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悬”而后决的决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i1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普希金的《射击》,仿佛走进一座迷宫,曲折迂回,若明若暗;像打开一个层层包装的宝盒,悬念迭生,引人入胜。
  序幕拉开,两句引文如同开门即见的两张留言条,让读者嗅到了火药味,预示一场战斗即将展开。
  但故事的第一部分却是从“我”的缓慢的叙述开始的。先介绍枯燥单调没有情趣的小镇、小镇上军人的生活,然后介绍本文的主人公,从性格、经历、经济状况到人际交往、藏书情况,介绍全面却不清晰,处处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似乎有一种神秘的气氛笼罩着他的命运”,“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退职住到这个贫苦的小镇来”,“他的境况和他的收入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向他动问”。
  接着出现了更令人惊讶的介绍:“他主要的锻炼是用手枪射击。他室内的四壁都是密密麻麻的枪眼,像蜂窝。他收藏的大量手枪是他居住的简陋的土坯小屋里唯一的奢侈品。”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优秀的射手。射击本身就是一项充满了刺激的运动,它总是与勇士、英雄联系在一起,何况主人公枪法高超,“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他提出要射下什么人的军帽上的一只梨,我们团里无论谁都会毫不迟疑地把自己的头给他做靶子”。这样一个人有过怎样的经历?他到底是故事中的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军人们谈到决斗时,他“从不插嘴”,“如果问有没有决斗过,他冷冷地回答说有过,但是不肯细说”。“有过”,回答越简洁,读者的疑惑越大,越急于了解故事的全部。小说在此却宕开一笔,用不短的篇幅写了一个“我”亲眼目睹的本该决斗却未决斗的“偶然的事”。“一个新近调来的军官”因为玩牌时的误会,“怒不可遏地抓起桌上的铜蜡台朝西尔维奥扔过去,西尔维奥幸亏躲闪得快,没有被打中”。“西尔维奥气得脸色发白,眼睛冒火”,所有的人却“毫不怀疑,预料那个新同事准会被打死”。甚至“谈到即将留下的空缺”。可是三天过去了,中尉仍旧活着。西尔维奥仍旧练着他的枪法。“他满足于轻描淡写的解释,就和解了”。
  这个“偶然的事”给读者一个大大的不解,无数问号错综于脑海,催促着盒子一层层打开——
  一层是议论:“缺乏勇气最得不到青年人的谅解”。
  一层是“我”的感受:“自从那个不幸的夜晚之后,我认为他的名誉蒙受了污点,并且由于他本身的过错而说不清”。
  一层是等待邮件的日子。终于写到西尔维奥了,“接到了一个邮件”,“迫不及待地撕去漆印”,“他的眼睛闪烁发光了”。他对大家说:“我有要紧事必须立刻离开,今天夜里就走,希望你们不要拒绝最后一次到我家吃饭。”
  一层写到最后一次聚会,祝福,告别……就在“我”准备要走的那一刻,他拉住“我”的手,让“我”留下:“我要和你谈谈。”
  谜底揭开了。西尔维奥在临行前亲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一场发生在六年前的尚未结束的决斗。决斗的起因是西尔维奥在骠骑兵团“首屈一指的地位”因“一个门第显赫而富有的青年”的出现而“动摇”。西尔维奥由嫉妒到愤恨,由冷淡到找茬打架。终于在一次舞会上,那青年因西尔维奥的粗话而“大发雷霆”,打了西尔维奥一记耳光。于是两个人当夜就去决斗。青年一枪打穿了西尔维奥的军帽。在西尔维奥要开枪时,他“站在枪口下从军帽里挑熟透了的樱桃吃,边吃边把核子吐到我跟前”。西尔维奥不打算开枪了,他用中止决斗的方式偿还青年对他的羞辱,记下了一枪之辱,记下了“樱桃”之辱,“来到这小镇”,时刻准备报仇。至此,笼罩在西尔维奥上的重重谜团全都消散了,结果和原因团聚。
  第一部分可概括为三个情节:
  枪法高超,讳言决斗→忍辱和解,放弃决斗→辞行揭谜,讲述决斗。
  第一部分在西尔维奥同“我们再一次告别,马儿便飞快地跑了”的描述中结束,西尔维奥从“我”的眼前消失了。读者的心又一次悬空起来,跟随“我”到第二部分去追踪他的身影,探求事件的结局。
  第二部分的开头是纯粹的“我”的故事,琐细而冗长。接着写伯爵夫人,伯爵,“我”急不可待地“趋前拜访”,拜访的详细经过(伯爵的书房,我的诚惶诚恐的心理,伯爵的态度,伯爵夫人的美丽,结识的感受……)。小说显然在使用拖延的方法,“顾左右而言他”,加长悬念,曲径通幽。
  不知不觉中,“我”把读者引到伯爵书房中的一幅画的前面。“我”对绘画不是内行,但是,有一幅画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画的是瑞士风景,但使我吃惊的不是绘画,而是这幅画被两颗子弹打穿,一颗打在另一颗上。于是谈枪法,接着谈射手,“我”自然地提到西尔维奥的高超枪法,“西尔维奥”的名字终于又出现了,就像一颗炸弹扔到了伯爵的脚下。到此,小说通过使用巧合的方法让“我”同西尔维奥的对手相识,然后又通过伯爵的讲述,揭开了西尔维奥从我眼前消失后的所有谜底。
  一场“悬”而后决的决斗历经六年之久。主人公在蓄积力量,等待机会,读者则牵肠挂肚,期待故事的精彩。小说使用拖延、停顿、转移等手法制造悬念,引领读者接近精彩。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又是读者的向导。小说让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巧遇决斗双方,从西尔维奥口中知道了决斗的“上半场”情况,从伯爵口中知道了决斗的“下半场”情况,两部分由我做粘合剂,衔接得天衣无缝,自然合理。并且,两部分故事都采用追叙的方式,造成了小说的最大的悬念。
  《射击》的故事并不复杂,涉及的人物也很少。但在情节设计上却别出心裁,曲折迂回,引人入胜。小说的创作讲究“含不尽之意”,认为“兴会最佳者,乃在将到未到时”。王朝闻在《审美谈》中讲到:“对于并非空间艺术而是时间艺术的欣赏,惊讶是出乎意料的感觉引起的,他不是对期待等精神活动的否定。难于猜测的故事发展可能引起意料之中的愉快,离开主观设想的情节突变对自己甚至更有魅力。”《射击》给读者制造了惊讶、愉快、激动,制造了意料之外的魅力,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文献
