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探析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秀杰(1985— ),女,黑龙江宝清人,华侨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与修辞。
  
  摘 要:“些”在近代汉语中成为不定量词,主要表示“少量”,常用于口语。笔者通过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表现,发现“些”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首先对其来源进行了一下梳理,加深了对“些”的了解;然后主要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法讲义》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为语料来源,试图对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探讨;进而列举了“些”的四种句型模式,加深对“些”的认识;最后笔者提出了不定量词“些”的陌生化现象。目前,相关学者对不定量词“些”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停留在和不定量词“点”的对比研究中。因此,对不定量词“些”的问题的探讨是有深刻意义的。
  关键词:不定量词“些”;一般性;特殊性;句型模式;陌生化现象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58-03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常用的不定量词只有“点儿”和“些”两个。目前,相关学者对不定量词“些”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停留在“×点”与“×些”的比较研究中,并且以“点”的研究占优势。关于“些”的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悬而未决,需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笔者一直都对不定量词“些”感兴趣,并对相关的语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发现一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定量词“点”。对不定量词“些”我们将有一个较为全新的认识,但由于资料有限,学者们也没有对其做过专门的论述。所以,笔者在最后提出了不定量词“些”的陌生化现象,较为粗浅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不定量词“些”相关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不定量词“些”的来源
  “些”早先的用法比现在广,兼有现在“点”和“些”的用法,后来“些”的一部分用法逐渐被“点”取代,尤其在口语里。下表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表一:“些”、“点”在具体作品中的出现频率比较表①
  
  现在,“有些(点)”、“×些(点)”在表“少量”上都常见,但这只是书面现象。从表中可以看到,在口语里,“些”已接近于完全被“点”代替了。
  “些”,古代虽有这个字,却没有数量的意义。“些”在古代是个多音字,有“suò、sà、xiē”三种读音。现多认为《招魂》中的“些”读[suo],如:《汉语大词典》《辞海》《楚辞新注》等。此外,《辞海》还指出将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东邻蚕种已生些”中的语气助词“些”,读[sa]。
  在所见古籍中,注家多将“些”释为“语余声”。最早用“些”的当属《楚辞》,且只用于《招魂》这一部分,其中“些”出现频率达一百多次,就其位置和功能来看,都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去掉这些“些”,不影响句子意义的表达。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句末语气词。
  在一些方言区,“些”作复数词缀,如四川话中的“老师些”、“娃儿些”的“些”,相当于“们”,差不多成为复数的记号了。
  有的学者认为,不定量词“些”来源于副词“些”, 副词“些”,本义是“略微、少许”的意思,表示的量虽少,但还表示一种“有量性”。
  又有学者认为,“些”先作语气助词,不定量词“些”的用法是语气助词用法逐渐演化的结果。观察不定量词“些”的最初用法,发现它几乎都是以“些子”的形式出现于名词之前的。“些”、“子”长期一起连用,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像初生婴儿之形,后来慢慢引申出“小、少、细”等意义。演化为词缀之后,相当一部分仍保留了“小”义。“些子”表小量,也许是“子”经常与“些”连用而发生语义转移的结果。笔者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语言学界非常重视实词虚化问题的研究,但也有例外,如不定量词“些”的来源可以证明汉语中存在虚词实词化的现象。
  二、不定量词“些”的一般性
  笔者主要是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法讲义》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为语料来源,试图对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探讨。一般性最主要是针对不定量词“些”和“点儿”的共同点而言的。
  1.表人和事物的不定量,数词“一”,指示代词“这”、“那”和“些”组成量词短语。如:一些人/水|这(那)些地方
  2.作定语、补语时,“些”前的数词“一”可省略。如:有些日子|深了些 
  3.“些”可用于说不具体的事物。如:他们之间有些感情|他有些伤心 
  4.“些”给方位词、动词和形容词计量。如:往上些|有些讨厌了|有些美丽的地方
  5.“有+些+名”可用作谓语。如:这里有些错误|有些孩子在玩足球
  6.“形容词+(一)些”可以表比较义。如:白一些的好看|两个书包比起来,这个轻些
  7.动/形+些。表稍微,常和“稍微、略微”合用。如:烧稍微退了些|他比我略微高了些
  8.“些”一般用于口语中。
  三、不定量词“些”的特殊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些”也不例外,从语法意义看,“些”表“不定的少量”,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偏重“少”;二偏重“不定”。在“些”实际使用中,笔者观察到“些”的意义重心渐渐从“少”移向“不定”,进而引申出更为抽象的意义,“些”的“中性化”特征便愈加明显。
  1.“些+名”不做主语,也不用在介词后。如:多买些粮食|作了些重要的补充
  2.“些”表示的量不一定很少。如:有些事情还要做|他家有些钱
  3.“些”可表示时间段,“前”和“些”组成量词短语,表示一段时间以前。如:这些年|前些天
