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密西西比河沿岸风貌图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成长小说,它记载了小哈克的心路成长历程。促成其成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不断地否定既定的道德准则,一是有黑奴吉姆的榜样作用。本文将通过勾画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讨论哈克为何采取逃离的方式来否定内战前美国南方的“文明社会”,进而总结哈克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文明”;出逃;成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中的顶峰,它是美国文学少数杰作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之林。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哈克的小男孩无法忍受文明教化和父亲的虐待而逃离社会,在大河上自在漂泊的故事。在逃离过程中,他碰到了出逃的黑奴吉姆。吉姆以自己宽厚、纯朴、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哈克,潜移默化了顽皮胡闹的哈克。渐渐地,哈克不再瞧不起黑人,开始相信黑人的能力并信任他,和他作朋友,生死同舟,患难与共,甚至挺身而出,帮助吉姆出逃。哈克从开始的解放自己到后来决心使黑人朋友获得自由所经历的是两个历程,“水路”和心路。水路即密西西比河的漂流,这条孕育了美利坚民族的母亲河在小说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她是两岸人民的生命源泉,是传递道德与文明的纽带,更是南方人民的精神家园。本文将重点探讨大河两岸的文明,结合黑奴吉姆对哈克的影响,浅析他们的大河之旅以及哈克成长的心路历程。
  导致他们一次次逃离的两岸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文明存在的不合理性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愚昧,荒唐,卑鄙。而这三点都没触犯当时统治阶级鼓吹的良心和天命,反而有利于统治,所以并没有受到干涉,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鼓励。对此痛心疾首的作者将这三点无情地暴露于笔下,用写实的技巧和夸张的手法把这样的文明批判地体无完肤。
  一、愚昧
  先来看看没受过教育、贫苦的广大黑奴吧。第二章记叙了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汤姆和哈克秘密外出,在寡妇家园子里碰到了华珍小姐的黑奴吉姆。为了不被吉姆发现,他俩一动不动,不发出一点声响,结果吉姆在原地就睡着了。淘气的汤姆决心捉弄一下这个老实的黑奴,就把吉姆的帽子挂在树枝上,还在厨房的桌子上留了五分钱作为“买”蜡烛的付款。谁知吉姆醒来竟以为是妖巫作的,大肆宣扬,还把那五分硬币拴起来挂在脖子上当作吉祥物。比吉姆更老实的那些黑奴对此深信不已,他们“老远赶来听吉姆讲这事,因此他在这一带的黑奴中间,比谁都受人看重。外乡来的黑奴张大了嘴,上上下下打量他,活像他是个奇人似的。”[1](p10) 由此可见,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这些愚民有多狂热。或许没受过教育的黑奴们这般愚昧还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神鬼传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故事,他们可以对未来抱以希望,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可以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在故事中圆他们的英雄梦;可以在故事里做自由的人,不受奴隶主的奴役……总之,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相信神怪妖巫之类的传说对痛苦的黑奴是有益的,因此他们的愚昧或许情有可原。但这些故事始终是愚弄黑人麻痹黑人的工具,可悲的是黑人陷入了这些圈套,不知不觉地成了帮凶。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哈克起初也有些愚昧。他不小心烧死了只蜘蛛,就觉得会倒大霉,抖衣服,转圈圈,划十字,扎头发,紧张得不行。打翻盐瓶后,尽管华珍小姐为他画了十字,寡妇为他作了祷告(可见华珍小姐和寡妇也把一些毫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作为坏运气的征兆),哈克还是担心,“怀里像揣了个兔子似的七上八下”。(p20) 只是随着他在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上越走越远离世俗文明,纯真的心才渐渐冲破愚昧的阻隔,不再动不动就把一些毫无联系的事情作为根据,越到故事的结尾,那些愚蠢的想法也越少了。令人惊奇的是小镇上那些受过教育的民众,甚至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流人士,同样的愚昧无知。小说第八章记述了镇上众人寻找哈克尸体的片断,尤能证明这点。睡得迷迷糊糊的哈克被河上游的炮声惊醒了,他透过树叶丛中的窟窿看出去,发现水面上有一团团的白烟,渡船上载满了镇上的人。原来他们是在水面上打炮,想叫哈克的尸体浮上来。“几乎人人都在船上,爹、撒切尔法官和蓓倩?撒切尔、乔?哈泼、汤姆?沙友和他的包莉老姨、锡德和曼丽,还有好多人。”(p43) 除了爹,这串人名全是受过教育的当地上层社会的人的名字,而撒切尔法官应该是其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美国的律师资格很难考取,能当上法官,书一定没少读)。作为法官理应对此类案件有清醒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岂可用这种办法找尸体?除了打炮,他们还在面包里放水银,希冀着这样的水银面包能找着哈克。