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冷面:夏日的诱惑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烈日当头,晒得人睁不开眼睛,刚从菜园里回来的朴浩熙,顾不上坐下来喝口水,就直奔厨房,将上午泡好的冷面放进锅里一煮,然后很快捞出来,用井水冲过两三遍之后,放入辣白菜、黄瓜丝、香菜,然后倒上早已调好的牛肉汤,加入几块冰块后,筷子一挑,一大碗面立马变得筋道、顺滑,然后用力卷两卷,将面放入口中,头上抬,吸两口,一筷子面就没了一大半,然后再卷,再抬头,再吸,三五个回合下来,一大碗冷面已经只剩下半碗汤了,稍歇几秒后,连汤一并解决,最后只剩下干净得几乎不用洗的碗和筷子,而整个过程,朴浩熙用了不到10分钟。
  “我这算慢的,我见过的吃冷面最快的人,2分钟吃完,一筷子就能把一碗面全捞完,放嘴里嚼两下就没了,而他一次能吃8碗!在韩国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是由一个老太太介绍朝鲜族冷面的吃法,她说,传统的吃冷面的方法,冷面的根不能断,因为这是长寿面,断了就不好了,所以不能嚼,放嘴里,呼噜呼噜吃完是最好的。” 延吉小河龙村朝鲜族村民朴浩熙说。
  延吉人爱吃冷面,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吃冷面比赛。在朴浩熙的记忆中,一位洪姓朝鲜族男子曾创下一连吃9碗冷面的记录。
  到了延吉不吃冷面,就像到了北京不登长城一样,抱憾终生,延吉因冷面而闻名。因此,有人就说,三五友人围定一桌,每人面前一大碗冷面,或细细品味,或大快朵颐,酸酸甜甜直勾口水时,那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吃”,更是一次与朝鲜族文化的亲密接触。
  朝鲜族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因此,自古以来,朝鲜族就有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全家聚在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说,这一天能吃上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故冷面也被称作“长寿面”。以前汉族人看到压制冷面的器具是木合子,也称为“盒勒面”。
  据介绍,关于这一习俗还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厌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飘降在长白山天池,戏水为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正月初四这天,最小的仙女在淋浴时,突然发现一个白衣秀士走来,急急忙忙上岸穿衣裳躲避。就在这时,一只大鸟突然从天而降,衔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这时,只见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鸟大吃一惊,抛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却不偏不倚地飘落在仙女身上。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宾,她们精心调制了冷面请秀士品尝。秀士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面条,便向仙女们讨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孙。秀士活到很大年龄,并且子孙满堂,他所传授下来的冷面便被称作“长寿面”。于是,朝鲜族有了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的传统习俗。
  其实,“冷面”不仅有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更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冷面”,一词最早出现在洪锡谟所写的《东国岁时记》(注:1849年,朝鲜第22代君主正祖到23代君主纯祖执政期间关于朝鲜民族习俗的书籍)里,该书记载:“用荞麦面沉菁菹、菘菹和猪肉名曰冷面。”意思是说,把荞麦面条放入萝卜泡菜或白菜泡菜里,再放上猪肉片就叫做冷面,那时,冷面为朝鲜民族的一种冬季时食。还有更详细的记载,当时的冷面分为平壤冷面和咸兴冷面,两者最显著区别是,平壤冷面为加汤食用的“水冷面”,而咸兴冷面是用辣椒酱做调料的“拌冷面”。从这一点看,朝鲜族冷面更偏向于继承了平壤冷面的做法。
  而综合其他史料,一些民俗研究者认为,冷面起源于高丽朝时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末随朝鲜族人口迁入中国,冷面也随之传入中国,所以,它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也有150年左右了。
