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器材装备毫无疑问地不能停留在原有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上,应该面对新的形势,制定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场地建设要求和标准,以适应和服务新的任务与目标。笔者在文中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装备;与时俱进;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77-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从“十二五”开局的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全面施行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规定了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办法等,这一系列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行动纲领,无疑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面对这一历史发展的利好背景和条件,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器材装备毫无疑问地不能停留在原有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上,应该面对新的形势,制定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场地建设要求和标准,以适应和服务新的任务与目标,对此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一、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
健康第一、全面育人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必须集中体现现代教育的这些基本理念,所提供的场所和器材要切实能为提高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服务,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做好两个服务,这就要求学校新建的场所和新添制的体育器材要符合我国校园建设和运动场地建设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在环保、人文和质量等方面,要充分体现育人的实用性、多样化和人性化,因此,抓紧制定新的《建设标准》是极为重要的。
二、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不同层面的教育对象及其发展相适应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场地建设项目基本是千校一面,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不论学校规模大小,都是一样的建设内容,无非是田径场和篮球场,差别只是周长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特色有区别的只是极少数的学校,这不仅造成了体育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不可选择性,忽视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不同阶段体育所应提供的不同教育内容与形式。新的建设标准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相适应
中国体育文化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二是现代体育中的中国文化精神,我们在建设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时要注意体现和兼顾这两个方面,使中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精髓,使中国学校体育建设更具中国体育文化特色。比如我们的中小学应该将武术场馆等列入建设标准。
四、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学校特色建设相适应
现在不少地方在学校建设中十分强调“一校一品”,即特色体育学校的建设,但是在建设特色的规划中,很少有学校将相应硬件建设列入其中并加以改善,除了像田径、篮球等常规项目外,其它特色项目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充分保证特色项目开展的专用场地。
五、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新兴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
现代体育运动百花争艳,不断推陈出新,其中不乏有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像三门球、珍珠球、腰旗橄榄球等,这些新兴的运动给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带来新的运动形式、新的文化样品和新的教育内容,学生和教师也都十分喜欢尝试,但就是由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得不到更新,其结果不是举步维艰,就是中止夭折,对于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先进体育文化的推动,不自觉地形成了阻碍。
特别像三门球运动,独特的球体不但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球类品种,而且它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许多其它一切球类根本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作用。它三方对抗的形式在当今球类运动中也是绝无仅有,对于学生丰富的运动情感体验与积累,对于运动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建立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可匮缺的作用。
当然,为了达到这些适应,我们必须做到这样几个改变:
1.要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标准中有关体育的验收指标和评价体系。应该要把硬性规定和特色指标有机结合,在硬性指标中规定基本的红线,一是生均运动面积必须达标;二是田径场、篮球场和室内活动场地这些最普及和最基础的运动场地必须达标;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学校特色运动文化所需要的场地纳入指标体系,每个学校都应该有所建设和保证。
2.改变陈旧的为建设而建设的单一、狭隘的建设观。要将体育场地建设真正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但要将学校的场地建成真正符合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而且要将这个场所建成极富体育文化气息和特色,充分反映并完全融入个性化校园文化。
3.改变单纯领导意志的建设行为。要鼓励体育教师加强教育研究,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应该本着“求大同,存差别”的建设与配置原则,杜绝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校园场地和器材建设,力求“一校一景一特色”,使场地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改变器材多年不变的缺憾。要使器材和活动之间形成必然的联系,制定器材强制更新的规定,通过行政干预和财政保证,做到几年一更新,几年一督查,确保充裕的体育器材数量和优质的器材装备,以满足不断发展中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在场地与器材装备上都缺少一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强烈意识,往往是安于现状,满足于应付,既要名誉和成效而在体育上又不愿作必要和足够的投入。
试问:小学为什么不能有专门的游戏场地,提供给学生自我支配的活动空间和足够的多功能器材,激发和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积极性。
