有209天,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雾霾天气现象逐渐增多,全国不少地区都作出了灾害性天气黄色预警,高速路段封堵现象严重,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影响。空气质量检测可以帮助我们直接了解空气质量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昂贵的监测仪器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可望而
作为目前最热门的3D打印技术,科学家一直渴望利用它为人类作出实质性贡献。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声称,他们已经成功打印出一种能够被用于治疗失明的新眼细胞。不过,这项实验使用的还只是动物细胞。科学家表示,一台喷墨式打印机就能够打印成年老鼠视网膜中的两种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胶质细胞。这些细胞能将眼睛获得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的特定部分,并为神经元提供养料和保护。这些打印出来的细胞非常健康,能够继续存活和生长。
去年,“玉兔号”抢走了各路航天探测器的风头,其中也包括了去年首登火星的“好奇号”。不过,好奇号项目组接连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好奇号”测定了火星地表岩石的年龄,找到了火星曾经拥有可让微生物存活环境的证据,还首次测定了火星地表环境的辐射水平。其中,关于火星地表岩石年龄的测定是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好奇号”在火星上钻探取样了一块名为“Cumberland”的岩石,这也是
除了人类,谁是最聪明的动物?海豚、猩猩、老鼠,还是大象?现在又多了一个选项——乌鸦。德国神经学家发现,乌鸦与乌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它们有自己的语言渠道,甚至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乌鸦甚至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记住一个它曾见过的图像、迁徙的路线,哪怕繁衍几代后,它的后代们依然可以记住某个重大事件。根据研究,科学家认为乌鸦可以产生一定的“智力行为”,虽然乌鸦和人类不存在共同的祖先,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