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的,学生的,也有教学内容的。当然,教学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甚至功利性,必须考虑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本文主要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依据学生心理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需求 情感期待 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的,学生的,也有教学内容的。当然,教学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甚至功利性,必须考虑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只要考虑了这些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就能学有所求,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下面就围绕学生这一因素探讨一下课堂教学的构思、设计。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1.获取知识技能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就是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锻炼能力,學生要求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正是语文工具性的突出表现①。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具体知识(尤其是“新知”)的传授,有规律的总结,有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哪怕是一句一词甚至一字,都要给学生一个“获取”的机会;而诸如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的引导及其能力的培养、强化,都是学生现在和将来在探索求知过程中所必需的。所以说获取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最实际的目的。
2.展示个性才情的欲望。
人都是有表现欲的,而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正是存在于广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尊重甚至羡慕,想要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表扬或者嘉奖。所以,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或有着出类拔萃的才情的学生就可能会借助课堂这个平台向大家展示自己,以满足这种“欲望”。能唱或是会演,善于演讲或是长于写作,他们都想显一显,比一比。学生的这种热情、激情和胆识是最应该得到尊重保护的,其实,只要在课堂上给他们搭建一个合适的能展示个性显露才情的舞台,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提高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接受感官刺激的愉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使其产生愉悦感,进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官刺激是指环境、声音、形象等对学生发生作用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环境的设计、气氛的渲染,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诙谐、动作表情的得体丰富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而现代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广泛运用,其音像效果则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4.实现才智领悟的满足。
这一点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及评价。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要求一课一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升了境界,自然就会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反之,只能挫伤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打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势必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实现才智领悟的满足。
总之,因学习而带来的充实感、自豪感、愉悦感、满足感是学生课堂学习中所追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二、教师依据学生心理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1.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确定教学要点。
依据学生心理和情感期待,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由此拓展延伸,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祝福》,如果要满足学生获取知技的要求,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分析上,像倒叙的巧妙运用及效果;也可以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像“画眼睛”的白描及语言的描写技巧。而如果想要满足学生展示个性才情的欲望,那么就需要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据此可以从“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问题切入,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来寻找答案,并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当然这便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小说主旨的学习上了。
2.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制定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配合、生生配合默契的程度。教学方法的制定既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习时就可以采用“美读法”来再现作者美的外景描写和美的内情抒写,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去想像、感受、体味诗歌的美;如果再配以多媒体的流动画面、舒缓音乐,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幽美凄婉的意境之中,从而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并于愉悦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3.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置渲染能够烘托出必要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入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从而受到感染而用心去思考、感悟,学习《报任安书》可以播放古朴厚重的古琴演奏,学习《阿Q正传》可以放映相关电影的精彩片断,学习《等待戈多》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话剧舞台……比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课前先放映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首梁山英雄画像并播放《好汉歌》来营造教学情境,这样既烘托了气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也暗示了本文学习的要点在于解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而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
4.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设计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首先是要简洁明确、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启发作用。教师在课前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语言风格、设计语言形式,或疾或徐,或庄或谐,或沉稳或轻灵,或通俗直白或优美含蓄……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和《阿Q正传》需要用诙谐幽默甚至讽刺的语言来带给学生轻松愉悦;学习《沁园春·长沙》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需要用稳健、豪放、大气的语言来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情趣,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学习《重新创造艺术的天地》和《虚和实》则需要明白晓畅、简要准确的语言来讲解有关知识,从而满足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总之,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必须以与之相协调的语言进行讲解评析。
5.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指导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事半功倍就要求学生有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缺少了这样的方法就只能事倍功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是更多的“渔”而非简单的“鱼”;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讲授知识、传授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才智的领悟。比如学习散文,就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散文特点“形散神聚”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的思路、主旨,进而领悟其中的方法规律;学习小说,就要指导学生注重分析小说的三个要素,即情节、人物和环境。学习时要选择一篇典型的文章作为范例,带领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领悟到有关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
