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线父子兵:张翼、张云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之地,在上影厂有很多父子兵、母子兵,如电影导演徐韬—徐伟杰,吴贻弓—吴天戈,孙瑜—孙栋光,黄蜀芹—郑大圣……他们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对电影父子兵:张翼、张云立,他们都是演员。
  雄狮——张翼
  对于年轻的电影观众,张翼这个名字是很陌生的;而对于中老年观众来说,提到张翼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老演员。解放后他在多部电影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电影《林冲》中他饰演鲁智深,在《谍海雄风》中饰周大,在《51号兵站》中饰司令员,在《宋景诗》中饰王老德,在《母亲》中饰赵船长,还在《乘风破浪》《钢城虎将》《北国江南》《水手长的故事》中都饰演重要角色;文革后,在电影《平鹰坟》中饰吴勇,在《征途》中饰宋志忠,在《再战江湖》中饰霍景山……要罗列的影片太多了,他一生主演过的影片有120多部,在老一辈演员中他也是一位高产演员。
  张翼原名张雨亭,出生于1909年,浙江慈溪人,父亲是上海一个修理钟表的工匠,当年生活很艰苦。14岁的他就开始自谋生路,当过店员、水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部美国好莱坞影片,是由美国大明星范朋克主演的《罗宾汉》,影片中的打斗场面深深吸引了他——当年张翼身材魁梧,十分英俊。20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滩已有几十家影片公司,拍电影对他诱惑很大,他就毛遂自荐在1925年进了“海峰”及“暨南”影片公司。当时导演王槐秋正在筹拍《嘉兴八美图》,一眼看中了英俊潇洒的张翼,让他担任男主角。张翼的这部处女作一炮打响,很多影片公司都纷纷邀他拍片。当时是无声片,所以这些小公司的制片人、导演大都选择武侠、神怪、打斗的动作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十年中,张翼居然主演了七十多部武侠片,如《火烧红莲寺》等,使他成为当时无人不晓的武侠明星,报纸上称他是“中国武打片第一人”、“中国的罗宾汉”;身材高大魁梧的张翼被誉为“雄狮”。
  1933年他结识了孙瑜导演,后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先后参加了孙瑜执导的多部影片,如《故都春梦》《清白》,特別是在《清白》中他饰演一个洋行小职员,妻子被人霸占,他无力应对的痛苦心情表演得十分真切。他以本色的质朴平实向演技派演员进军,注重人物内心的情绪刻画,获得巨大成功。孙瑜导演为他取了艺名张翼——“如虎添翼”。从那以后他又和金焰主演了《大路》《狼山喋血记》,在这两部进步影片中,他的表演流畅自如,生动地塑造了进步热血青年,使他赢得圈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个时期他先后和阮玲玉、金焰、陈燕燕、黎莉莉、刘琼等演员出演了《再会吧,上海》《镀金的城》《蛇蝎美人》《慈母曲》等一大批影片,他因出色的表演被当时媒体誉为“刚毅小生”,而当年的顾也鲁则被誉为“袖珍小生”。
  抗战期间,张翼在香港、上海又主演了《还我故乡》《孔夫子》《中国罗宾汉》,抗战胜利后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参加了《丽人行》《幸福狂想曲》《红楼残梦》《无语问苍天》《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地回春》等十余部影片的拍摄,张翼成为观众十分喜爱的演员。
  我跟张翼接触最多的是在奉贤“五七干校”,从1969年到1971年,住在一个宿舍里,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生活知识,特别是做人的道理。这位老前辈当时已是60岁的老人了,我们都亲切地称他张大哥。他身体健康,为人开朗平和,待人十分诚恳热情,在很多平凡小事中显出他的人品,很多事情我至今不忘。
  在干校劳动,有一天我的套鞋鞋帮上裂开一个大口子,在干校没法去买鞋,张大哥一看说没问题,我帮你修好,说完拿着一把剪刀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手里拿着一段旧自行车车胎:“我看见食堂黄鱼车上有一股绳子是用废自行车车胎缠起来的,我剪了一小段,可惜是红颜色的。”他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小木箱,里面有各种小工具,他拿出一把小锉刀,一小瓶胶水,很快就把我的套鞋补好了。“美中不足就是颜色有点跳。”他遗憾地说。“谢谢了张大哥,能穿就很好了。”我感激不尽。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大部队回上海休假四天,当我四天后回来时,张大哥已经把我的套鞋改造好了。原来他回上海找了几段黑颜色旧自行车内胎,把我套鞋上原来红颜色的补丁锉平又覆盖一块黑色的补丁,这样一点也看不出补过的印记。后来他先后为好多人补过套鞋,工宣队也来找他补鞋。
