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 教育之本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给自己的帮助和恩惠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而永恒的主题。“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孩子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是教育之本。”进才中学是一所由爱国台胞叶氏家族捐资兴建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生活在美丽雅典园的进才人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学校积极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源于对教育本质和内涵的深刻理解,更是因为进才人对叶氏大爱大善之举的铭记与感念。
  进才中学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以回归生活作为感恩教育取向,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主体性的体验,在开展方式上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使进才学子在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影响和教育,从而实现其知、情、意、行的更新和完善。
  一、动之以情:创建感恩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一个人从小到大毕竟还是通过他的自然环境教育他自己的。[2]进才中学办学实践证明:这种自然环境教育,通过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用,一直是人的意识与智慧成长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学校深知,文化建设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经过人为的精心设计,从而体现所有学校成员趋同的感恩文化价值追求。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努力下,进才中学感恩文化追求已为学校几代人所理解、领悟、认同和内化。
  1.加强感恩教育物质环境建设
  (1)园林
  进才中学操场边的一处空地上,种植了一片橘林。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寓示着学校教育的丰收。进才师生,对于手边这些可食的果实,非常喜爱,但没有人会去摘食,所以大家又称之为“道德林”。果子成熟的时候,学校安排专门人员采摘下来,分发给全校师生,大家共同分享果实、品尝收获。从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开始,进才学子逐渐知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帮助,对自己成长的扶持和关爱,从而体悟感恩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内化为自身的感恩品质和行为。
  进才中学北草坪是一处观赏草坪,因其位于“进才礼堂”之前,可谓是进才中学众多风景点中的“凤眼”。学校将这块草坪命名为“妙凤坪”,借以缅怀捐资兴办进才中学的叶根林先生的夫人叶周妙凤女士,以示“吃水不忘挖井人”之感恩情怀。
  (2)建筑物和道路
  进才中学的楼牌用原木制成,窗形造型,颜色采用“进才红”,四座教学楼分别取名为“春华楼”、“夏荣楼”、“秋实楼”、“冬蕴楼”;广场石选材原石,自然放置,四处广场分别取名为“东升广场”、“西霞广场”、“南平广场”、“北虹广场”。以自然四季、四方、自然现象命名,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和追求。学校喷泉取名为“恩勤泉”,出自《诗经》“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意为惠泽笃厚、养育辛劳,推演为受之恩惠,倾心相报。南北向两条大道分别取名“根林路”和“步青路”,以纪念捐资兴办进才中学的叶根林先生和进才中学名誉顾问、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2.构建感恩教育人文环境文化
  (1)制度规约
  在组织制度的建设上,进才中学利用学校已有的组织机构落实感恩教育的系列活动,形成各部门、各科室分工落实、职责明确的局面:学工委是感恩教育活动开展的总负责和总指挥,负责在学生、家长的思想中渗透感恩教育,相关宣传标语、宣传图片等的上墙、张贴,各项活动、任务的具体部署,校园感恩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务处负责学校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教研组和年级组具体负责各年级、各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落实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组织和开展;学生权益保障部负责在学生中的宣传动员以及活动的筹划开展等。其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例如规定师生必须参加学校或年级等学校相关组织机构的有关感恩教育的活动、会议,在日常行为中必须规范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举办“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等。
  (2)榜样示范
  榜样历来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进才中学十分重视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力提倡“以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认为,言传不如身教,作为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育学生之前,老师们首先要心怀感恩,以身作则,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和谐校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常怀感恩之心,也才能不露痕迹地达到渗透感恩思想的目的,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3)家校合作
  努力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纽带和桥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才中学营造感恩校园氛围,建立感恩教育立体网络体系的重要举措。家长亲身参与感恩,感受感恩,体验感恩,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感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感恩教育的开展。学校举办感恩教育活动都以家长的反馈作为评价感恩教育效果的一项有力凭证。为了使家长与教师、学校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学校还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对知恩、感恩的理解。
  二、晓之以理:传授感恩知识,培育感恩情感
  道德认知是外部规则在个体观念中的建构,感恩意识首先表现为学生对“恩”的了解和体会。进才中学在将学生对生活与生命体验贯穿于感恩知识的传授过程,营造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师生交流氛围的基础上,以德育课为主渠道,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
  1.以德育课为主渠道,挖掘感恩教育内涵
  进才中学以德育课程为主渠道,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学校聚焦德育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认知层面点化学生识恩、知恩,形成正确的道德感知理念,引导学生捕捉和感受生活中的恩惠细节,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恩情的价值。
  进才中学以德育课程推动感恩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尝试中,充分注重“两性”。一是主体性,进才感恩德育课程的基本的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即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思考、集体讨论,教师适当地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认知上建立感恩的概念,并能批判性地对如何感恩达成正确而赋有建设性的共识。进才感恩德育课堂的展开,始终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和活动者,依靠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来实现感恩德育课程的有趣、有序和有效。德育课程的顺利展开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学生的主动性越强,创造性程度越高,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就越好。二是启发性,教师在感恩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其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的话语,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经验的具体事实,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感恩愿望。
