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研究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o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已成为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实现城市群结构优化升级要及时进行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合理优化城市群生态环境、有序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实现城市群功能升级要培养核心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群内部配合协作共赢和外部有效对接。
  关键词:城市群;结构优化;功能升级;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056—04
  
  城市群结构优化包括城市群经济结构(主要为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结构以及其空间响应而形成的空间结构等各方面的结构优化。城市群功能升级是指在现有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城市群结构演进规律,调整原有功能中不合理的部分,建立合理的功能体系和高效运行方式,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城市群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城市群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三大方面,即及时进行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合理优化城市群生态环境和有序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等。
  1.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在城市群区域范围内根据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条件,对各层次产业进行整理,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簇群,与全球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及时进行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重构和空间重组,形成城市群区域竞争优势。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以协作联合为主导,包括内部组织性和组织化程度改善,外部协调性和协调化程度提高,尤其是上、下游产业以及旁侧产业的衔接度增强,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合理。最终形成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尤其是特色优势资源)得以高效循环利用,“减量化(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循环化(大力实施物料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资源化(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充分凸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特征明显的不同层次的联系紧密的特色产业簇群。通过构建不同类型“资源→生产→产品(尤其是个性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产业环的有效链接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最终实现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城市群结构功能优化升级。
  城市群区域要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簇群。(1)根据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簇群。要围绕城市群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相关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特色产业链条使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形成有相关配套产业支撑的特色产业簇群。即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就同一产业或相近的几个产业能够分工合作,形成密切的产业联系。(2)改善影响特色产业簇群发展的要素条件。城市群区域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空间集聚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各城市应从改善要素条件入手,通过市场机制打造城市群区域特色产业簇群。(3)加强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城市群区域各城市政府应对本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进行梳理,通过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的规划与协调,实现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投资,并从构建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的高度出发,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达到城市群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合作发展的共赢目标。
  2.城市群生态环境优化
  随着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非农区域不断蔓延扩大,农区等生态功能区面积不断缩小,河流等生态廊道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断了土地呼吸、植物生长、水系循环尤其是生态流的交换。从城市群内部来看,要保持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舒适程度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直接提高城市群区域生态功能区质量,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例如,提高城市群区域森林覆盖率等,以提高森林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大气、保健效应、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水文条件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扩大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第二,优化重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使城市群区域各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产生“1+1>2”的效果。在生态功能区面积、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城市群区域(包括城市内部)生态廊道、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节点生态功能区的优化重组,使其成为“廊道组团网络化”有机整体,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将会有一定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舒适程度将进一步改善。因此,城市群生态环境优化整合就是要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生物的生态学属性、生态功能区的完整性、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通过对现有生态功能区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生态空间格局,使城市群区域整体生态功能最优,达到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过程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实现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城市群区域生态廊道、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节点等生态功能区有机耦合而形成的“廊道组团网络化”格局是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重要模式之一。生态廊道网络类似于人体血管,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等类似于人体心、肺等重要器官。城市群区域“廊道组团网络化”生态空间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耦合,是城市群区域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的基础。
  城市群生态环境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政策体制、规划导向、产业簇群、交通道路、社会历史文化、新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城市群区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构建政策导向机制、规划导向机制、交通道路建设引导机制、产业簇群推动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自然生态环境约束机制等等。通过各种引导机制作用,使城市群区域的城乡建设符合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正向演变要求,逐步形成“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生态格局,不断提高城市群区域各生态功能区质量,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形成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山水、河湖平原、居民点、人工建设工程等各类要素。要以大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构建生态基质;以分布其间的湖泊、城镇等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营造生态斑块;架构城市群区域河流、交通道路、大型工程以及城市内部街道绿化等生态廊道网络,最终使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各类生态功能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形成物质流、能量流高效流动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网络系统,使城市群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共生。
  3.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
  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循层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产业簇群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等。(1)层域理论。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过程为:场所(place)→空间(space)→层域(scale)。Howitt(1998)认为scale和环境、空间、区位等一样,是地理整体(geographical totalities)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理整体的一个动力因素,而不简单是地理关系的产物。他强调scale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分类,认为scale除开包括尺度(size)(如county,province,continent)、层次(level)(如local,regional,national)这两个一般意义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关系(relation)。正是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的要素相互混合纠葛,才形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本文所探讨的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等问题,即企业、城镇、城市(核心城市)乃至城市群层面的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极为复杂的关系协调、合理分工与优化整合。(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强调企业和区域间的分工,通过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个性特色培育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并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然而,“分工”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分工就无从谈起,合作是分工的最终目的;只有合作,没有分工,个体优势无法发挥,整体利益就不可能达到最大化,分工与合作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城市群区域要维持正常运转,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着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的交换。其间分工合理、布局有序,城市群空间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健康协调发展。(3)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不是孤立的空间实体,要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城市和区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着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的交换。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整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并形成空间尺度不一的城市群区域。(4)产业簇群理论。产业簇群又叫产业集群,它是指相关产业形成地理上的集中性,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制造商,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其中的主导产业,也就是特色产业,与全球产业链进行有效链接,从而对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5)生态学理论。生态学认为,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着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协同进化是指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性状的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就是一种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关系。城市群空间结构合理有序,有利于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城镇与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群区域城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继而促进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容量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从而使其空间响应——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同时,还可以使“三废”排放减少(或实现零排放)、“三废”处理率提高,污染在源头得以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措施主要包括:(1)成立城市群协调机构。协调机构职责为: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共同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规划整合;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簇群,促进各城市间合理分工;共同整顿城市群市场,加速城市群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的流动。(2)实施“联通工程”。具体就是将城市群区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各种通道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快速畅达的网络通道体系,加快生产要素流动。(3)构建城市群共赢机制。由于城市群区域资源环境的空间临近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因此应消除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区经济”束缚,及时推出城市群区域特色产业簇群、特色名优品牌产品等等。在联动营销、对外宣传方面,也应形成统一的、特色鲜明的城市群整体形象,通过城市群整体形象打造,为各城市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发展机遇,最终达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效益共享和品牌共建之目的,以便于促进城市群区域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
  
