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结合、商品市场与物流配送中心、外贸与内贸相结合,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现代市场体系”这一概念是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过程和实践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个概念,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以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为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的商贸发展的深刻认识。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所谓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就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产业,革新传统流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真实快捷,营销与组织方式科学合理,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自1993年以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到2004年已占39%。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入世以来,世界500强中的大型商业企业几乎都已登陆我国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商贸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差、竞争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流通企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专有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的手段和力量。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为2.3次,略快于工业企业。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例如,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平均在20~30次。上述水平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加以解决。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在流通领域,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同时带动上游的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发展,起到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作用;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为生产企业创造订单,寻求销路,减少库存,加快周转,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通过流通表现出来。所以,流通产业天然具有调整结构所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同流通产业受到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
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形成的背景下,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福建已将达到2000美元),整个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百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值百元或几百元。九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千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价格为千元或几千元。那么进入新世纪,居民的消费标志已进入“万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是汽车、房子和高级电器品,其价格都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流通领域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产生新的影响,进而对生产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制约。但是当前福建省的流通业对这个变化存在许多不适应性,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表现在我国和福建省未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依然严峻,特别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其次是表现在流通主体不成熟,不到位。零售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缺少跨国流通集团,没有“领袖”企业,不可能形成大流通和现代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和现代生产。再次是表现在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尤其是作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新的流通方式的现代物流发展缓慢,很不发达,物流成本高。最后是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不是没有到位,就是缺位或错位,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造成流通不畅通,流通低效化。这就严重削弱了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
流通现代化发展滞后,流通业的上述不适应性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市场反映出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福建产品在国外、省外和省内的销售比例大致为3:2:5,与广东的“三三三”制相比较,闽货在国际和省外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即使在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内市场,“闽货”也在省外和国外名牌产品的大举入侵下,有的地方产品正失去优势。2000年福建省全部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仅占全国的2.93%,除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制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外,其余产业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电子通信产业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但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仅在5%左右,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七省的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55%以上,广东一个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占全国的1/10。
造成闽货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品层次较低、名牌产品发展不理想、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推广做得不够、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等是主要原因。在全国名牌中,福建省仅有8家福建企业生产的8个品牌9个产品,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最终确定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闽货名牌较少,与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并且,福建名牌产品属于传统产业的居多,如电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服装纤维类产品占38%,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名牌仅占8%,这种名牌构成很不利于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为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很好地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兼并的新的浪潮,流通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高潮。商业集中化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动向,跨洲、跨国、跨行业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型并购案例增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商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的大型化、规模化和集团化。
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的两极化。当今国际国内市场上,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组织规模化呈现两极分化,即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大型化、国际化的流通企业组织形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发展小型化的流通企业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整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其实也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具有蓬勃发展的新的舞台。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正是在两者共同推动下,流通产业组织规模有新的发展。
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是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综合”,更不是“大杂烩”,而是具有质的规定性,是从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商业”,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具体表现为,“产、研、商”一体化,或者是“农、工、商”一体化,或者是“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科技资本”一体化,或者是“工业、农业、商业、信息业、运输业、金融业”的一体化。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职能化组织结构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换,大大地改变了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一种垂直的金字塔模式,而是一种网络互联模式。于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纵向垂直模式向横向互联模式转变,显现出一种扁平化的特点。市场快速多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流通企业组织由刚性经营方式转变为有弹性的柔性化分散经营方式,流通企业要有针对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流通组织形式灵活化、柔性化已经成为客观必然。
如何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推进福建省流通现代化,使商贸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国外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流通结构的调整和流通业态的创新,从而推动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根据比较优势发展适当的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为结合点的物流体系,加强对福建省物流资源的整合,逐步改变目前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的状况,培育和形成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第二,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根据国外的实践研究结果,当一个国家人均GDP500~800美元时,可以发展连锁超市;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连锁商业将加快发展。福建省人均GDP将近2000美元,可以更快地发展。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但是要使连锁经营有效地发展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连锁公司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真正发挥其统分结合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效益。
