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十四村地处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岸边,这里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也不靠城市和铁路,三十多年前,兴十四村能依靠的就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由此成为全县出名的“三靠村”。而今,这个村庄没有几个“农民”了,已成为全省首富村,村办的富华集团拥有35家企业,村民收入平均水平超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农民。村民优厚的福利待遇让城里人也羡慕不已;环境洁净优雅,邻里之间和谐相处,这里是乡村里的都市,现实中的桃源。
这一切的转变都因一个人而起,是他让饥饿贫穷的村庄丰衣足食,他用勤劳智慧与无私奉献,让村庄发展日新月异。他就是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他这样平淡朴实地描述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理想:我是给父老乡亲们干实事的人,就图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都说共产党好!
质朴的语言里,饱含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奉献精神,了解付华廷奋斗和创业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是种美好的体验:或惊叹,或感动,肃然起敬又催人向上…
有胆有谋
1956年,7岁的付华廷随父母及其他村民从山东省临沂地区移民来到兴十四村。当时的兴十四村几乎与上帝创世纪时一样荒凉,唯一有人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根木头橛子,上面拴着一面小红旗,写着“兴十四村”。据说村名的来历是:荒原上打一个木橛子就叫“兴一村”,再打一个木橛子就叫“兴二村”,“兴十四村”就是第十四个木橛子所在地。
付华廷永远忘不了此后的时光,忘不了那段忍饥挨饿、挨冷受冻的生活,忘不了糠窝窝和甜菜渣的味道,忘不了母亲因为饥饿而浮肿的双腿,忘不了要饭时被狗咬伤的情景。夜里,他饥肠辘辘地躺在草窝棚里,数着屋顶缝隙里透过的星星,心里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让母亲吃饱肚子,让乡亲们吃饱肚子。
付华廷踏实肯干、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很多村民的喜爱。1972年,23岁的他被选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他向乡亲们许下了诺言,也是他发自内心的一席话: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户受穷。
要吃饱肚子就要多种地,要多种地就得多开荒。虽然兴十四村荒原很多,但人拉弯钩犁效率太低。付华廷看到附近的国营农场开荒种地的拖拉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想自己弄一台。之所以说大胆,就因为当时拖拉机是国家控制商品,买不着,再说也买不起。怎么办?自己装一台——这是付华廷第二个大胆的想法。紧接着,他东挪西借地凑了几千元钱,背着一袋大煎饼就上路了,奔波多日竟然真的弄到了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并且靠肩膀将这些零件一件件扛了回来。然后村里几个能工巧匠一顿东拼西凑,终于成功组装了一台自己的拖拉机。不过这台拖拉机属于非法“超生”,县里有关部门要没收还要罚款。付华廷去了相关部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不但没有被罚款,反而被树立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自己动手搞配套”的先进典型。
借着这股东风,付华廷一鼓作气,在废铁堆里买回农机具,连修带装,改造出了14种农机具,并在省农机部门支持下,先后购置了8台拖拉机,基本上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
兴十四村迅速在全省出了名,村民们吃饱肚子的理想很快就实现了,而且实现了“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的梦想。为了不让孩子们再躺在炕上从屋顶漏缝里数星星,1979到1981年,付华廷带领兴十四村村民推倒了土房、草房,盖起了一排排大瓦房和当时在全国农村很少见的平顶二楼。1982年,付华廷又从北京买回很多台彩电,兴十四村成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敬业精神感动合作者
在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十四村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上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快速发展轨道。付华廷事必躬亲,手把手领着兴十四村稳步前行,其敬业精神是兴十四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甜蜜素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兴十四村周边属玉米产区,玉米原料极其丰富。为此,付华廷打算着手建一座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工厂。通过相关部门咨询,他获得一个信息:上海一位叫朱亨政的老专家已经成功地培育出用玉米为原料生产柠檬酸的菌种,这项技术对甜蜜素的生产极为重要。付华廷如获至宝,连夜乘火车去了上海,找到朱亨政教授说明了来意,可老教授并不太信任,以交通不便和生产条件不足为由拒绝合作。付华廷急得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扑通双膝着地向老教授磕了个头,并再一次诚恳地表达了合作意愿,诚意感动了老教授。就这样,付华廷把朱亨政教授请到了兴十四村。1994年,当年考察、当年设计、当年施工,付华廷仅用5个半月就建成了柠檬酸厂并投产,第一批产品就达到了英国药典标准,并被美国天然食品协会确定为天然食品,进入美国市场。