  张大哥的手巧是出了名的,我们宿舍蚊帐的帐钩几乎都是他做的,有的用竹子,有的用铁丝,完全是工艺品,又好看又实用。他还会修伞、修表(这是跟他父亲学的)。在干校有一个阶段,我们还用竹子节做了很多烟灰缸,他和陈述做的最出彩,绝对是工艺品。后来陈述为此遭批判,工宣队说他在烟缸上刻“多思”是想翻案。天哪!真冤枉他了,我跟工宣队讲:“这‘多思’是我想出来,我让他刻在烟缸上,一边抽烟,一边思考。”工宣队回答我更荒诞:陈述是借此想翻案。文革那时候是无理可讲的,后来我跟陈述说让你背黑锅了,他冲着我大笑……
  当时在干校,我们三连负责种菜,基本上是我们演员组在管理。张翼大哥对此特别有兴趣,每次休假回来都会带上各种应时种的蔬菜瓜果种子,所以我们的菜地品种特别丰富:茄子、辣椒、毛豆、豇豆、萝卜,还有西瓜、黄金瓜……样样有。我们的菜地一垄垄的地也特别整齐,这都跟张大哥的精心管理分不开。他特别爱去地里干活,每当要搞大批判写大字报,他会悄悄地跟我说:“小孙,我跟陈述、李纬去菜地,我不会写大字报。”“好吧!”我们写完大字报最后总把张翼的名字也写上,他回来一看对我挤挤眼,抿嘴一笑,这表情可爱之极,我至今也忘不了。
  在干校我们聊得也很多,我常常问他当年拍戏时一些事,他也说。比如当年拍武打片,摔下来都是在地上填几条被子,和现在拍戏不一样,摔不好也会骨折的,他身上好多伤疤都是当年摔出来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那个年月拍戏,电影公司都是一些小老板、皮包公司,找个好剧本就招些人,租个摄影棚就开始拍戏了。照明工人、置景工人、化(妆)服(装)道(具),以及演员都是为了谋生,奔一个目标来的,就是把戏拍好,让这部戏能卖个好价钱,这样又可以接着拍下一部,所以摄制组都很团结、和谐,各部门互相帮助。当时演员和工人都打成一片,摄制组有什么事都一块儿干。当年他年轻又壮实,除了演戏还帮照明工人搬灯扛电线,也帮置景工人扛布景片。张大哥在组里是出名的好人,也有些小流氓到摄制组来捣乱,他挺身一站,小流氓就赶快溜了,因此摄制组各部门都十分尊重他。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和工人打成一片,在摄制组他从来不摆演员架子,和大家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在电影界的人缘特别好。   文革一开始,北京红卫兵小将来上海冲击电影厂,要揪斗演员,厂里照明车间工人对他说:“张大哥,你上班就来我们照明车间,我们保护你,谁也别想动你一根汗毛。”
  厂里的服装、道具工作人员对他也十分尊重,他一下摄制组都会对他说:“张大哥,服装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们一定为你做好,让你穿得舒服。”“你要用什么道具尽管说,我们在全上海为你找,没有也为你定制,保证你演戏出彩。”
  所以他深情地跟我说:“小孙,几十年拍戏我有一个体会,拍电影,演员是出头露面,真正干活的是组里的工人,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电影根本就拍不成,我一直懂这个道理,所以我尊重摄制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们老一辈的电影人都明白这一点。”这话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为人准则,我一直牢记着。人要有自知之明,演员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电影是集体创作,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这几年我也先后参加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有一些所谓的年轻“明星”在摄制组里的表现,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一切都得围着他转,一副大牌的样子。你是谁呀?离开了摄制组这个集体,你能独打江山?真该好好向老前辈们学习。张翼,可是从中国无声片开始的老一辈演员,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干到八十年代,才离开他一生钟爱的电影事业,哪一个年轻“明星”能跟他比?我们要学习他扎实的生活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习他的敬业和人品。我想,这才是中国电影要传承的重要内容。
