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通城县塘湖镇为研究对象,从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3个方面分析了其乡村旅游的文化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塘湖镇乡村旅游文化素材的开发利用问题。
关键词文化素材;乡村旅游;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5824-01
乡村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和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相结合的乡村文化的审美追求。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保持自身特色,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
塘湖镇位于113°58′~114°06′ E,29°12′~29°18′ N,地处通城县东南部,东与湖北崇阳县高枧乡相连,南与江西修水县全丰乡相邻,西南与麦市镇为邻,西与关刀镇毗邻,北与四庄乡接壤。境内高山耸峙,山谷回环,素有“一山连两省、一水流三县”之称。塘湖镇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文化素材。
1文化素材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塘湖红色文化较多,如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湘鄂赣党校旧址、通崇修县政府旧址、八百壮士墓群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
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塘湖镇荻田村,为砖木结构古民居式建筑。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起义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起,于8月20日发动了通城县农民暴动,夺取了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界和鄂南秋收暴动的序幕,建立了共产党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1987年湖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了《元帅从这里起步》,以纪念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勋。纪念馆占地面积850 m2,总建筑面积约1 200 m2,分上下两层。正堂有罗荣桓汉白玉石雕像,二层为木楼,陈列有大量的通城县和黄袍山革命时期的珍贵实物和众多的图文资料。馆门上方有“缅怀先烈 激励后人”八字,由上将钟期光亲题。馆前100 m处有“元帅从这里起步”牌楼,由上将杨得志亲题[1]。
1.2名人文化“名人”是在历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对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过较大贡献,起过重大作用,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物以名贵,地因名人而胜”,名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塘湖镇历史上名人较多,影响较大的要数宋朝的兵部尚书,兵马大元帅、岳飞之师——方琼。方琼(1068~1127年),原名端正,号益庵,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方迪为宋朝进士,礼部尚书、官至左阁丞相,父亲方琳进士及第,任宋朝户部尚书。宋哲宗元右二年(1087年),方琼中举人,元右六年(1091年)登进士,元符二年(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书。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壮烈牺牲,后奉敕葬于通城塘湖。在塘湖,至今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的美谈。祖孙三尚书、三进士的方家系南鄂之唯一。
1.3山水文化“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叹道出了人们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塘湖镇地处幕阜山脉,境内山水较多,其中最为奇峻的山水景观要数黄袍山。据《通城县志》云:古代有仙人晒黄袍于此,故名黄袍山。黄袍山与武当山、神农架等同列为湖北十大名山。黄袍山主峰为华罗寨,海拨1 388 m,与江西修水、湖北崇阳高枧相临。华罗寨山上有长200 m的巨岩,其形壮观。山顶还有盘古石泉,其泉甘甜沁润,四季不绝,泉侧不远处有巨乳石,形相如一哺育的乳房,终年有细水流滴,乃天然奇景。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洞庭湖水。黄袍山的西北部为号称“楚天第一瀑”的白水崖瀑布。白水崖海拨高度约330 m,上有大水从岩石上端倾泻而下成大瀑布,瀑布单级落差约210 m,甚为壮观[2]。
关键词文化素材;乡村旅游;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5824-01
乡村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和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相结合的乡村文化的审美追求。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保持自身特色,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
塘湖镇位于113°58′~114°06′ E,29°12′~29°18′ N,地处通城县东南部,东与湖北崇阳县高枧乡相连,南与江西修水县全丰乡相邻,西南与麦市镇为邻,西与关刀镇毗邻,北与四庄乡接壤。境内高山耸峙,山谷回环,素有“一山连两省、一水流三县”之称。塘湖镇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文化素材。
1文化素材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塘湖红色文化较多,如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湘鄂赣党校旧址、通崇修县政府旧址、八百壮士墓群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
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塘湖镇荻田村,为砖木结构古民居式建筑。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起义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起,于8月20日发动了通城县农民暴动,夺取了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界和鄂南秋收暴动的序幕,建立了共产党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1987年湖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了《元帅从这里起步》,以纪念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勋。纪念馆占地面积850 m2,总建筑面积约1 200 m2,分上下两层。正堂有罗荣桓汉白玉石雕像,二层为木楼,陈列有大量的通城县和黄袍山革命时期的珍贵实物和众多的图文资料。馆门上方有“缅怀先烈 激励后人”八字,由上将钟期光亲题。馆前100 m处有“元帅从这里起步”牌楼,由上将杨得志亲题[1]。
1.2名人文化“名人”是在历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对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过较大贡献,起过重大作用,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物以名贵,地因名人而胜”,名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塘湖镇历史上名人较多,影响较大的要数宋朝的兵部尚书,兵马大元帅、岳飞之师——方琼。方琼(1068~1127年),原名端正,号益庵,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方迪为宋朝进士,礼部尚书、官至左阁丞相,父亲方琳进士及第,任宋朝户部尚书。宋哲宗元右二年(1087年),方琼中举人,元右六年(1091年)登进士,元符二年(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书。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壮烈牺牲,后奉敕葬于通城塘湖。在塘湖,至今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的美谈。祖孙三尚书、三进士的方家系南鄂之唯一。
1.3山水文化“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叹道出了人们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塘湖镇地处幕阜山脉,境内山水较多,其中最为奇峻的山水景观要数黄袍山。据《通城县志》云:古代有仙人晒黄袍于此,故名黄袍山。黄袍山与武当山、神农架等同列为湖北十大名山。黄袍山主峰为华罗寨,海拨1 388 m,与江西修水、湖北崇阳高枧相临。华罗寨山上有长200 m的巨岩,其形壮观。山顶还有盘古石泉,其泉甘甜沁润,四季不绝,泉侧不远处有巨乳石,形相如一哺育的乳房,终年有细水流滴,乃天然奇景。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洞庭湖水。黄袍山的西北部为号称“楚天第一瀑”的白水崖瀑布。白水崖海拨高度约330 m,上有大水从岩石上端倾泻而下成大瀑布,瀑布单级落差约210 m,甚为壮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