第三,加快发展商业自有品牌。谁拥有了自有的著名的品牌,谁就具备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凡大型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有紧迫感,尽快开发适应消费需要的商业服务业自有品牌。今后应加快发展创牌的步伐,要把实施名牌战略同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四,以提高闽货市场的占有率为重点,加快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加强营销工作,抓紧市场调查研究,把组建企业集团与创市场名牌结合起来,制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与外省联手打破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培养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福建省的优势产品在全国市场流通。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现代市场体系”这一概念是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过程和实践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个概念,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以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为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的商贸发展的深刻认识。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所谓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就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产业,革新传统流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真实快捷,营销与组织方式科学合理,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自1993年以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到2004年已占39%。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入世以来,世界500强中的大型商业企业几乎都已登陆我国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商贸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差、竞争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流通企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专有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的手段和力量。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为2.3次,略快于工业企业。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例如,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平均在20~30次。上述水平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加以解决。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在流通领域,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同时带动上游的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发展,起到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作用;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为生产企业创造订单,寻求销路,减少库存,加快周转,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通过流通表现出来。所以,流通产业天然具有调整结构所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同流通产业受到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
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形成的背景下,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福建已将达到2000美元),整个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百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值百元或几百元。九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千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价格为千元或几千元。那么进入新世纪,居民的消费标志已进入“万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是汽车、房子和高级电器品,其价格都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流通领域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产生新的影响,进而对生产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制约。但是当前福建省的流通业对这个变化存在许多不适应性,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表现在我国和福建省未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依然严峻,特别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其次是表现在流通主体不成熟,不到位。零售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缺少跨国流通集团,没有“领袖”企业,不可能形成大流通和现代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和现代生产。再次是表现在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尤其是作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新的流通方式的现代物流发展缓慢,很不发达,物流成本高。最后是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不是没有到位,就是缺位或错位,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造成流通不畅通,流通低效化。这就严重削弱了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
流通现代化发展滞后,流通业的上述不适应性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市场反映出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福建产品在国外、省外和省内的销售比例大致为3:2:5,与广东的“三三三”制相比较,闽货在国际和省外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即使在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内市场,“闽货”也在省外和国外名牌产品的大举入侵下,有的地方产品正失去优势。2000年福建省全部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仅占全国的2.93%,除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制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外,其余产业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电子通信产业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但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仅在5%左右,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七省的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55%以上,广东一个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占全国的1/10。
造成闽货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品层次较低、名牌产品发展不理想、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推广做得不够、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等是主要原因。在全国名牌中,福建省仅有8家福建企业生产的8个品牌9个产品,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最终确定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闽货名牌较少,与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并且,福建名牌产品属于传统产业的居多,如电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服装纤维类产品占38%,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名牌仅占8%,这种名牌构成很不利于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为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很好地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兼并的新的浪潮,流通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高潮。商业集中化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动向,跨洲、跨国、跨行业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型并购案例增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商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的大型化、规模化和集团化。
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的两极化。当今国际国内市场上,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组织规模化呈现两极分化,即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大型化、国际化的流通企业组织形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发展小型化的流通企业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整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其实也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具有蓬勃发展的新的舞台。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正是在两者共同推动下,流通产业组织规模有新的发展。
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是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综合”,更不是“大杂烩”,而是具有质的规定性,是从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商业”,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具体表现为,“产、研、商”一体化,或者是“农、工、商”一体化,或者是“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科技资本”一体化,或者是“工业、农业、商业、信息业、运输业、金融业”的一体化。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职能化组织结构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换,大大地改变了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一种垂直的金字塔模式,而是一种网络互联模式。于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纵向垂直模式向横向互联模式转变,显现出一种扁平化的特点。市场快速多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流通企业组织由刚性经营方式转变为有弹性的柔性化分散经营方式,流通企业要有针对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流通组织形式灵活化、柔性化已经成为客观必然。
如何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推进福建省流通现代化,使商贸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国外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流通结构的调整和流通业态的创新,从而推动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根据比较优势发展适当的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为结合点的物流体系,加强对福建省物流资源的整合,逐步改变目前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的状况,培育和形成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第二,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根据国外的实践研究结果,当一个国家人均GDP500~800美元时,可以发展连锁超市;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连锁商业将加快发展。福建省人均GDP将近2000美元,可以更快地发展。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但是要使连锁经营有效地发展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连锁公司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真正发挥其统分结合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效益。
第三,加快发展商业自有品牌。谁拥有了自有的著名的品牌,谁就具备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凡大型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有紧迫感,尽快开发适应消费需要的商业服务业自有品牌。今后应加快发展创牌的步伐,要把实施名牌战略同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四,以提高闽货市场的占有率为重点,加快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加强营销工作,抓紧市场调查研究,把组建企业集团与创市场名牌结合起来,制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与外省联手打破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培养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福建省的优势产品在全国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