  幸福——张云立
  张云立年长我六岁,今年八十一岁。我是1963年进上影演员剧团的,他比我早三年进剧团。我是大学生分配进剧团的,他完全靠自己努力进电影厂的。上中学时他就参加上海工人文化宫舞蹈队,他爱好跳舞。由于舞跳得好,很快成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柴油机厂”技术学校舞蹈队的辅导员,后来又调厂部工会担任俱乐部主任。1960年代表上海工人艺术团去北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在演出中获了奖,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还亲切地接见了他们,拍照留念。当年上海很多文艺团体下生活深入基層都会去上柴厂:一是因为是个大厂名厂,二是这里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得很出色。1960年上影演员剧团也来上柴厂慰问演出,孙道临老师是领队。张云立作为俱乐部主任接待了他们。接触中道临老师看中了这个小伙子,说他形象好,舞蹈也跳得好,问他愿意进电影厂工作吗?张云立很高兴地说:“我愿意,可我不会演戏,条件不行吧?”这次谈话后没多久就来通知,让他到电影厂去报到。当年上影演员剧团需要年轻人来充实演员队伍。1960年底,张云立来上影演员剧团报到,同时还有于桂春、尤嘉、金肇渠等人。就这样,张云立幸福地和父亲张翼在一起共事了。
  当时剧团以老带新,通过舞台演出,在实践中培养新人。云立进团后出演的第一个话剧是《借刀》,有老演员陈述、王蓓参加演出,这是个反映工人生活的话剧,云立熟悉这种生活,在老演员的点拨指导下很快适应了舞台剧演出,他也十分虚心地向老演员学习表演技能。
  很快他又参加了第一部电影拍摄,在电影《红日》中饰演由舒适扮演的军长张灵甫的副官,又能在老前辈的帮助下学习电影表演。正当他参加了几部戏的拍摄稍有长进之时,文革中断了这种学习的好机会。1969年我们一起在奉贤五七干校呆了好几年,学习、大批判、劳动。那时,我们都年轻,三连负责种菜,我们挑粪下地是干将,当时我们演员组出去抢粪很厉害,一出去十几挑子,杨在葆、李兰发、张云立、徐阜、我……周边的粪坑都被我们挖干净了,所以我们菜地的肥源很充足。
  文革后上影厂迎来一个创作兴旺期,云立参加了当时很轰动的电影《难忘的战斗》,后来又参加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刀记》《庐山恋》《七月流火》《开枪为你送行》。我和云立俩一块儿参加了《特殊任务》的拍摄。在海南岛整整四个月,他演地方游击队长,我演琼崖支队的政委,后来我们又一起参加了《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拍摄。那时我已正式调译制厂工作,后来一块儿演戏的机会没有了,每当开会见面也总有好多话可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瑞芳老师主持上影演员剧团工作,她一方面积极培养年轻演员,一方面让剧团的演员走出去搞创作,充分发挥大家的才能,很多演员除了演戏还担任导演、制片工作。云立也和上影厂很多导演合作,向老导演们学习。在孙道临老师执导的《非常大总统》中担任副导演,又向舒适、高正、芩范等导演学习,协助他们拍片。不久他就独立导演了第一部电视剧《美的天使》,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
  让他难忘的是1986年的一次出差途中,在火车上看到一则报道,讲一位女医生把自己的一双眼睛角膜移植给她的病人。人间真爱深深打动了云立,几个不眠之夜他写出了《引人忧思的梅花》电视剧本,上影厂编辑赵志强看后十分感动,协助他把剧本改得更动人。云立又亲自走访了医院,得到上海卫生局的支持,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上下两集电视剧终于诞生了,在电视台播放后反响很好。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种幸福感极大地激发他的创作欲望,接着他又导演拍摄了《女人不是月亮》,也得到好评。接着他和杨在葆合作、联合上海市公安局拍摄了以交通事故为题材的连续剧,又和上海解放日报社合作导演拍摄了电视剧《乐谱疑案》,还先后被邀请去杭州、福建、安徽等地拍摄电视剧。这期间他很忙,创作虽然艰辛,但一种能为社会服务的幸福感使他努力克服困难,拍好每一部作品。