  朝鲜族冷面属于压榨面,压榨面分为冷面和温面两种,面条的做法一样,按照面汤的冷热区别分为冷面或温面,最常见的是荞麦面冷面和面粉冷面。朝鲜族冷面整个生产过程有多道工序,主要原料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料,因此,面条具有耐煮、抗泡、不断条、不浑汤、口感细腻、光滑爽口的特点,不仅是面条的制作与压榨极具特色,冷面汤的配置也别具一格,非常注重酸、甜、辣、咸的配比,上桌前还会加点冰块,以刺激的冷味代替五味理论中的苦味,使五味搭配得宜,因此,与平壤冷面或韩国冷面相比较更加清醇爽口,别具风味。
  压榨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记载,元朝的时候中国就有压榨面,可为什么其他民族没有冷面呢?延边自治州民俗研究学者千寿山认为,这是因为其他民族没有泡菜,在压榨面里加上朝鲜族吃的泡菜,就制成了最早的冷面。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喜食冷食、生食等习俗,如日常生活中常饮冷水、食生菜等,而朝鲜族冷面是这种习俗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作为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食品,集中反映了朝鲜族的生活起居和饮食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延吉冷面,能当早点,能当正餐,也能当正月里表示长寿的喜庆食物,还能用来招待客人。延吉人常说,“一年四季总来吃,几天不吃想得慌”,朝鲜族人更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着吃碗冷面。
  “在延吉这地方,天热了,吃别的都不得劲,以前只有朝族人有这毛病,现在汉族人也一样了!这东西看不到油水,清凉爽口,还特别好消化,怎么吃都没啥毛病,想嚼就嚼上两口,不想嚼的,直接往进吸,然后咽就行了。”50岁的朴浩熙至今记得儿时吃冷面的味道和场景,“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只有过节才能吃上这么好吃的东西,那时候冷面里的配料没有这么多,就放些自己菜地里种的黄瓜、香菜,也没有冰块,用冷水冲冲面自然就凉了,汤料也是自己配的,调出酸、甜、辣的口味就行了,那时的面也是自己手工压的,很简单的工具,家家都有” 。
  大概1979年的时候,朴浩熙的父亲自己做了一台齿轮运转的压面机,从此,在他的记忆里,机器压面取代了手工压面的方法。“我父亲手巧,喜欢弄一些机器零件组装东西,有一天,他把一个带齿轮的机器拿到院里,架在一口直径一米二左右的锅上,然后出去叫村民们来家里吃冷面。现压现煮的冷面好吃呀,以前家里吃冷面,很多都是压好了晒干,吃的时候再泡,那样的面口感就差了很多。一会功夫,院里就排了好长的队伍,那机器压面真快,还省劲,边压边煮,那么多人吃面都能供上,我父亲很骄傲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第一台压面机。之后,只要村里哪户人家办个喜事、招待个客人的,都来我家和我父亲借压面机。”   与朴浩熙的记忆不同,一名徐姓村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吃一碗冷面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那会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冷面就是最好的东西了,吃上一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因为这玩意不便宜。在3分钱一根冰棍的时候,一碗冷面要3毛钱呢,那会家里给上5毛钱,我们拿着都不知道怎么花,原封不动就又拿回来了,因为5毛钱的面值太大了,哪敢想着去吃冷面这么贵的东西呀,那得买多少冰棍啊!”“不过现在好了,一碗冷面15、20块钱,平常得很,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不用再等到过什么节了,但可能就是太平常了,所以也就吃不出小时候那种享受的味道了,但还是没吃腻,夏天天热的时候,就想吃冷面,一碗冷面下去,汗都凝固了的感觉。到冬天了,东北人喜欢喝个酒,喝酒喝多了烧得慌,来碗冷面,从脚后跟一直凉到后脑勺,那感觉,绝了!”徐姓村民说。
  与很多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不同,朴浩熙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喜欢到处去闯,去过韩国,到过北京,也闯过广州,最终,他选择回到离老家不远的小河龙村,开了一家名为“千年松”的农家乐。可能正是因为长期在外奔波的生活,让他把冷面和家这两个词联系得更为紧密。
  “去韩国是学技术去了,学做一些富有朝鲜族特色的工艺品,然后去北京自己做,活多的时候也当过小老板,雇几个工人,自己设计自己做那些小玩意。”朴浩熙在北京待了8年,从西城搬到东城,从海淀搬到朝阳, 直到在朝阳找到一家朝鲜族人开的冷面部,他才找到了家的感觉。“那会在北京我到处打听哪有朝鲜族人开的餐厅,特别是天热的时候,吃冷面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我开始汉语说得很不标准,跟人交流都有困难,后来练出来了,但是从内心讲,我还是喜欢讲朝语,吃冷面,不喜欢吃北京的炸酱面。”