有点理智的人就知道打炮、水银面包与尸体浮出水面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民众何以如此愚昧?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和大部分人们过于善良淳朴。前者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宗教约束,这会在后文中详细论述。善良淳朴的民风是有目共睹的。寡妇收养无人监护的哈克(他爹之前长期不知踪迹),教养他,犯了错误也不责骂,和气安详地劝其改过;圣彼得堡村的村妇热情地招呼前来打听消息的哈克,问寒问暖,心思缜密的她发现哈克说谎后只要求他说出实情,谁知又被哈克骗了,只是这次她没有发现;陷入家族争斗泥潭不能自拔的葛伦裘福德家,弄清淋湿的哈克不是仇家谢柏逊派来的奸细后,热情款待他,把他当作少爷般伺候;费尔普斯家的上上下下,看到哈克的第一眼就深信他是侄子汤姆?沙友,对哈克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要不是民风淳朴,他们怎会如此热情好客,照顾周到,坚信哈克的一切谎话?这里并不是苛责善良淳朴的民风,相反,我认为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因为19世纪以来,南方逐步受到工业社会和商业文明的侵袭,利益争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如殖民地初期那样和谐友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河两岸的绝大多数人还保留着淳朴天真的性情是很难得的。这也是哈克身上天性淳朴一面的社会基因。惋惜的是,这些善良的人们缺乏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因而屡屡上当受骗,让坏人得逞(和哈克为了自保撒的小谎相比,那些坏人的所作所为可是卑鄙无耻极了)。比如野餐会上为“改邪归正的海盗”捐钱的村民,支持骗死人钱的国王和公爵的小镇居民,自己被卖了还帮着贼数钱的曼丽?吉恩三姐妹,等等,他们得到的是经济上的损失和感情上的伤害。
  二、荒唐
  荒唐这一特质相对于愚昧来说,主要适用于有闲阶层,因为不用参加劳动生产的他们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来做些荒唐的事情作为“消遣”。具体来说,荒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奢华铺张,无病呻吟的感伤,一种是堂吉诃德式的侠士傻气。说到奢华铺张和无病呻吟,首推葛伦裘福德家。他们家的装潢摆设,家人的衣着打扮,尽显奢华之能事。光是那“永葆青春”的壁炉红砖,就又得用水浇又得用砖擦又得用西班牙棕漆冲洗,从这样的繁琐程度就可看出他家有多讲究。他家所有人都非常喜欢一个死去的女儿埃蜜林,她是个典型的南方淑女。去世时年仅十五岁的她诗书画样样精通,她的那些作品存放在家里每个角落,与其说是家人对她的凭吊,倒不如说是家人对感伤作品的钟爱。这位小姐的画尽是些生离死别的内容,诗也以挽诗居多。“她把做诗不当回事,张嘴就是,连想都不用停下来想一想。……写什么她不挑剔,你给她出什么题目,只要是感伤的,她都能写。……死人身子还没凉,她就做了‘挽诗’送来啦。”(p113) 可见小姐对挽别死人这档子事有多热衷。在这样肃穆哀伤的氛围下,哈克也不时给我们带来些调侃,说那幅没完成的画上胳膊太多像蜘蛛啦,埃蜜林因为没赶在殡葬商人前头给辉斯娄送上挽诗就大不如前,一天天消损下去,没再活多久啦,等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感伤气息浓郁的家族,竟热衷于世仇争斗。葛伦裘福德和谢柏逊都是贵族宗族,两家世代争斗,却没人弄得清当初是因为什么吵起来,为什么打官司,为什么械斗起来。他们带着枪支弹药上教堂听信仰,听乐善好施,听上帝普救众生和前世天命注定。葛家的女儿和谢家的儿子则在教堂暗传消息,决意私奔。他俩私奔的结果是两家卷入最激烈的战斗,最后双方人员损失殆尽。这里,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荒唐背后哈克的惋惜和无能为力,却仅此而已,毕竟这是社会风气造成的。而另外一类荒唐事迹——堂吉诃德式的侠士傻气,则集中体现在汤姆?沙友身上。小说的开始和结尾集中记述了汤姆对豪侠气概的崇拜和模仿。开始他组织强盗帮,模仿海盗书和强盗书写入帮誓言;要成员冲向进城卖菜的妇女和主日学校郊游的学生,把他们当成商人和财主来打劫;当哈克对这些行为不解提出疑问时,汤姆骂他是笨蛋,骂他无知无识,不知这世上有魔法;汤姆明知吉姆已经获得自由,还要绞尽脑汁搞营救,又是地道又是“宠物”又是血书又是徽章什么的,把古代欧洲侠士越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给吉姆制造出来。可是,他越是认真地从事一系列计划和准备,越让读者觉得无聊和荒唐,不禁叹惜可怜的吉姆何时才能获得自由。
  有人说最后汤姆和哈克营救吉姆这部分是整部小说的败笔,毁坏了哈克的形象,但我不这么认为。对于汤姆的那些做法,哈克是颇有微词的,他还想了很多办法防止营救的时间拖得过长(比如劝汤姆用镐代替刀子挖地道,然后装作是用刀子挖的)。他之所以没有极力反抗汤姆的做法,是因为两人营救总比他独干好(此时哈克完全不知吉姆已是自由人),更重要的是在哈克心中,汤姆是个知书识理、机智能干的好榜样,汤姆的所作所为都是有他哈克不能理解的道理在其中的。天真的哈克常常把这种无法理解看作是自己的问题,毫无指责汤姆和其他人的意思。于是,从这个无知者眼中呈现出的世界更让读者觉得荒唐,作者的讽刺意图也就更明显了。汤姆在这个部分极尽荒唐之能事,更加渲染了批判社会风气这一主题。而且,哈克在得知赛利姨妈要收自己作干儿子受教导后,再次选择出逃,他的形象也没因营救事件而毁灭。反而,营救这一部分说明了社会风气糜烂到太甚的地步,南方统治行将灭。因此,作者安排营救吉姆这一情节是合情合理的。
  难怪,作者会把一艘即将沉没的贼船称作“瓦尔特?司各特号”,因为正是司各特和库柏这类浪漫派作家促成了南方糜烂风气的滋长。这是一种“瓦尔特爵士病”,它“引起一种对‘腐败的统治制度以及一个毫无头脑、毫无价值、早已消失的社会的虚假的宏伟场景、虚假的奢华排场、虚假的豪侠气概’的狂热”。(p80) 因此,马克?吐温憎恨这样的风气,希望它像触礁的轮船永远沉没。
  三、卑鄙