  1989年,北京正在筹拍电影《周恩来》,剧组一位副导演来上海挑选演员,云立和这位副导演在湖南拍戏时相识,他热情地陪同这位副导演在上影厂、上海人艺以及好几个剧团整整转了三天挑选演员。送走这位副导演后,云立又赶回安徽拍戏,同屋演员辛静对云立说:“我看你挺像叶帅——叶剑英。”“哪儿像呢,我陪那位副导演在上海转了三天,他也没有发现我,不可能!”没想到辛静打电话告诉在《周恩来》剧组担任制片的儿子,不久剧组又派一位姓刘的副导演来上海,刘副导演和叶向真是同学,曾多次见过叶帅。他发现云立很像叶帅,拍了照带回北京。不久导演丁荫楠就打电话来,找云立去北京,在八一厂严碧君、北影厂王希钟等化妆师的努力下,在部队和全体摄制组成立大会上,导演丁荫楠隆重向大家推出两位演员:王铁成饰演周恩来,张云立饰演叶剑英,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1991年电影《周恩来》终于和全国观众见面了,亿万人民深深怀念的周总理登上银幕。这部电影影响非常大,对于云立来说,能扮演叶帅也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1995年,当刘琼、岑范导演正在筹拍电视剧《袁世凯》时,张云立也参加该组工作,担任副导演,并兼演一个角色。
  广州突然给云立打来长途,请他立即去广州。原来,广州正在筹拍电视剧《广州市长叶剑英》,导演和宣传部领导想见见张云立。在《周恩来》剧组云立扮演的是老年叶帅,而现在要拍的是中年时期的叶帅。云立那天到达广州时,上身穿一件翻领短衫,下面一条牛仔裤,很精神。导演和宣传部长一见到云立,马上通过,决定让云立留下了。云立说我上海还有工作,宣传部长对他说:“张老师,你安心在宾馆看剧本,上海的一切事情由我们来处理。”
  住下来第三天,叶帅的老警卫员李德才老先生就来到宾馆,李德才一见到云立就愣住了,下意识地举起右手向云立敬礼:“老首长你好!”这给云立极大的鼓舞,增强了他的自信。
  半个多月他们在一起生活,70多岁的李德才先生详细地给张云立讲述了叶帅的一切:在部队带兵、打仗、当参谋总长,叶帅的性格、为人,以及家庭生活……云立告诉我,李德才对叶帅的感情十分深厚,有一天半夜里醒来,只见李德才坐在他床边。李德才先生说他想起叶帅很多往事,难以入眠……和李德才相处的这半个多月让云立受益匪浅,对他以后扮演葉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拍完《广州市长叶剑英》,张云立又在电影《叱咤香洲》中扮演老年叶剑英,接着又和卢奇一起拍摄了电影《邓小平》,他在剧中饰叶帅。当他们前往叶帅家拍戏时,警卫员、秘书列队欢迎他们,把云立当叶帅一样迎候。云立有幸参观了叶帅最后去世的房间,这是很少有的殊荣。
  前不久我去看望云立和他夫人马(宗瑛)老师。一会儿马老师就给我端上一杯浓浓的咖啡,论年龄她还长我三岁,可根本看不出她已是78岁的老人,起码该减10岁,精神很好,举止动作十分敏捷,记忆也特别好,说起1965年我去她家玩时,向她学习踩缝纫机,真是好记性。是的,当年看马老师踩缝纫机,两个女儿的衣服、全家大小的衬衣短裤、被单被里、枕头套全都是她自己缝制的,我把这个好经验带回家,后来爬格子也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我爱人学会后两个孩子的衣服、床上用品全是自己缝制的,这就是我们当年生活的真实状况。
  搞电影的人,家里必须有一位任劳任怨的好妻子或好丈夫支持你的工作才行。云立讲起这一点感到十分满意幸福,他这么多年能搞创作,离不开马老师的全力支持。想起我们当年在海南岛拍《特殊任务》,从上一年11月拍到下一年2月底,整整四个月才返回上海,春节也是在那里过的,年初一我们还下海游泳呢!当年拍电影出外景,半年、十个月一点不稀罕。我对马老师说,那次出外景后,我就坚持留在译制厂工作了,因为我妻子太苦了,拖着两个孩子,儿子8岁念小学,女儿才2岁,每天抱着上下班,孩子送单位托儿所,每天下班后生煤球炉做饭洗衣服,实在太辛苦,最害怕的是孩子生病。马老师深有同感,现在想想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她说云立当年在家里的日子少,几乎是背个铺盖卷、提个小皮箱就出去了,三个月、半年不回家,家里的一切都由她撑着。
  云立和我回忆当年出外景的情形,去农村拍戏,就睡地铺,下面能铺上厚一点稻草就很满足了,用井水洗脸,天热穿个短裤就在井边冲澡。中午外景地啃个馒头这是常有的事,现在演员嫌吃盒饭太差了,和当年没法比。拍戏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不带铺盖卷,可以住招待所了。现在年轻演员住宾馆,拍戏汽车接送还嫌条件差。当然时代不同了,生活改善了,但我和云立共同认为拍电影、做电影人,一定要有点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行,今后拍电影还会是很艰苦的,只有这样才能拍出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好影片。
  马老师很健谈,我们在一起说了很多往事,我问她,这么精神,有什么养生秘诀传授一下,她笑了:“四个字,心态要好。”“心态要好”,这话太熟悉了。我曾问过秦怡老师,93岁的秦怡老师前不久刚从青海拍戏回来,精神状态十分好。她回答我的也是这四个字“心态要好”。看来这是长寿的秘诀,让我们牢记:心态要好!
