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径弯道路段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防治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山地占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而整体山区面积更是达到了50%以上之多,这些地区因为历史、自然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山区地区经济普遍较为落后,需要通过道路对当地经济进行拉动。而这些地区的公路线性多以小半径弯道为主,为保证当地道路质量,本文将针对小半径弯道道路沥青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其防治方式展开深度论述,期望能够为各地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水损害 小半径弯道 沥青路面 病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7)08(b)-0077-02
  相对而言,小半径弯道的路面病害发生几率更高,主要是因为小半径弯道施工相对较为复杂,压路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为受到弯道影响,很有可能会出现路基压实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样很容易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病害的情况。同时如果司机在弯道驾驶过程中,没有采用相应的制动措施,就有可能会因为速度较高而造成路面与车辆接触摩擦力过大的问题,路面会承受更大的伤害。
  1 小半径弯道路段沥青路面病害成因
  本文将以几种常见小半径弯道路面病害为例,对该类型路段病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1)车辙。车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路面病害,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中也较为常见,该病害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结构性车辙。这种车辙主要是因为车辆荷载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沥青路面下方,拥有宽度较大的特点,且车辙两侧并没有隆起,整体呈现“凹”形;第二,磨损性车辙。车辆与路面接触过程中,会对其形成不断磨损的情况,大型车辆对于道路的磨损更加明显,经过日月积累也会产生车辙;第三,流动性车辙。在高温环境中,因为车辆车轮对路面的碾压,路面所承受的荷载应力会远远超过沥青路面稳定度范围,进而形成流动性车辙。这种车辙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车轮作用而出现下凹现象,而另一种车道两侧出现反向上隆,而弯道路段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外挤情况,车道线会因其出现变形曲线式的车辙[1]。
  (2)网裂、水损害。水损害与网裂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小半径弯道路路面病害,其中水损害的发生几率更高,主要是因为大重量车辆在下坡过程中连续制动或连续洒水所造成的;而网裂也是小半径弯道路面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是因为车辆在进行下坡或上坡时,所形成的横向剪切力与水损害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在长大坡路段发生几率最高,以轮迹位置发生为主。
  (3)裂缝。沥青路面裂缝病害主要有横向裂缝以及纵向裂缝几种,网裂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2]。除上述网裂病害产生原因之外,如果路面路基没有压实,路面就可能会出现路基不均匀塌陷以及冻涨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裂缝的出现;若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较长,或在进行接缝处理时,其施工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也会造成裂缝的出现。
  2 病害防治方式
  (1)病害分析。通过对上述病害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如果公路等级以及使用年限均较为相似的条件中,路面荷载与交通量是引起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如果交通量较小,直到病害与弯道病害并没有较大差距,而在交通量较大的情况下,弯道病害发生几率相对较高,且病害多以水损害以及网裂为主。第二,小半径弯道并不是导致病害产生的直接原因,如果混合料设计以及路基等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增加病害增加可能性。第三,与直线公路路段相比,小半径弯道沥青路面发生纵向与横向开裂的几率更高,这也是施工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3]。
  (2)防治方式。主要病害防治:通过分析可以明确,小半径路段最为常见的病害便是水损害与网裂,而水损害是车辆连续制动与洒水所造成的,因此施工人员应对车辆制动洒水进行有效控制,并要通过对沥青混合料以及路面防水性能进行强化的方式,对水损害病害发生几率进行有效控制[4]。一方面,要在小半径弯道路段进行碎石封层以及其他防水措施的处理,切实对该路段路面防水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进行强化,要保证材料各项标准能够与相关规定相符合。
  (3)强化养护管理。为对路面各种病害进行有效防治,路段管理单位还应从路面养护管理入手,达到对路面病害发生几率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养护人员要对路面产生裂缝实施开槽灌封处理,并要对路面积水以及积雪及时进行引流与清扫,避免路面渗水情况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水损坏病害发生。同时如果路面出现泛油、沉陷以及车辙等问题时,应着手对路面进行恢复,以实现对行车舒适度以及安全度的保护。此外,还应引入预防式养护理念,要按照路面车载情况以及其他综合情况,对路面定期进行稀浆封层、喷涂防水材料以及放置防水面层等养护手段,实现对路面病害的有效预防。
