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状元戏研究述评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戏曲创作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涉及状元题材的戏曲剧目繁多,引人注目。进入新世纪,戏曲研究者对状元戏的研究愈加重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张协状元》研究、状元戏主题演变及原因探析、状元戏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新世纪状元戏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正视状元戏的价值与影响。
  关键词:状元戏   研究综述   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38-02
   我国古代戏曲中涉及状元题材的剧目数量较大,自宋元戏文至明清传奇,“落难公子中状元”已成为戏曲中比较模式化的情节类型。历代状元戏虽然都涉及“中状元”情节,但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吸引着学者们驻足研究。进入21世纪,学界围绕着状元戏的始祖《张协状元》、状元形象和故事主题流变及原因探析以及状元戏与科举制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状元文化及背后的时代背景的认识。
  一、《张协状元》研究
   学界对《张协状元》的关注由来已久。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其时代考证、艺术形制、文学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仍然热度不减。笔者对相关研究著作进行统计(材料来源中国知网),其基本情况如下:
  除上述统计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之外,另有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收录了主要以评论戏曲现代改编为内容的研究成果。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研究热点集中于文本研究、写作时代考证和戏剧比较方面。语言学研究方面涉及对其中副词、虚词、韵部、人称代词等词汇研究和祈使句、感叹句等语法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与文学类研究相比,相距甚远。《张协状元》作为早期南戏的代表,语言地域性极其鲜明。因而,郭作飞在《南戏<张协状元>研究八十年》中提到“比如其中用语口语化显示早期南戏通俗化的特征,其中许多方言土语能为南戏源出温州提供语言学的证明,其中的戏曲词能为我们展示早期南戏的艺术形制。”[1]呼吁对其语言学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张协状元》的写作年代来看,研究者们就其中出现的曲词、念白及艺术形式(如诸宫调)的特点进行考证,主要有元代说和宋代说两种观点,就新世纪的研究综述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作品产生于宋代。在戏剧比较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是引用《张协状元》探讨早期南戏的婚变主题及演变。《张协状元》塑造了一个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状元形象,这一形象的生成与宋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官场文化、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如若我们将《张协状元》放置于时代背景下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或许可以对其主题进行多元化思考。
   《张协状元》作为状元戏的鼻祖,奠定了后世状元戏的基本模式,对元、明、清状元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张协状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肯定。
  二、状元戏主题演变及原因探析
   《张协状元》的主题在学界看来主要是状元婚变。周奎生、李青松在《早期南戏多状元婚变题材根源浅探》中通过对比《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和《张协状元》的主题思想,认为宋代的文人制度、科举制度、婚姻价值观及江南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江南科举文化的繁荣是“科举加婚变”模式的熔炉[2]。金文京在《南戏中的婚变故事和南宋状元文化》中认为南宋多状元戏源于状元文化的兴盛,而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则是婚变主题更符合观众审美趣味的原因[3]。
   在元代中后期的状元戏中,状元多以忠贞不渝的形象示人,与宋代和元初状元戏中的状元形象截然不同。对此,程晓清在《清代状元戏》第二节的论述中认为:“这既是状元戏由民间到文人、由俗到雅的一种转化,也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种折射。”[4]王萍、胡足凤在《论状元婚变戏中男主人公形象流变——以南戏《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为代表中通过比较《张协状元》《荆钗记》和《琵琶记》中的状元形象,认为科举制度的兴衰,南戏作者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是状元形象改变的主要原因[5]。明代状元戏发展兴盛,出现了自况戏和女性状元戏。马露瑶的《明传奇“中状元”母题研究》中指出其原因为:第一,国家重视,科举制度趋于完备;第二,是落第戏曲文人科举不仕的自我解脱;第三,寄托了部分文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第四,迎合观众的需求[6]。学界对清代状元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王政尧《简析清代民间状元戏》中提到清代状元戏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占有状元戏的多数,对后世的影响尤为直接。清代的状元大都自幼立志、刻苦读书,但状元戏广为流传的剧本所描写的都是那些道德败坏、丧尽天良之人,如陈世美、张继保等状元[7]。学位论文《清代状元戏研究》在简单勾勒了历代状元戏的特点之后,全面阐述了清代状元戏的创作环境、剧本概况、创作主体、剧作论及《如是观》《弥勒笑》和《梦中缘》的个案研究。