  前几年云立还是虹口区人大代表,反映了很多民情,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俩还告诉我,这几年他们有时间和老朋友结伴出游,每年都会安排出国的行程。他们去过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转一圈回来,的确大开眼界,可总觉得在上海家里生活还是最舒心的。他们退休后生活安排得挺满、挺充实,参加老教师合唱团,云立还担任团长。2003年全团参加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全国合唱协会举办的全国合唱比赛,上海队荣获金奖。我指着客厅里的钢琴对马老师说:“挺好,你弹钢琴,让云立放开嗓子唱上一曲。”云立在一旁大笑:“我这个破锣嗓子,在合唱队也只是混混……”那脸上又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2013年9月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北京筹拍大型电视史诗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再次邀请张云立参加拍摄。云立感到自己年龄大了,手也有点发抖了,记忆也差,怕记不住台词,这样会影响拍摄的,特别是有损叶帅的形象,就婉言拒绝了。第三次来电话,云立说能让我先看看剧本行吗?剧组很快就把剧本寄来了。云立认认真真地看完剧本,又有了冲动,创作欲望也被激起来了。剧本中写了打倒“四人帮”这件令全国人民大快人心的事件,还写了叶帅和老一辈革命家如何极力把邓小平推上第一线,还有剧中有一场为叶帅庆贺八十大寿的戏,而今年云立正好80岁,这太巧合了。他对我说,我与叶帅有缘,能在耄耋之年再扮演一次叶帅,有始有终,也算是我人生中一大幸事。就这样,在妻子马老师陪伴下,9月赶到北京剧组报到参加拍摄。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在京西宾馆拍戏时,云立的胆总管结石病又犯了,痛得在拍摄现场站也站不住了,剧组同意他回上海治病。马老师陪着他看了好几家医院,先吃药打针把病情稳定下来,等拍完戏回上海再彻底治疗。一个半月后,马老师陪云立回到剧组,在十三陵外景地拍戏。当时北京天气已很冷了,剧组也特别关心他的身体,现场一件大衣总不离身,拍完一个镜头就有人替他披上大衣。怕他不习惯北方饮食,常常为他准备一些南方的食品。云立很感动,在戏上也特别下功夫,马老师常常帮助他对台词,云立把每句台词的含义都搞准确。剧中很多场面都让他十分动情。他暗暗下决心拍好这部戏向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一直坚持看这部史诗剧,邓小平演得十分成功,云立演得也很不错,一是很多戏都有激情,二是在处理和邓小平的关系上分寸把握得很好,突出邓小平,绝对不抢戏。
  我把观后感告诉云立,他十分高兴,那张一直笑眯眯的脸上又洋溢起十分幸福的表情,他对我说:“渝烽啊,叶帅的家人对我扮演叶帅很认可,这是我最大的欣慰啊。”是啊!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家庭需要你,社会也需要你,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云立这几十年的路就是在这样一条充满幸福的路上走过来的。如今他享受着天伦之乐,他总会打开ipad让我看他的全家福。特别是指着大女儿的儿子,以及他的小女儿和女婿,告诉我他们都在继续着他和他父亲老张翼所钟爱的电影事业。
  后继有人
  云立值得骄傲的是他的小女儿张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海政文工团转业到上影厂,先后在电影《绞索下的交易》《土裁缝和洋小姐》以及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杜月笙》等中担任主角和重要角色。他的女婿卢青也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先后在《巴山夜雨》《特殊任务》《小金鱼》《半张订婚照》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和重要角色。他们夫妻俩现在在日本工作,仍然没有忘记对电影、电视的热爱,还在坚守从事着拍摄工作。
  更可喜的是云立的小外孙吕卓海,在澳大利亚求学攻读传媒和导演专业,毕业后在国外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他愿意回到祖国来创业,让外公看着他努力奋斗。29岁的小伙子在上海拍摄专题片、广告片,先后参加多个电影节,勤奋地向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学习,又在这条道路上开拓创新自己的事业。
  一个电影世家,雄狮——老张翼在天堂也一定会为儿孙们的努力感到十分欣慰;充满幸福感的云立也一定会为女儿、女婿、小外孙的努力加油鼓劲!