  前面说到大河两岸绝大多数民族是纯朴善良的,然而随着经济生产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也加大了。很多人利欲熏心,人性的卑劣和无耻就被利益问题勾引出来了,其中的代表就是国王和公爵。他俩靠行骗谋生,从三五毛的零子儿到上万元的资产,只要是钱,他们都会想方设法骗到手,不论男女老幼。关于国王和公爵的评论已很多,这里不再累述。引起我深思的是密西西比河边阿肯色州一个小镇。那儿房子十分破旧,篱笆东倒西歪,到处是垃圾和稀泥,猪在街上肆意逛荡,和这样的环境相称的是游手好闲的青年和好看热闹的大众。这些青年成天靠着篷柱,懒洋洋地晒太阳,互相借烟草嚼,骂脏话。遇上猪和狗打架,就是这些二流子们最好的消遣了。他们会全体起立,精神抖擞地望着它们一直打得不见踪影,然后笑着说“亏得有这场热闹,要不,真闷死人了。”(p152) 镇上的休彭上校把激怒他的包格斯杀死了,全镇人都赶来看热闹,挤得水泄不通,站在后面的人嚷嚷要给他们一个看热闹的公平机会。群情激愤,想处他私刑,然而这群胆小鬼被休彭上校一恐吓,吓得四处逃散了,哪还有人留下来主持“正义”?他们受国王公爵“妇孺恕不招待”的广告的诱惑跑来看低俗的《王室异兽》,明白上当受骗后却不张扬,怕被全镇的人当作笑柄,还大捧这场演出,好让全镇的人都上当。要不是这样,摸透这伙人心理的国王和公爵怎能在他们身上狠狠捞了一把呢?只是这伙人的卑劣比起国王和公爵这两个老江湖来还嫩了点点,活该被骗。从这个小镇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人们的卑鄙心态和卑劣人性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他们会像该镇被大河吞噬的岸边土地一样,最终将遭到天谴。
  通过如此多的片断和情节,大河两岸文明的愚昧、荒唐和卑鄙被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它们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和宗教思想双重作用的结果。滔滔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庄园制的农奴经济是当地的经济基础。缺少了广大农奴的辛勤劳作,农奴主阶级甚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态会不堪设想。于是在人类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的19世纪,在新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仍有奴隶制存在的根基和土壤,无数的黑人在白人的皮鞭下过活,做牛做马辛苦劳作仅能基本过活而已。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奴经济决定着南方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用道德和宗教来麻痹人民,主日学校和教会以及社会舆论就是他们的宣传工具。他们让民众相信黑人是劣等民族,就该为上帝的选民奉献一切;奴隶作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帮助黑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劣迹,会受到社会和上帝的惩罚,诸如此类。白人天生是主人,黑人天生是奴隶,黑人的命运由他们的主人任意支配这种传统观念构成了社会道德准则的核心,成了这个社会成员的“良心”。这些所谓的良心和信条严重地扼杀了人们平等友爱的天性,使大众甚至黑人自身成为统治阶级的帮凶。人们在愚昧中繁衍,在荒唐中作息,在卑鄙中苟且,于是这些道德准则更加根深蒂固。继续下去,受奴役压迫的将不止是黑人。生而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利坚民族在奴隶制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民族精神行将亡矣。
  富于同情、天性善良正直的哈克有一颗健全的心灵。在和吉姆双双逃亡途中,这颗健全的心灵与良心和天命展开了一次次对抗。当哈克得知吉姆想逃走时,出于信守承诺,他没有告发。骗吉姆他们在雾中的历险是场梦,吉姆发现后很生气,哈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自己多么卑鄙,恨不得吻他的脚,求他收回他的话”(p94) 吉姆远眺俄亥俄河口的凯劳时说想赎出妻子儿女,激发了第一次“天人交战”,其实质是帮助黑奴逃亡为奴隶制道德准则不容。激烈的程度是哈克决心去岸上告发,但最后还是健全的心灵以微弱优势胜出——哈克骗人说筏子上是个得传染病的白人。第二次交战发生在哈克考虑要不要去救吉姆的关头,这次他的良心请来了上帝和地狱来帮忙,可见当时哈克已多少摆脱了一点统治阶级道德准则的束缚,也可看出宗教总是容易为统治阶级帮忙的。但反奴隶制反宗教的马克?吐温让哈克的人性战胜了良心和上帝,甘愿下地狱的人性发出了夺目的光辉。这样,一路漂流而下,哈克在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上,在吉姆优良品格的潜移默化下,获得了一次次心理成长——曾经那颗懵懂的赤子之心发育成了一颗有独立见解、敢于挑战、敢于对抗权威的健全心灵。《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愧为杰出的成长小说。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赫克尔贝利?费恩历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继伟大诗人叶芝、卡瓦纳和希尼之后,德斯蒙德·伊根(Desmond egan,1936——)已成为了爱尔兰最著名最杰出的当代诗人之一。虽说伊根本人非常崇拜卡瓦纳,而且深受其影响,打他比卡瓦纳走的更远,他的诗中除了体现爱尔兰民族特征,达到爱尔兰民族性的认同感外,在他眼里他看到了更多,让他拥有更广博的世界政治情怀,自然和人文关怀是他诗中非常突出的主题。  关键词:爱尔兰民族性;世界政治情怀;自然
期刊
税务行政处罚是校正税收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税务行政处罚的查处质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程序不到位。有的行政处罚前未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权、听证权;有的对未按期申报等违法行为,未责令纳税人限期改正就直接予以处罚;有的处罚事项告知与处罚决定同时发出,有的未等听证请求时限届满就作出处罚决定,漠视了相对人权益。 