  2.整合学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感恩体验
  道德学习的核心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而态度和价值观只能间接地“教”,这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以巨大的空间。进才中学十分注重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各个学科有意识地在学生感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形成强大的感恩内化力量。进才学科德育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如进才中学语文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就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科学的做法,其过程提炼为:信息筛选——情感体验——拓展延伸,即首先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如何感恩;然后通过朗读、想象、表演或深入思考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感恩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自主表达心声,升华情感,并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章和书籍,充分运用蕴藏的感恩教育资源,让他们受到更多的感恩教育。
  从进才中学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尝试中,可以看出以下的两个特点:一是持久性,高中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到两年,长的贯穿三年。进才中学的广大教师把握住每一个学科教学的机会和时间,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将感恩品质内化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二是拓展性,进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内几篇课文或几个实验的学习上,教师总是精心设计好拓展的内容,如发言、写作的内容,推荐的课外书籍,创设活动情景及真实生活中感恩活动的开展,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向生活拓展和延伸。
  3.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渲染学生感恩情怀
  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是进才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校认为,开展感恩主题班会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以及施恩不图报。在主题班会上,不管是对学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的追溯和争论,对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或者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直面和评判,都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引导学生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给自己的恩惠由衷感激,并真诚回报。
  进才中学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成效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体验性,进才认为,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主题班会教育是肤浅的。学生在自行设计和组织的主题班会活动中的体验是意识形成、情感建立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学校鼓励各个班级通过多种途径的体验活动来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和怎样感恩,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保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希望。二是真实性,学校积极鼓励班级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系列活动,并强调无论是交流感受,还是实践体验,都必须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三是激励性,主题班会中教师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细微的感恩情感表达和行为实践,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赞扬,促使学生的感恩情感和行为得以持久地保持并获得发展。
  三、导之以行:实践感恩行为,内化感恩品质
  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强化学生感恩行为,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巩固感恩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行动实践道德要求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学校认为把德育完全搞成道德规则的灌输和说教,脱离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实践,使道德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相脱离的做法“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技术一样迂腐可笑”,这种以抽象的理论代替不可言说的体验,以机械的背诵挤占充满激情和灵动的心灵空间,以冷漠的禁行规则压抑情感的交流和涌动的激情的德育,不能引起共鸣、不能激发人们心灵振荡,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学校坚持,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践才能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通过节日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进才中学是爱国台胞叶氏家族捐献建造的,学校全体师生始终感念叶氏情谊。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按照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进行祭扫,读《致祭词》,敬献花篮,师生向叶进财先生塑像三鞠躬,默哀1分钟。每次在清明节再度回顾这段往事,全校师生都能感受到叶氏家族捐资兴学的高风亮节,感受到叶家三代造福桑梓的拳拳报国之情,从而自然而然地深思一个问题,进才学子当如何才能不辜负叶氏家族的期盼。学生认识到,唯有怀着感恩之心,将爱传播四方,让大爱至善发扬光大,才是对叶家的最好回报。
  出于感恩教育对进才的特殊意义,学校学生权益保障部和学生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倡议,将每月第三个周四定为“进才感恩日”,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渲染有感恩特色的进才校园氛围。
  进才中学意识到,节日活动不仅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更是难得的教育契机,注重多个节日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可以滋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感恩教育的效率。
  2.通过社团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进才中学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环境爱好者协会本着“爱我环境,护我自然,保护生态,人人尽责”的社团宗旨,在每个专题环境日都会组织环保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爱护已成为环境爱好者协会全体社员的共同使命和责任。他们对阳光、水、土壤等自然资源的珍惜、对科学环保理念的践行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憧憬反映出了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感恩自然所赋予的一切并倾尽所能予以保护和回报已经是每个环境爱好者协会成员内在的的感恩品质和外化的感恩行动。