  有时候,家里来亲人了,朴浩熙也自己动手做冷面,他会去正宗的朝鲜族风味店买食材,自己调汤,洋葱、白醋、白糖是必须要有的,酱油是用来调色的,盐是用来调咸淡的,然后把辣白菜切成丝,苹果切成片,为了好看,放半个鸡蛋,两片酱牛肉,一碗带着亲情的冷面就做好了。
  朴浩熙做冷面很讲究颜色的搭配,他说这体现了朝鲜族饮食的五色之美,即配料为五色菜码。 朝鲜族的每道菜肴中几乎都放有菜码,其味道不仅与主菜相符,颜色也与主菜相符,为的是增强饮食的视觉美。 以冷面为例,其主要原料是荞麦面条,配料则有熟鸡蛋、牛肉片、黄瓜、苹果梨、辣椒粉。牛肉呈酱黑色;切开的鸡蛋呈白、黄色;黄瓜与苹果、梨切成片状,分别呈绿色和乳白色;辣椒当然是红色,即赤色。可见,朝鲜族在饮食色彩上对五色的偏爱已超出视觉上的美感,而把五方色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追求。
  如今,回到家的朴浩熙再也不用愁找不到冷面吃了,隔壁就是一个老乡开的冷面部,自己开了农家乐以后,各种食材也应有尽有了,特别是院子里还有几块开辟出来的菜园,这让他找回了儿时吃父亲做的冷面的感觉。“母亲年纪大了,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我自己也喜欢农村,所以还是回来了,自己耕种,自己动手,吃得也更有味道了。”朴浩熙说。
  在延吉提“金达莱”三个字,出租车司机会本能把你带到一家名为金达莱的冷面店,那是一家品牌老店,很多时候,它就是延吉冷面的代名词,申请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升“中国十大面条”之列,出战的都是这家冷面店。
  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一部名为《金达莱》的电视剧,剧中大女儿的原型,就是金达莱民族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基玉,她与冷面的故事,同样夹杂着酸、甜、苦、辣、咸。
  “以前的冷面都是家庭式的,自己种荞麦,然后用石头来回地捣,荞麦皮就会自动脱掉,然后再用筛子筛,杂质去掉后,加白面和,然后手工压、手工煮,然后调汤、加配料,这个技艺是很复杂的,其他民族的人不容易模仿,其实,冷面也反映了我们民族遭受侵略时间长、流动性强的特点。” 崔基玉说,这是她最早的冷面记忆。
  崔基玉原是延吉市饮食服务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后来接手一家名为金达莱的饭店,主打冷面品牌。凭借着自己在餐饮行业十几年的经验,她深知,想在延边餐饮业闯出一片天地,就必须从传统的民族饮食中发掘、打造出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品牌。“咸菜、冷面、狗肉,是朝鲜族的三大特色饮食,咸菜,我们做不过韩国,人家已经做得很好,狗肉,很多人因为保护动物的原因不会去吃,所以难以发展壮大,只有冷面,韩国、朝鲜从食材到口感上,做得都不如我们。”
  古时,朝鲜半岛面粉比较稀缺,因此,主要以荞麦面做面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摄入,更强调营养的均衡搭配,要想把冷面产业做大,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用荞麦一种食材,工艺手法上也得改进。
  “制作冷面的技术含量很高,荞麦、白面、木薯粉、橡子粉、地瓜粉,五种食材的比例稍有变化,冷面的口感就不一样,而且和面、煮面的时间还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天因为天气冷,和面的开水就多一些,面会软和些,煮面的时间也会长一些,为了保持面的筋道,用凉水洗面的时间要长些,夏天就不一样了,和面的开水不能放太多,煮面的时间和凉水洗面的时间也短。这个技术,需要年头的积累,更需要手感和对火候的把握。”崔基玉说。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比较快,冷面不像别的面种是热着吃的,冷面端上来就能吃,而且可以不用嚼,直接咽,两三分钟就能吃完,是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快餐。”她说。以前,夏天是吃冷面的旺季,现在冬天也有一大批“冷面族”。尤其是春节前后,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一窝蜂拥进冷面馆。“寒冷的冬日里,四处奔波终于团聚的一家人热火朝天地吃冷面,嘘寒问暖中流淌着融融亲情。此时,会有一种沁人心脾、荡气回肠、余味绵长的情绪萦绕在心头。”一位网友这样描述冬天吃冷面的感觉。
  不同的人吃面的方式也不一样,如果和妻子或女朋友吃冷面,要温文尔雅,细细品味,在咀嚼着每一根面条时,都像在品味生活。面条筋道不易断,表示感情生活更缠绵;汤水冰凉泛酸甜,表示人生路上冷静面对,同甘苦,共患难。和友人一起吃冷面,则要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喝完最后一口汤,还要咂巴咂巴嘴,在风卷残云中体会并肩作战的快乐,酣畅淋漓中再现豪气冲天的激情和干劲儿。请异乡的朋友吃冷面,就要教他们怎么吃。既要小口品,又要大口吞。让远方的朋友在一碗冷面中体会到吃冷面的万种风情,感受到延吉人的热情好客。   那些逝去的冷面记忆