其他文献
一年365天,这是人类自纪元以来即排定的数字。根据气候自然变化的规律,这个数字又被分割为春夏秋冬四季,并赋予天意之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一切都是
期刊
安徽省农科院2月10日与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公司达成一项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旨在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对新型基因功能进行实验室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
漕溪北路595号,是上海这个中国电影重镇的重要文化地标,半个多世纪来也曾是上海电影风起云涌的大本营和根据地。翻阅百年中国电影史不难发现,有那么多重要影人、重磅影片和重
期刊
往常,文艺界的委员年年必做的事,就是数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文化的字数,字数多了,觉得文化被重视,少则反之。但今年,文艺界的委员不用数了,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文化建设”再次放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的高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总体战略。对此,文艺工作的从业者们欣喜之余,倍觉任重道远。在近日召开的上海两会上,文艺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城市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同时在文化发
期刊
周信芳先生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是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海派文化宗师,他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创立了京剧生行中的“麒派”艺术。2015年1月适逢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一代宗师,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麒派”艺术,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于2015年1月在上海和北京隆重举行。“弘扬麒学精神,推进艺术发展——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研讨会”
期刊
上海历来是中国文学重镇,近现代以来多次引领文学的风潮,海派文学以其鲜明的风格与京派文学比肩而立,左翼文学的大潮也曾在上海澎湃过,鲁迅、巴金、张爱玲等文化名人长居上海,形成了长久持续的文学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从工业题材的发轫之作《上海的早晨》,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到70后的都市写作、《萌芽》杂志的新概念写作等,上海一直都在引领文学的风向。当然,在文学这盘棋上,作家是第一位的问题
期刊
该文以东方会计学院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为研究案例,论述了远程职业教育架构模型在学院的应用与实施.该文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远程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
梅兰芳以一出《霸王别姬》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人并称为“四大名旦”,享誉中外。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为弘扬国粹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都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艺德高尚,在中国京剧艺术界地位显赫。  1913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武家坡》《女起解》等轰动上海滩。尔后梅兰芳又演出了《孽海波澜》《霸王别姬》《黛玉葬花》等新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梅派”,也奠定了他在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首的
期刊
在近现代的评弹名家中,姚荫梅是一位能编擅说的奇才。  1952年,上海人民评弹团作为新建立的国家剧团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开始时,有一个回忆身世、启发觉悟的环节,放映了一部讲述艺人子弟悲苦遭遇的电影《罪恶之家》。在观摩电影的过程中,姚荫梅泣不成声。“民改工作队”发现姚荫梅作为女艺人的子弟,有着十分凄苦的童年和十分坎坷的学艺生涯,便安排他在全团做了“忆苦”报告。他的讲述声泪俱下,他凄苦的身世,引起了
期刊
学术领域几乎无所不包  2014年12月13日,钱仁康教授百岁诞辰纪念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并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社长张仲煜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为《大音博乐融中外》和《钱仁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首发式揭幕。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认为:钱仁康先生的学术遗产具有普适的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发掘和传承。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