期刊
综合治税,是指为保证国家税源不受侵蚀,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收集多方信息,全民动员、齐抓共管,形成一个良好税收氛围局面的税收治理活动。综合治税不只为增加国家税收,其意义还在于防止纳税人的偷税与逃税,增强税法适用的公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客观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推进,综合治税越来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解决散、杂、广等税收难点问题的有效武器。但是,综合治税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为此
期刊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无形资产通常分为四类,即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和综合类。建筑企业也存在前述四类无形资产。然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其无形资产又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企业资质等级、经营业绩、各种优质工程奖、企业定额、所掌握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具有丰富
期刊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人的智能的开发,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先进文化;民主政治;自然和谐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叙述了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投标和施工管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程;投标;施工;管理;协调;发展    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来自投标,信誉和效益来自于施工管理,工程投标和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如何使二者有机协调,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资源,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当前施工企业的领导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企业的工程投标和施工管理,只有使二者协调发展,才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广泛使用到各领域.就工程机械领域而言,电控发动机的被广泛采用,不仅使工程机械的结构变得复杂,同时对工程机械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驾驶员要提高水平,不仅懂得发电机的原理、结构、性能,还要学会正确使用和合理保养电控发动机,延长其工作寿命。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机械管管理经验,本文对电控发动机在日常使用和保养,就电控发动机的启动、运转、
期刊
摘 要: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GIS数据采集中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RTK技术的原理和在GIS野外数据采集中作业的实施,以及RTK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GIS;GPS;RTK;数据采集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现代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角度介绍了水电施工总体的要求、技术要点、施工周期等相应技术环节。论文通过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求水利水电技术人员经过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利工程;保护水资源;水工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周期    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除水害、兴水利,并且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前提
期刊
摘 要:深入分析煤矿井下电网运行状况,针对目前供电系统普遍存在谐波源和无功功率这二大问题,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给煤矿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带来严重损失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井下变压器二次侧配置具有有效抑制谐波、动态补偿电网无功功率,稳定受电端及电网电压质量功能的自动补偿装置,实现节能降耗,提高功率因素0.9以上,抑制谐波污染,达到井下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  关键词:井下电网;无功补偿;节能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