  一位名为“大地”的网民这样回忆冷面的味道:我第一次吃冷面是在1962年,那时一大碗冷面也只有五角钱。在一大碗荞麦面条上盖有两三块牛肉还有泡菜和苹果,外加一小勺红辣酱,端上来时又从桶中舀出一勺子冰凉酸甜的汤浇在面条上。这是我第一次下馆子,我当时感觉冷面太好吃了,至今难以忘怀,那个面入口柔、滑、韧,而且耐嚼,又凉又清爽,汤有些酸甜,上面的泡菜又很脆生,再加上好香的牛肉块,越嚼越香,余味绵长,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工作调动去内地,每当看到冷面就迈不开步,永和豆浆就有冷面,不过始终没吃出当年的味道。我也曾在家自己学着做冷面,把煮过的面条用冷水过,再放点香油把面条拨开,以免它们粘在一起,放苹果放梨,配上辣椒油,还买果汁对冷面汤,还有几片酱牛肉,孩子们说好吃!但我觉得还是味道不对,只是图个凉快吧。后来去延吉,依旧没有吃出当年的感觉。
  为了找回过去的感觉,不让父亲辛苦创造了一辈子的“延吉服务大楼冷面”这块牌子彻底消失,半年前,已过而立之年的郑文成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回到老家延吉市,筹备“延吉服务大楼冷面”重新开张的事宜。
  2013年5月,延吉服务大楼冷面在延边大学对面的大楼里重新开始营业,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如今,郑文成每天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品尝冷面汤,必须酸甜适中,比例合适,还要清凉爽口,不油腻。然后是看面,筋道是第一位的。他在店里一待就是一天,生怕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延吉冷面市场里,服务大楼冷面失去曾经的热闹景象。
  延吉市服务大楼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当时叫延吉饭店,主要经营冷面与中餐,以现压的冷面、纯正的汤味、讲究的配料而著称,备受延边人民喜爱,日均销售冷面2000多碗,成为延吉最著名的冷面品牌,它对延吉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碗冷面,还有很多人的冷面记忆。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赵南起曾点名要吃服务大楼的冷面,我们也热情地接待过他老人家。” 199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南起回到他曾经战斗多年的延边。一日,州委接待办的工作人员来到服务大楼,表示老州委书记赵南起回到了延边,点名要吃服务大楼的冷面。得知这个消息,整个公司的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各部门人员开始精心准备食材,要为老领导奉上一份口味正宗的冷面。赵南起来的那天是一个星期天,在服务大楼一楼用餐的市民很多,他吃完面,很开心地说:“很怀念家乡的菜肴,终于吃到了味道正宗的冷面……”
  2012年,市民得知服务大楼要拆迁的消息后纷纷赶来,从5月份开始,服务大楼的客流量与日俱增。用餐的同时,大家都关切地询问着:“‘大楼’新址选在哪?什么时候能再吃上你们的冷面?”6月1日当天,楼上楼下两层座无虚席。很多顾客还没吃完,旁边已有新顾客排号等座位。当天,饭店后厨专门盛装剩汤剩菜约有5立方米的泔水池都被装得溢了出来。6月2日15时,全公司仅剩最后3碗冷面。大家互相谦让着,你一筷子我一口吃光了两碗冷面。“我要打包两碗冷面!”此时,一名40多岁的女顾客走进冷面部。于是,这最后一碗冷面被她打包带走,她也成为该公司最后一位顾客。
  “小时候家里穷,吃碗冷面那就是过节了,记得我要是考试考了好成绩,我爸妈就领我上服务大楼吃冷面,那味道,老美了。长大后我也喜欢那的口味,虽然现在做冷面的饭店挺多,但是就感觉那里最地道。”45岁的付先生说。
  “这种面不会坨,酸甜可口,吃到嘴里,滑溜溜的,会吃的人吸着吃,不会吃的人得用剪刀把面剪断,要不冷面太筋道,咬不烂,咽不下去。”一位顾客说。
  七八月,骄阳似火,热得人头晕脑胀,这时,偌大的一碗冷面摆在面前,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端起来,咕咚咕咚先喝上两口冷面汤。顿时,一股凉意从喉间直流而下,又迅速扩散到全身每一个细胞,最后直冲脑顶。大脑一下子格外清醒,顿觉通体舒泰,羡煞神仙。然后,再品尝面条的柔韧耐嚼,滑顺润喉。在汤汤水水,酸酸甜甜中饱餐一顿后,静静地坐一会儿,冷面余香仍绕梁不绝。
其他文献
2月11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打造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部公布了新近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上前两批,全国示范区总数现已达到283个,面积共有1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示范区领跑现代农业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前两批的153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期刊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孕育生命的时刻,生机盎然是春天最好的写照。大地从这一刻步入欢乐的时光,所有的生灵被春天唤醒,激情在这一刻释放,春潮汹涌澎湃,让大地迎来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  春天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促使整个世界为春天来临而牵动,春是一个动态的世界,让人刮目相看,用最为貼切的词汇可以概括春天的色彩——日新月异,阳光灿烂。
