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温热有隙效应”的启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fuc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温热有隙效应”,机智地对待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记得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现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正是为了追求这种教学境界,很多的作文课堂就成了“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却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比如,在案例一的作文课堂中,教师就大声斥责学生:没出息,是个没有大志向的男孩!其实,课堂里的动态生成就像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教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教师不要小瞧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克服过于强调“独特体验”的价值取向;同时,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宽容课堂“麦田”的“守望者”。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真实、情切而意达,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这里,“温热有隙效应”直接地告诉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说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让学生真实、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二、“温热有隙效应”,捕捉有效信息才能生成资源整合的课堂
  案例二:我们学校离桃花涧比较近,步行也就十多分钟。星期五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活动结束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习作。等到星期一,班长收来了一大摞作文稿纸。打开学生的作文稿纸,真让我喜出望外。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每个人的习作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侧重写走路时所想到的,到了景点之后所看到的;有的侧重写全班同学的心情、景点的美丽;有的侧重写在山上摘野菊花、捉蝴蝶的快乐……我放下手中批阅的笔,低下头来深思: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珍贵体验,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感而发。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体验到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对这份“乐趣”细细感悟,再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之趣与生活之趣就能合二为一。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教学的智慧。首先,需要教师捕捉有效信息,为整合多样化资源生成的课堂创造条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式生态课堂生成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也是丰富的,只有教师善于引导,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才能趣味共生,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我们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建构式生态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虽然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烁的光彩却可能成为永恒……
  三、“温热有隙效应”,做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创造者
  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一课,学完了整篇课文,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续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想象合理就行。第二天,收来的学生小练笔让我很惊喜。很多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想象,字数也相当可观,少了平时的词缺理穷。有的写小红马和小骆驼相遇,来到沙漠进行生存大比拼,结果小骆驼赢了;有的写小红马推荐好的美容院,让小骆驼去整形,结果被小骆驼严肃批评;还有的写小红马知道了小骆驼身体的“特异”功能,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美……通过这次习作,意外的放手,收获了个性创作之宝。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个性化极强的东西,它应该展示学生自己的想法,传输学生自己的心声,流淌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建构式生态课堂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了生成教学的探求。在这充满困惑的道路上,种种分歧颇多:有的觉得生成是一种普通教师难以完成的很高的教学境界;有的觉得生成似乎不那么容易把握,有时事与愿违,和当初的想象脱离运转的轨道等等。在困惑中,有许多教师甚至失去了主动生成的热情,把建构式生态课堂看成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 “温热有隙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它将会五彩斑斓……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想,只要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真正关注学生,顺应学生,从这所谓的“一百种”中拓展,让学生自己感悟课堂之趣、享受生活之趣、追寻个性之趣、发挥真实之趣……就能把乐趣带进建构式生态课堂。所谓文章有感而发,口说真话,笔抒真情并不是难事。
  高尔基曾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我们教师就是高尔基眼中的“火石”和“导火索”,能让学生从心中喷射出激情并化为写作的热情。新课标要求我们“用教材教”,我们就要把用教材的课堂当做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用我们的不断思考、不断进取去填充它,去完善它。这就是建构式生态课堂“温热有隙效应”给我的启示,它呼唤着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拘一格地解读自己。
其他文献
王富仁老师谈到语文教学的问题时说,“语文课本是各科课本中最有趣味的,但语文课堂却是各科课程中最枯燥乏味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理论知识陈旧单薄,课堂上肢解式地分析作品”。反映到诗歌教学上,问题主要表现为思维固化,密度大、强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匮乏。  《夜归鹿门歌》是高二赏析课文,该诗语言朴素、意境清幽,塑造了一个渔梁晚归、超然脱俗的隐者形象。每首诗都有自己的个性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备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深入钻研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据”。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只有对教材的钻研
《烟台的海》是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的一篇课文,文字优美华丽,节奏舒缓而动人,读来让人感到眼前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卷,使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写景类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透过语言文字的美,感悟文本中景物的美呢?这是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重点。为此我采用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美说课文  有人说,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简略的内容,另外还要有相对集中的目标和主题,这样才
《三打白骨精》节选自经典名著《西游记》,被收录在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收录时有所编排和改动,跟原文相比,少了点原汁原味。  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将其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打一个来回”,走进去体味、品悟,走出去积累、内化、迁移,而后获得丰富的语言实践,将语言外化出来。为此,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我从文学作品自身的角度和教学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品味探究,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阅读课文新知,明白哪些知识是自己可以独立学习而习得的,哪些知识是自己所无法获取的,从而让学生学有目标。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就会重点关注那些自己不清楚的,甚至不理解的语文知识点,以增强语文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探究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是预习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的许多孩子缺少人生经验,使他们的性格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缺陷。面对生活。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他人的漠视和对人生的无谓。《草房子》就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精神殿堂,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心变得柔软起来,让他们真正学会感动。我结合《草房子》谈谈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    一、自主阅读。让学生读懂内容   
词串识字就是将几个表面看起来不相干的词语联系起来的方法,但实质上,这些词语有着密切的关联:词义相关,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识记。这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识字编排特点。那么如何进行词串识字教学呢?笔者现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四”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主认读,巩固记忆  词串识字的重要特点是合乎儿童的认读习惯,听起来悦耳,念起来顺口,同时还能够加快儿童自动化认读的识字过程,巩
传统文化中,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教材,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诗歌讲究押韵,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使人产生情的共鸣;诗歌较注重画面的显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能给人美的享受;诗歌语言凝炼,蕴含深义,能让人获得理的启迪。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却很难走进学生心田。究其原因,其难有三:1、写作时代久远,与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落差较大;2、语言凝练,思维跳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小组交流轰轰烈烈,全班交流则静默一片……是孩子们交流的欲望被遏制了?是他们课前的预习、先前的讨论不够充分?还是我们追求的自主学习无形之中已经让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了?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让自主学习更给力,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有效引领,唤醒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预习作为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指导写作是一个艰难的教学过程;批改作文,是一项浩大的修改工程。最令人头疼的是在批改作文时遭遇习作千篇一律的境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章千人一面之态,如荒原野草又逢春,迅速蔓延。造成学生作文雷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范文。我曾禁止学生模仿范文,可总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让我深思:学生的习作为何总受范文的左右?虽然明令禁止,为何总不奏效?看来,一味禁止是行不通的,况且苏教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