  进才中学感恩校园文化的构建和生成离不开繁荣的社团文化这一关键环节。学校现有36个学生社团,其中包括了环境爱好者协会、手语社、红丝带社等积极践行感恩精神的特色学生社团,有力的实践、诠释和丰富了进才中学的感恩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调整和丰富了原有的感恩认知结构,获得并提升了关注环境、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等感恩理念,进而着力探求在具体情境下的最佳感恩行为方式。
  3.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感恩教育
  进才中学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不断提高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建构感恩认知、情感、行为体系。学校组织各种校内外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如“阳光地铁六号线文明引导”、“交通文明岗”、运动会、迎新活动、进才开放日、厨余分类等志愿者活动,到小学、社区、敬老院义务服务,走进大别山体验乡村生活等。学校要求学生对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相关记录,由校团委实践部统一认定注册。这些社会感恩行动实践,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人格倾向有重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的内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进才,感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渗透于思想与血液中,见诸行动,付诸实践。
  进才中学在以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本真的感恩教育为依托的德育之路上不断开拓和前行,努力探索实现从学习、辨识、感悟到践行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真正让中学德育走向生活化和实践化,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收获感恩的快乐,并最终成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学校深知,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结束后就能产生显著效果的教育行为,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感恩教育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 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的支点.南方论刊,2006(6).
  [2] 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朱洪发.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邬跃.感恩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教育探索,2010(4).
  [7]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其他文献
李子朔,厦门市莲花中学校长,“厦门市青年突击手”“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首批骨干校长培养人选,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指导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编著、出版教学指导用书多本。  2005年8月,新学年的开学式上,厦门市莲花中学新任校长李子朔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朗声说:“‘莲花’的美称,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品味高雅,追求卓越的君子美德,这正是‘莲中人’的本色和追求!”  可在此之
天文與地理    -l.jpg" alt="" />
【摘要】在西南联大,文学突出的反映了文人莘莘学子八年岁月中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紧贴时代脉搏”做一些论述。西南联大文人既坚持文学的独立风格,“又不拒绝对生活现实的介入”,紧贴时代脉搏,关注战争,关注现实生活,透出了反抗的亮点。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学;关注战争;关注现实  【中图分类号】 I266 【文献标识码】A  西南联大文人主张热烈拥抱生活,如穆旦所说
他不知道我在瞧——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    他用受惊的珠子般  滴溜溜转的眼睛——  急促地看了看前后左右——  像个遇险人,小心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我给他点面包屑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  飞了回去,轻捷    胜过在海上划桨  银光里不见缝隙——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
中国科协从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该活动以“探究科学·放飞梦想”为主题,集科学、技术和人文于一体,是教育部等部门大力推广的一项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参赛作品分为科学探究纪录片、科学微电影和科普动画3种类型。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自2015年起,我指导学生挖掘自然界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正所谓“吾生也有涯”。对于十多岁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阅历更是少之又少。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让他们了解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生的伟大与渺小。为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坚持做了三个学期的“美文推荐”活动,效果很好。  【关键词】 美文;推荐;听说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C633
春天,美丽的春天。  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  你要知道,我们想念你——大自然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春天——”  高山说:“她刚离开,她刚离开。她担心我冷,给了我一件绿衣。”  我们对着大地喊:“春天——”  大地说:“她刚离去,她刚离去。她害怕我无聊,给我带来一首歌曲。”  我们对着森林喊:“春天——”  树木说:“她刚离开,她刚离开。她担心我睡着,给我带来一股清香。”  我们对着小河喊
【摘要】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种非常陌生的语言,针对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背考点。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毫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所以必须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中考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考察越来越严格,要求初中生必须要有更高的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死记硬背式的诗词教学方式,从低年级开始加强诗歌教学,建立有活力、相对开放的教学体系。本篇文章以初中语文诗词的教学为例,对以趣入境走进诗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以趣入境;诗意;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
【摘要】快乐作文教学法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构思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作文创造,搭建作文成功的平台,“快乐作文”就是要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之中,让作文融入体验之中,要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本文从感悟生活、张扬个性和快乐构思三方面进行了快乐作文教学法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作文;快乐教学;生活;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学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