期刊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即便如此,食品匮乏依然是这个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印度期望一场以科技和市场化为驱动力的新绿色革命,根本改变印度农业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  近日,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ARC)主任Sekhar Basu表示,“未来绿色革命应该始于核科学,它可
期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正确及时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相关负责人称,此项工作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关键,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也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还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意见》强调,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全文围绕5个方面分32条展开,对接下来一年的“三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五方面分别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
期刊
春节长假期间,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疯传。“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这位名叫王磊光的“80后”博士生在文章中描述的乡村生活见闻,触动了一大批读者。  而这篇文章,其实展现了真实的“村庄里的中国”。  关于乡村,在数十年前,知名学者董时进就曾经指
期刊
受“一剧两星”政策影响,2015年的电视荧屏可以说是百花争艳。既有宫斗剧《武媚娘传奇》,又有纯情剧《何以笙箫默》,不过在年初电视大戏之争中,刚刚在央视播完的《老农民》却超过前两者的热度,口碑和收视率取得双赢。一片赞叹声的背后,折射出当下观众对农村剧的强烈关注和作品的稀缺。泥土芳香,田野麦浪,对于观众来说,确实是久违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观众占据电视剧观众的大半江山。现实中,8亿农民的生活有着
期刊
背景 : CCTV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走过10年,10年中陆续推选出了100多位“三农领域”的杰出代表。日前,2014年度CCTV三农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包括见义勇为农民工“托举三兄弟”、农业银行陕西延安宝塔支行三农业务部经理刘文平、自制教具乡村教师毕首金等13组来自三农领域的优秀代表荣膺“2014年度三农人物”殊荣。  编者: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群
期刊
《故事中的科学》系列丛书  郭晶 主编/定价:490.00元/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将地球联结成一个“村庄”,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们,既可远上九天开发第四生存空间,又可以利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发电……我们的生活,充满种种不可思议,在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苦苦的努力奋斗。  《故事中的科学》丛书首批出版11个分册,涉及地球、天文、动物、植物、航天、航空、军事、网络、探险、通信、能源等领域,通过一
期刊
“红重”、“免青”,在贵阳威清路的一家肠旺面馆,干脆简练的话语不绝于耳。如此“吆喝”,外地人不懂,只有生活在贵阳的人才懂,它被视为品尝肠旺面的专业术语。贵阳人一天的生活,就是从这“吆喝”声中开始的。  “晨光映窗前,朝霞布满天。老汉我天天起得早,抹桌摆碗把火添。喂!上早班的同志哥吔,请来吃碗肠旺面……肠子、血旺、脆臊、香葱、辣角、豆芽、大排、卤蛋……”  每天清晨,这家老字号肠旺面的门口,异常热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