常年奔波操劳,付华廷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可在富华集团上项目的关键时刻,他竟一刻也不愿停歇,仍马不停蹄地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工作,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一次,为抢时间谈项目,一天的时间里从兴十四到哈尔滨、浙江飞了个来回,其间除了坐车、坐飞机就是洽谈项目,整整一天连饭都来不及吃,等到家时已经是后半夜两点了,他拖着疲惫身躯走进家门,一头扎在床上就睡着了。在哈尔滨与一家企业商谈股权转让项目时,脚肿得无法穿鞋走路,他就穿一双特大号拖鞋,坐轮椅出现在那家企业代表面前。对方代表被付华廷的诚意深深感动了:“你们是我们最好的合作者,我们就选你们。”
无己无私
工作比自己的身体重要,付华廷忙于工作,几乎没在意自己的身体,但关心村民远胜过关心自己。谁家有重病大病的,他都会过问。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听说村民康寿田得了结核性胸膜炎,便立刻冒着风雪赶去看望,大年初一又带老康一家去县城看病。村民王世明患脑血管瘤,生命垂危,家人哭成一团,正带病在外面跑生意的付华廷听说了,在北京安排了医院治疗,把王世明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当村支书近四十年来,付华廷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妻子起早贪黑照顾孩子和老人,把家里打点得妥妥当当,为的就是让自己工作中不再为家里的事情操心。村里穷那阵儿,付华廷给公家办事经常自己掏腰包,8年没给家拿回一分钱。一到年末,各家的女人们高高兴兴地来村里领钱,可付华廷的媳妇年年都领一堆他的借条,一边往家走,一边哭。
身为村办35家企业的当家人,付华廷给自己约法三章:工资不多拿,奖金不多要,家属不搞特殊化。招商引资上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上级给他的奖金达127万元之多,他一分都没要,都捐给村里和企业集团了。难能可贵的是,家里人都十分理解并支持付华廷所做的一切,觉得兴十四村几千人的大家比自己的小家更重要!
将来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付华廷希望亲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兴十四村的土地上,他太想永远伴随着兴十四的父老乡亲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
这一切的转变都因一个人而起,是他让饥饿贫穷的村庄丰衣足食,他用勤劳智慧与无私奉献,让村庄发展日新月异。他就是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他这样平淡朴实地描述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理想:我是给父老乡亲们干实事的人,就图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都说共产党好!
质朴的语言里,饱含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奉献精神,了解付华廷奋斗和创业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是种美好的体验:或惊叹,或感动,肃然起敬又催人向上…
有胆有谋
1956年,7岁的付华廷随父母及其他村民从山东省临沂地区移民来到兴十四村。当时的兴十四村几乎与上帝创世纪时一样荒凉,唯一有人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根木头橛子,上面拴着一面小红旗,写着“兴十四村”。据说村名的来历是:荒原上打一个木橛子就叫“兴一村”,再打一个木橛子就叫“兴二村”,“兴十四村”就是第十四个木橛子所在地。
付华廷永远忘不了此后的时光,忘不了那段忍饥挨饿、挨冷受冻的生活,忘不了糠窝窝和甜菜渣的味道,忘不了母亲因为饥饿而浮肿的双腿,忘不了要饭时被狗咬伤的情景。夜里,他饥肠辘辘地躺在草窝棚里,数着屋顶缝隙里透过的星星,心里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让母亲吃饱肚子,让乡亲们吃饱肚子。
付华廷踏实肯干、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很多村民的喜爱。1972年,23岁的他被选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他向乡亲们许下了诺言,也是他发自内心的一席话: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户受穷。