  (4)完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公路路面质量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公路管理单位也应对工程施工与维修所用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尤其要对沥青混合料质量进行控制。要尽量选择高黏度、高低温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较好的沥青,同时还应对骨料的嵌挤作用、表面以及石质坚硬等内容进行全面考量。此外,要对混合料级配进行明确,应保证混合料能够拥有低温抗裂以及高疲劳性能等方面的优势,要对路用各种性能进行平衡与优化,并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交通情况,做出合理分析与规划,确保路面各项路用性能都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5)保证施工质量。如果公路施工出现问题,路面路基质量势必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路面病害的发生几率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在对路面病害进行防治时,相关部门还应对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合理控制:一方面要对沥青混合料搅拌质量进行控制。要运用马歇尔试验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指标进行不断测试,并按照测试结果及时发现混合料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要对混合料含水量进行科学管控,要防止出现过振过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对混合料碾压质量与摊铺質量进行控制。应保证摊铺远距能够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且摊铺时的温度能够保持在140℃左右,整体摊铺厚度较为均匀,切实避免裂缝等病害的发生。同时因为弯道碾压施工较为特殊,所以施工单位应不断对这一问题进行克服,要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最佳的弯道碾压方式,真正实现高质量碾压施工。
  3 结语
  为保证驾驶人行车安全,各公路管理部门都应加大对小半径弯道路段病害成因研究力度,要对其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出与之相对的病害防治计划,通过强化养护管理以及保证施工质量等方式,形成对路面病害的有效预防,保证路段使用质量以及使用期限,为驾驶人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弯道驾车体验,并运用公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经济收益能够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 谭巍,许毅飞,孔令云.小半径弯道路段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防治[J].公路交通技术,2013(2):40-43.
  [2] 刘大海,谭巍,周进川.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山区小半径曲线段病害特征分析[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1(6):17,52-54.
  [3] 王双喜.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1):29-36.
  [4] 杜亚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0(5):88-89.
其他文献
针对采用荧光渗透法检测小型管件表面缺陷需人工翻找并肉眼观察的不足,提出面向荧光渗透检测的小型管件图像展开拼接方法。首先,利用机器视觉技术从多角度采集小型管件荧光渗透处理后的表面图像,通过建立小型管件成像展开模型将其侧表面圆柱曲面转换为平面成像;然后,利用改进单应性变换实现多角度小型管件图像拼接配准;最后,基于区域融合与明度调节实现多角度小型管件图像拼接融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拼接方法的特征匹配正确率
如何保证高大混凝土排架结构达到清水混凝土的外观效果和施工质量是本工程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从材料选用、工艺方法选择上严格控制,才能达到国家领导人专用机库的高标准
为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花生壳,在培养料中添加花生壳进行工厂化栽培蟹味菇试验。结果为:添加花生壳栽培配方表现菌丝生长浓密、洁白,较对照配方满瓶时间提前5天;子实体
为解决灾民的应急居住问题,需要对震后房屋建筑进行应急评估。本文指出应急评估适用的震型,给出各类结构的检查要点,对不同地震破坏等级的建筑物粘贴相应的标签,区分出能及时利用
以《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及动态监管系统》项目为例,概要地阐述了混凝土质量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原理、主要功能及业务流程,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创新成果。实际应用
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取向,对于三类事业单位的改革作了提纲契领的论述。
摘 要:烟梗自动开包机被广泛应用于卷烟生产制丝线梗投料段,通过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烟梗原料的投料,以达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投料现场的环境及提高生产有序性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卷烟的配方需要,烟梗来自不同的产地或供应商,包装所用的麻袋外形和包装方式并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当前设备仅仅通过一副对射式光电难以保证使用的麻包都能正常倒料,造成了生产的中断和人工的频繁干预,减少了设备的使用价值。本文
观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异常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测量PtfV1,将测得PtfV1≤-0.02mm.s认为异常。结果肺心病210例中PtfV1异常率与肺型P波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组无1例PtfV1异常,与肺心
研究冷刺激温度、时间对白灵菇菌株‘白灵18’子实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刺激可使白灵菇子实体较快形成,冷刺激温度控制在-1~2℃,时间控制在2~3天较为适宜。
通过对基桩工程现场情况及资料的了解,高应变现场检测的规范操作,采集的数据如何进行室内分析拟合。指出只有掌握高应变检测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才能提高高应变动力试桩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