观念的改变、方法手段的改变、活动条件的改变,才能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统一,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我国的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装备;与时俱进;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77-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从“十二五”开局的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全面施行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规定了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办法等,这一系列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行动纲领,无疑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面对这一历史发展的利好背景和条件,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器材装备毫无疑问地不能停留在原有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上,应该面对新的形势,制定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场地建设要求和标准,以适应和服务新的任务与目标,对此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一、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
健康第一、全面育人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必须集中体现现代教育的这些基本理念,所提供的场所和器材要切实能为提高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服务,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做好两个服务,这就要求学校新建的场所和新添制的体育器材要符合我国校园建设和运动场地建设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在环保、人文和质量等方面,要充分体现育人的实用性、多样化和人性化,因此,抓紧制定新的《建设标准》是极为重要的。
二、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不同层面的教育对象及其发展相适应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场地建设项目基本是千校一面,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不论学校规模大小,都是一样的建设内容,无非是田径场和篮球场,差别只是周长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特色有区别的只是极少数的学校,这不仅造成了体育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不可选择性,忽视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不同阶段体育所应提供的不同教育内容与形式。新的建设标准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相适应
中国体育文化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二是现代体育中的中国文化精神,我们在建设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时要注意体现和兼顾这两个方面,使中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精髓,使中国学校体育建设更具中国体育文化特色。比如我们的中小学应该将武术场馆等列入建设标准。
四、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学校特色建设相适应
现在不少地方在学校建设中十分强调“一校一品”,即特色体育学校的建设,但是在建设特色的规划中,很少有学校将相应硬件建设列入其中并加以改善,除了像田径、篮球等常规项目外,其它特色项目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充分保证特色项目开展的专用场地。
五、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要与新兴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
现代体育运动百花争艳,不断推陈出新,其中不乏有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像三门球、珍珠球、腰旗橄榄球等,这些新兴的运动给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带来新的运动形式、新的文化样品和新的教育内容,学生和教师也都十分喜欢尝试,但就是由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得不到更新,其结果不是举步维艰,就是中止夭折,对于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先进体育文化的推动,不自觉地形成了阻碍。
特别像三门球运动,独特的球体不但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球类品种,而且它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许多其它一切球类根本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作用。它三方对抗的形式在当今球类运动中也是绝无仅有,对于学生丰富的运动情感体验与积累,对于运动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建立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可匮缺的作用。
当然,为了达到这些适应,我们必须做到这样几个改变:
1.要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标准中有关体育的验收指标和评价体系。应该要把硬性规定和特色指标有机结合,在硬性指标中规定基本的红线,一是生均运动面积必须达标;二是田径场、篮球场和室内活动场地这些最普及和最基础的运动场地必须达标;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学校特色运动文化所需要的场地纳入指标体系,每个学校都应该有所建设和保证。
2.改变陈旧的为建设而建设的单一、狭隘的建设观。要将体育场地建设真正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但要将学校的场地建成真正符合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而且要将这个场所建成极富体育文化气息和特色,充分反映并完全融入个性化校园文化。
3.改变单纯领导意志的建设行为。要鼓励体育教师加强教育研究,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应该本着“求大同,存差别”的建设与配置原则,杜绝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校园场地和器材建设,力求“一校一景一特色”,使场地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改变器材多年不变的缺憾。要使器材和活动之间形成必然的联系,制定器材强制更新的规定,通过行政干预和财政保证,做到几年一更新,几年一督查,确保充裕的体育器材数量和优质的器材装备,以满足不断发展中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在场地与器材装备上都缺少一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强烈意识,往往是安于现状,满足于应付,既要名誉和成效而在体育上又不愿作必要和足够的投入。
试问:小学为什么不能有专门的游戏场地,提供给学生自我支配的活动空间和足够的多功能器材,激发和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积极性。
观念的改变、方法手段的改变、活动条件的改变,才能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统一,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我国的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