女权主义者奥利夫·施赖纳曾说:“妇女的体内孕育着人类,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1}然而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便处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文学长廊上一个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令人扼腕叹息。曹禺笔下的繁漪更以独特的姿态立于其中,她悲剧性的一生让人在掬一捧同情泪的同时,更为其挣扎反抗与渴求爱的灵魂感动。感动之余,不由引起人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此一个充满着美和魅力,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女
期刊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把作文看作字词句的综合训练项目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反映,写作辅导的重点,大多放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上,如:如何审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首尾照应之类。  久而久之,在作文外观日臻完善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作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情感导向,简言之,就是德育渗透的问题。  “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一篇好作文,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学生道德品性、精神风貌的一个缩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语言的规范艺术化,对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导入、过渡、结束时,要达到这种艺术的境界,首先是要语言规范,然后注意语言的情感性、审美性、创新性等,当然,这种艺术是语文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积淀和娴熟的教育技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课堂语言 艺术 教学过程    曾听学生中流传着一则关于老师课堂语言的笑话,说一个数学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不等式说:“同学们看,我要变形了。”全
期刊
读杨绛先生的散文,你会感到这不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创作,而是一位智者在娓娓述说一件件往事。她挥洒着智慧和情感,虽不浓烈甜腻,却自然妥帖、纯净本色,犹如一杯清茶,品之能感受到那淡雅之中透出的一丝丝苦涩。  杨绛先生写人叙事往往看似信手随意,仔细推敲却耐人寻味。《老王》一文可谓她叙写社会底层普通的小人物的代表作,一位三轮车夫艰辛的一生在她的笔下感人至深。这里,笔者就其中几处往往会被读者忽略的“闲笔”,谈一
期刊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可让人奇怪的是,极度敏感的诗人目睹这出人间悲剧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期刊
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选入广东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与苏辙的名作《黄州快哉亭记》(选入广东版选修教材《唐宋散文选读》)虽“体”不同,却因写作“母题”相同,在素材和精神层面上是不可割离的。如他们都联想到宋玉的《风赋》,引入“雄风”、“雌风”、“快哉风”意象。尤其是体现于“快哉”意境的理解上,互成参照对应之势。本文试图把它们进行对读,并对“快哉风”这一意象的源流进行粗浅的梳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陶渊明浑身静穆、一味飘逸的说法来自他的一些隐逸诗,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期刊
人类社会的爱情,既是一个世世代代的传唱经典,也是一部世世代代不变的痛苦与幸福的交响曲。读了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荆棘鸟》一书,我被主人公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这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篇幅虽然不太长,却写了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涉及半个世纪中一家人的沧桑变化,反映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每部都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而女主人公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全文的线
期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有一个穷汉在海滩上晒太阳,有人劝他:“你该做点什么啊。”穷汉问:“做什么呢?”答:“比如说,可以弄条船去打渔呀。”问:“打渔干什么?”答:“挣钱啊。”问:“挣钱干什么?”对方耐心地开导他:“你有了钱,可以买再大一点儿的船,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这不比你现在穷着好?”穷汉又问:“挣了钱最后干什么?”答:“你有了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享受这海滩上的阳光。”最后穷汉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