关键词:心理需求 情感期待 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的,学生的,也有教学内容的。当然,教学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甚至功利性,必须考虑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只要考虑了这些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就能学有所求,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下面就围绕学生这一因素探讨一下课堂教学的构思、设计。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1.获取知识技能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就是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锻炼能力,學生要求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正是语文工具性的突出表现①。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具体知识(尤其是“新知”)的传授,有规律的总结,有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哪怕是一句一词甚至一字,都要给学生一个“获取”的机会;而诸如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的引导及其能力的培养、强化,都是学生现在和将来在探索求知过程中所必需的。所以说获取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最实际的目的。
2.展示个性才情的欲望。
人都是有表现欲的,而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正是存在于广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尊重甚至羡慕,想要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表扬或者嘉奖。所以,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或有着出类拔萃的才情的学生就可能会借助课堂这个平台向大家展示自己,以满足这种“欲望”。能唱或是会演,善于演讲或是长于写作,他们都想显一显,比一比。学生的这种热情、激情和胆识是最应该得到尊重保护的,其实,只要在课堂上给他们搭建一个合适的能展示个性显露才情的舞台,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提高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接受感官刺激的愉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使其产生愉悦感,进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官刺激是指环境、声音、形象等对学生发生作用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环境的设计、气氛的渲染,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诙谐、动作表情的得体丰富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而现代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广泛运用,其音像效果则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4.实现才智领悟的满足。
这一点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及评价。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要求一课一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升了境界,自然就会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反之,只能挫伤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打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势必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实现才智领悟的满足。
总之,因学习而带来的充实感、自豪感、愉悦感、满足感是学生课堂学习中所追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二、教师依据学生心理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1.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确定教学要点。
依据学生心理和情感期待,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由此拓展延伸,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祝福》,如果要满足学生获取知技的要求,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分析上,像倒叙的巧妙运用及效果;也可以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像“画眼睛”的白描及语言的描写技巧。而如果想要满足学生展示个性才情的欲望,那么就需要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据此可以从“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问题切入,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来寻找答案,并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当然这便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小说主旨的学习上了。
2.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制定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配合、生生配合默契的程度。教学方法的制定既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习时就可以采用“美读法”来再现作者美的外景描写和美的内情抒写,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去想像、感受、体味诗歌的美;如果再配以多媒体的流动画面、舒缓音乐,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幽美凄婉的意境之中,从而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并于愉悦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3.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置渲染能够烘托出必要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入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从而受到感染而用心去思考、感悟,学习《报任安书》可以播放古朴厚重的古琴演奏,学习《阿Q正传》可以放映相关电影的精彩片断,学习《等待戈多》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话剧舞台……比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课前先放映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首梁山英雄画像并播放《好汉歌》来营造教学情境,这样既烘托了气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也暗示了本文学习的要点在于解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而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
4.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设计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首先是要简洁明确、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启发作用。教师在课前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语言风格、设计语言形式,或疾或徐,或庄或谐,或沉稳或轻灵,或通俗直白或优美含蓄……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和《阿Q正传》需要用诙谐幽默甚至讽刺的语言来带给学生轻松愉悦;学习《沁园春·长沙》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需要用稳健、豪放、大气的语言来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情趣,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学习《重新创造艺术的天地》和《虚和实》则需要明白晓畅、简要准确的语言来讲解有关知识,从而满足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总之,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必须以与之相协调的语言进行讲解评析。
5.从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发,指导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事半功倍就要求学生有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缺少了这样的方法就只能事倍功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是更多的“渔”而非简单的“鱼”;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讲授知识、传授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才智的领悟。比如学习散文,就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散文特点“形散神聚”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的思路、主旨,进而领悟其中的方法规律;学习小说,就要指导学生注重分析小说的三个要素,即情节、人物和环境。学习时要选择一篇典型的文章作为范例,带领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领悟到有关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