  二、城市群功能升级路径
  
  城市群功能是由城市群区域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群的肌能或能力,是城市群在一定尺度范围内(世界、国家、省级、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1.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城市群区域要以核心城市作统领,充分发挥其科研平台众多、科技人才荟萃等优势,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和技术中心,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完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不断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最终使核心城市成为城市群区域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
  2.生产性服务业培育
  (1)充分发挥核心城市作为城市群区域金融管理中心的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强理财服务、资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研发和交易等功能。(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群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城乡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以“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融合为依托,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生产提供数字产品,做强做大城市群区域信息技术服务业。(3)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推进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形成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城市群科技服务体系。(4)充分发挥城市群区域核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和综合辐射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效率,构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平台。(5)为适应城市群区域产业市场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立足核心城市、辐射城市群区域乃至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6)为适应国际国内交往需要,加快城市群区域大型现代化会展场馆建设,使核心城市成为国际化会展中心。
  3.城乡统筹发展
  (1)城市群区域要围绕城乡统一路网和重点港站枢纽建设与运力、运量、运距和中转集散功能开发,在核心城市集中发展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名优特新产品汇聚中心和市场价格形成中心。(2)加快城市群区域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联通信息网络优势,扩展网络覆盖范围,适时推进网络互联互通。(3)研究编制城市群区域的村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中小城镇合理集聚;处理好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合理部署城镇空间格局。加强城市群区域的资源环境保护,开发建设开放空间、绿化空间、传统空间,在城市群区域各城市间建立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区,使其成为生态环境友好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4)根据城市群区域的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落有效迁并,着力做好中心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与城镇有效衔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配合协作共赢
  配合协作就是要从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出发,建立城市群区域多功能协调体系和优化城市群的主导功能两个方面入手,而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则是建立在科学调整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城市群区域配合协作就是要及时做好城市群区域的产业整合、生态环境整合与空间整合,使城市群区域各部分、各行业能够有效配合,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共赢。
  5.有效对接
  新国际劳动分工导致世界城市体系重组。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突出表现已经说明,中国在整个东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正不断上升,中国的城市群也必将加入这次国际城市分工体系的重组竞争之中。与同级城市群错位发展,与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城市群进行有效对接,才能争取到城市群区域在国家,乃至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27.
  [2]苗长虹.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J].人文地理,2005,20,(5):13~19.
  [3]孙久文、叶振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州学刊,2009,(3):50~54.
  [4]夏维力,李博.群效应——从产业集群到城市群[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3-61.
  [5]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8—110.
  责任编辑:晓 立
其他文献
陕西省汉中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8月29日上午,在市政府礼堂隆重开幕。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的203名代表以及全市各界欢聚一堂,满载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全市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共商汉中科协事业发展大计。  汉中市委书记张会民,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润泽,市委副书记邢可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林华,市政府副市长王春丽、市政协副主席胡长芳、市总工会主席王永现、陕西理工学院院长何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80年11月22日发布的《关于查询、停止支付或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
空间应用需求对遥感数据处理的时间和精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高速、高效地解决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通用模型的粗粒度遥感影像并行处理算法,采用"分块驱动"和"影像处理链驱动"两种策略进行遥感影像的并行算法设计,并对其进行MPI的实现。利用PCA融合算法在集群平台上进行并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集群系统上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近似线性的加速比,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移植性。
非渗透表面丰度即非渗透表面含量百分比,是水文学中不透水层与遥感领域混合像元分解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在城市区域,非渗透表面多指房屋、道路、停车场等建设用地区。本文基于
摘?要 本文以孙村污水处理厂工程为载体,介绍了A/O生物池曝气优化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突出了A/O生物池曝气优化控制系统在节能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优越性,为在污水处理厂中实现节能减a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A/O生物池曝气优化控制系统;曝气量;优化;PLC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24-0
InSAR的相关系数是对SAR干涉图像对相似度的度量,是InSAR技术应用分析的一项基本参数。相关系数的估计是通过比较两幅SAR图像中对应位置的相邻像素值得到的,由于采样点数目的
GNSS反射信号遥感技术(GNSS-R)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手段,近年来正逐步发展起来。SMEX02数据集中的机载GPS反射信号数据,是目前少见的一套公开发布的GNSS-R数据集。本文从数据特
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的现状、评价及对策马卫东,张晓燕激荡的历史时代,每一个新的变化,都会在年轻的心灵中引起巨大的撞击,越是在世纪的交接时期,我们越是要面临更多的“喧哗与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