文章将清代状元戏的主题类型分为婚恋生活类、历史政治类和神仙道化类,并阐述其原因,认为婚恋生活题材是状元戏一脉相承的主题,历史题材的繁盛来源于清廷文化高压政策下文人坚定的叙述史实的愿望,而尊儒观念和学术界兴起的“经世致用”的“朴学”思潮是神仙道化类戏曲落寞的一个主要因素[4]。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状元戏的主题关注集中于宋、明、清三代,对元代状元戏的主题则研究甚少。元代有二十余部状元戏,其中状元戏主题的生成与元蒙民族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元代知识分子仕进无门的特殊心态等关系密切,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三、状元戏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关于状元戏与科举制度关系的讨论经久不衰。孙仁义《浅析京剧等状元戏中的科举影像》一文总结出了历代京剧中的状元戏剧目,主要讨论了京剧状元戏中所展示出的科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为科举提供了古代知识分子戏曲创作的题材,戏曲最为广泛和深远地传播了科举仕进的元素,而封建统治者也达到了招揽人才的目的[8]。余来明《科举视野下的元代戏曲》一文认为,元代民间文学社团确曾以“曲”论第高下,这实际上是元代前期科举废黜背景下的一种“另类科举”,由此也可以对书会才人、曲中状元等称号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阳达的《科举视阈下的状元与女性——以宋元南戏为中心》讨论了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宋元南戏中状元与女性的关系,认为宋元南戏突出女性的作用和状元的地位是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自身地位的愿望。包海英在《试论科举与古代戏曲之关系》中认为科举社会的生动实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大量题材,戏曲内容也艺术地再现了科举社会中的众生相;另一方面,“代言体”的文体共性使戏曲与八股文的创作互相影响。周慧梅在《娱乐与教化:古代戏曲中的科举社会》中认为,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它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广泛的民间舞台。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科举文化与中国古代戏曲有着密切联系。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状元戏题材直接来源于科举,其与科举文化的关系有待于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对状元戏的研究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萧源锦的《状元题材戏曲作品的“虚”与“实”》将状元形象分为了三类:一,实有其人,实有其事;二,实有其人,事多虚构;三,于史无征,人事皆虚。而早在上世纪,项纯丹的《状元与戏曲》就关注了历史人物与戏曲的关系。在这两篇论文的启发下,历史上真实的状元在戏曲中如何演变为戏剧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又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另外,昆剧《张协状元》的改编,为我们提供了戏曲老戏新传播的范式,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结合剧作研究和舞台表演思考的中国古代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郭作飞.南戏《张协状元》研究八十年[J].兰州学刊,2012,(06):93-97.
  [2]周奎生,李青松.早期南戏多状元婚变题材根源浅探[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1):42-44.
  [3]金文京.南戏中的婚变故事和南宋状元文化[J].中华戏曲,2002,(27):64-73.
  [4]程晓清.清代状元戏[D].南宁:广西大学,2015年.
  [5]王萍,胡足凤.论状元婚变戏中男主人公形象流变——以南戏《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为代表[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21):33-35.
  [6]马露瑶.明传奇“中状元”母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年.
  [7]王政尧.简析清代民间状元戏[J].中国京剧,2003,(04):32-33.
  [8]孙仁义.浅析京剧等状元戏中的科举影像[J].運城学院学报,2011,29(03):32-36.
其他文献
绘画创作应该指向人类的精神而不是指向物质。绘画艺术是为解放物质世界的束缚,使人们不再因为沉溺于物质而永不满足。在笔者的版画作品中,竭尽全力要从物质中解放出来,于是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学校教育从何处入手培养学生
一、提高菇床温度,创造适宜长菇的条件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温。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时要揭开外,其余时间都要罩紧。平菇棚要把棚上的遮盖物摊稀,蘑菇棚要在棚的外表再覆盖1层薄
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的《黑天鹅》讲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与自己性格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角色,通过人格的对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这部影
化学教师使用人教版化学新教材时都有同感,就是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好用,知识的系统性更强,版面图文并茂更漂亮,教材编排更合理,可读性强,既可以当教材,也适应于学生自学,教师用起来更得
运输问题是一类较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对该类问题的求解,表上作业法要比单纯法来得简单,本文并无意讨论闭回路法,这些理论已经很成熟,本文只是给出闭回路的计算机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