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与探讨。许多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且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探析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变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与探讨。许多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且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探析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明净、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要给予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在背。所以他指出:“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陶行知还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学关系,在道德修养上是互相感化关系。“彼此精神融洽,人与人隔阂完全打通”,“时时与学生亲密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以灵魂相见”,“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可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心理相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学生从教师那儿体验到关心、爱护、帮助、信任,也就更加激发自己加倍努力、刻苦学习,也就更关心自己的品格、才能、意志力的发展,达到自我实现。
三、 开展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正确人际交往观念。心理研究证明,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要求一个人有好的人际交往观念、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任何人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成功地办成一件事离开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实现。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缺少同别人的和谐关系,就算有了智慧、知识和财富也毫无意义。因此,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及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个人的成才,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健全人格。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可以开展野外爬山、野炊、集体散步等活动,“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实行了小组竞争管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管理。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将日渐纳入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结合实践,深入研究,以期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变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与探讨。许多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且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探析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明净、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要给予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在背。所以他指出:“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陶行知还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学关系,在道德修养上是互相感化关系。“彼此精神融洽,人与人隔阂完全打通”,“时时与学生亲密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以灵魂相见”,“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可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心理相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学生从教师那儿体验到关心、爱护、帮助、信任,也就更加激发自己加倍努力、刻苦学习,也就更关心自己的品格、才能、意志力的发展,达到自我实现。
三、 开展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正确人际交往观念。心理研究证明,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要求一个人有好的人际交往观念、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任何人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成功地办成一件事离开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实现。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缺少同别人的和谐关系,就算有了智慧、知识和财富也毫无意义。因此,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及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个人的成才,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健全人格。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可以开展野外爬山、野炊、集体散步等活动,“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实行了小组竞争管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管理。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将日渐纳入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结合实践,深入研究,以期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