要吃饱肚子就要多种地,要多种地就得多开荒。虽然兴十四村荒原很多,但人拉弯钩犁效率太低。付华廷看到附近的国营农场开荒种地的拖拉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想自己弄一台。之所以说大胆,就因为当时拖拉机是国家控制商品,买不着,再说也买不起。怎么办?自己装一台——这是付华廷第二个大胆的想法。紧接着,他东挪西借地凑了几千元钱,背着一袋大煎饼就上路了,奔波多日竟然真的弄到了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并且靠肩膀将这些零件一件件扛了回来。然后村里几个能工巧匠一顿东拼西凑,终于成功组装了一台自己的拖拉机。不过这台拖拉机属于非法“超生”,县里有关部门要没收还要罚款。付华廷去了相关部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不但没有被罚款,反而被树立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自己动手搞配套”的先进典型。
借着这股东风,付华廷一鼓作气,在废铁堆里买回农机具,连修带装,改造出了14种农机具,并在省农机部门支持下,先后购置了8台拖拉机,基本上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
兴十四村迅速在全省出了名,村民们吃饱肚子的理想很快就实现了,而且实现了“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的梦想。为了不让孩子们再躺在炕上从屋顶漏缝里数星星,1979到1981年,付华廷带领兴十四村村民推倒了土房、草房,盖起了一排排大瓦房和当时在全国农村很少见的平顶二楼。1982年,付华廷又从北京买回很多台彩电,兴十四村成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敬业精神感动合作者
在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十四村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上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快速发展轨道。付华廷事必躬亲,手把手领着兴十四村稳步前行,其敬业精神是兴十四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甜蜜素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兴十四村周边属玉米产区,玉米原料极其丰富。为此,付华廷打算着手建一座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工厂。通过相关部门咨询,他获得一个信息:上海一位叫朱亨政的老专家已经成功地培育出用玉米为原料生产柠檬酸的菌种,这项技术对甜蜜素的生产极为重要。付华廷如获至宝,连夜乘火车去了上海,找到朱亨政教授说明了来意,可老教授并不太信任,以交通不便和生产条件不足为由拒绝合作。付华廷急得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扑通双膝着地向老教授磕了个头,并再一次诚恳地表达了合作意愿,诚意感动了老教授。就这样,付华廷把朱亨政教授请到了兴十四村。1994年,当年考察、当年设计、当年施工,付华廷仅用5个半月就建成了柠檬酸厂并投产,第一批产品就达到了英国药典标准,并被美国天然食品协会确定为天然食品,进入美国市场。
常年奔波操劳,付华廷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可在富华集团上项目的关键时刻,他竟一刻也不愿停歇,仍马不停蹄地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工作,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一次,为抢时间谈项目,一天的时间里从兴十四到哈尔滨、浙江飞了个来回,其间除了坐车、坐飞机就是洽谈项目,整整一天连饭都来不及吃,等到家时已经是后半夜两点了,他拖着疲惫身躯走进家门,一头扎在床上就睡着了。在哈尔滨与一家企业商谈股权转让项目时,脚肿得无法穿鞋走路,他就穿一双特大号拖鞋,坐轮椅出现在那家企业代表面前。对方代表被付华廷的诚意深深感动了:“你们是我们最好的合作者,我们就选你们。”
无己无私
工作比自己的身体重要,付华廷忙于工作,几乎没在意自己的身体,但关心村民远胜过关心自己。谁家有重病大病的,他都会过问。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听说村民康寿田得了结核性胸膜炎,便立刻冒着风雪赶去看望,大年初一又带老康一家去县城看病。村民王世明患脑血管瘤,生命垂危,家人哭成一团,正带病在外面跑生意的付华廷听说了,在北京安排了医院治疗,把王世明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当村支书近四十年来,付华廷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妻子起早贪黑照顾孩子和老人,把家里打点得妥妥当当,为的就是让自己工作中不再为家里的事情操心。村里穷那阵儿,付华廷给公家办事经常自己掏腰包,8年没给家拿回一分钱。一到年末,各家的女人们高高兴兴地来村里领钱,可付华廷的媳妇年年都领一堆他的借条,一边往家走,一边哭。
身为村办35家企业的当家人,付华廷给自己约法三章:工资不多拿,奖金不多要,家属不搞特殊化。招商引资上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上级给他的奖金达127万元之多,他一分都没要,都捐给村里和企业集团了。难能可贵的是,家里人都十分理解并支持付华廷所做的一切,觉得兴十四村几千人的大家比自己的小家更重要!
将来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付华廷希望亲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兴十四村的土地上,他太想永远伴随着兴十四的父老乡亲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