  4.“些”可以和表人和动物的词语组合。如:这些学生很用功|一些小狗常在门前玩耍
  5.某+“些”+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特定部分量。如:某些人|某些学校
  6.“些”可表中性的量。当说话人没有突显量的多少时,可用“些”。如:有些时候还是少说话为好|我们也听说过一些事情
  7.“这些(那些)+名词”,是单纯的复数(中性),不涉及数量的多或少。如:这些东西|那些故事
  “这/那/一些”后头可以加量词“个”。如:别管这(那)些个|买了一些个
  8.“好/老/相当+些”,带有夸张色彩的程度副词加在“些”前,表多量,“些”表示的量也被夸大了,此时“些”已完全“中性化”。如:他有好些朋友|他买了老些书|他拿了相当些东西
  9.“这(那)么+些”,突出量多。如:这么多作业要写|那么多书要买
  10.“有些+名”常用在句首(做主语)引出某事物而加以说明。如:有些情况还不清楚|有些问题需要回答
  “有些+名” 用于其他位置。如:有些人的话长了些|据有些人说,这有老虎
  11.对“一些”进行否定,只能否定其修饰物的存在或强调其唯一性。如:A:桌上有一些梨。B:桌上没有梨;A:我在找一些书。B:不是一些,是一本。 
  12.“一些”可表少量的次数或种类。如:他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他担任过一些较重要的职务。
  13.“一些”多用在科普语体中,强调事物的客观量性。如:由于这类地区只零星地生长着一些苔鲜、地衣等低等植物,所以通常称为“苔原气候”区。
  四、不定量词“些”的四种句型模式
  通过对不定量词“些”的四种句型模式的考察,笔者主要从语法的角度来探讨“些”在语法中的价值。
  1.“数词(一)+些+NP”模式。“一些”+NP(可数/不可数/具体),表不确定的量。如:一些星星|养了些花 |他给我些糖
  “一些”修饰具体事物,表一种客观量,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明相对形体较大的事物,表达的量较大。如:这儿有一些羊|一些大城市
  “一些”对修饰的名词所指代的事物的形体大小没有限制,只表达存在性,不包含主观评价。如:这儿有一些花瓣|一些草叶 
  2.“形容词(部分性质形容词)+(一)些”模式。表微小的量,相当于“一点儿”,多用于肯定的陈述句式。如:女生都喜欢瘦一些|跟陌生人说话应小心些
  “些”与形容词组合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如:宽容一些总是好的|远离炮竹,我们就安全些|女孩儿更喜欢漂亮些|希望能有更新些的课题|希望早些结束|我会讲得详细些
  3.“动词(持续性)+(一)些”模式。表微小的量,相当于“一点儿”。
  “些” 可以和部分动词组合。如:多关心她些|把窗户关上些
  动词+“着”或“了” +(一)些,表一种变化或比较。如:她的舌头稍微卷着些,声音更柔了|自从有了这个工作,他的名声好了一些
  4.“方位词+(一)些”模式。
  “些”与方位词组成方位短语可以做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如:
  旁边一些是要参展的作品|他住的地方比姐姐的稍东些|更北些的地方是荒草地|再前些看得更清楚|开车时要靠旁边些
  五、不定量词“些”的陌生化现象
  在这里,笔者借用“陌生化”这一词语并为其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表现在由“些”组成的词语或与“些”有关的事物能否重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看到这些词语:“些个(xiē•ge)”,“些许”,“些须”,“些子”,“些微 ”,都有“一点儿”的意义,而“些小”除有“一点儿”义外,还表少量;小。②
  这些词虽都收入词典,但笔者认为除了“些个”和“些许”,其它词已很少使用,或者说已经被“一点儿”所取代了。
  2.对于“些”能否重叠的问题。“些”重叠为“些些”,是“些”的最早通用形式,多用于唐五代。“些”在《西厢记》中作象声词,如“窗外雨些些”。在一些文章中还有“……,何惜些些”、“些些小事,……”等等。可以看到在可数事物与不可数事物的后面,“些”均可出现。
  笔者认为在儿童语言重叠中,“一些些”也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如:给我一些些呗!|一些些就够了。
  也可通过类推来解释这个问题,在现汉中量词的重叠有“一个个”、“一点点”、“一辆辆”,“一双双”等等,那么也应该有“一些些”。
  3.差些儿和争些儿,《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入这两个词语。在宋代《朱子语类》中可以看到“差些子”,“争些子/个”。根据语料可以确定副词“差些儿”是由动词性结构“差V些儿”虚化来的。现在的“差儿”、“差(一)点儿”也是由“争些儿”和“差些儿”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儿化现象在《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中都很常见,可见,“些”在古代是可以儿化的,是“些”字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用于宋代。到了现代,我们却可以说“点儿”,而“些”不能儿化。如不能说:一些儿人|这些儿房间|那些儿地方 
  笔者认为“些”在现代也是可以儿化的,而且还有亲密和喜爱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可传达出“小”和“少”的内在意义。
  4.“若干”在《现代汉语词典》P978解释为“多少”(问数量或指不定量)。而“若干些”并没有收入。但笔者认为“若干些”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表一种不定量,也应收入词典中。
  5.《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点儿”和“些”还有这样的区别:“‘些’用于可计数的事物,‘点儿’不大用于可计数的事物。”然而据我们考察,情况并非绝对如此。如:他最近有些情绪|他最近有点儿情绪;这些人不够用|这点儿人不够用
  “情绪”应该是“不可计数”的,“人”应该是“可计数”的,但都可以用“点儿”和“些”构成的短语修饰。
  六、结论
  “些”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语。笔者通过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表现,对不定量词“些”在语法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了探讨,发现“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我们列举了“些”的四种句型模式并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加深了对“些”的认识;最后笔者提出了不定量词“些”的陌生化现象,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特别是“些”的重叠和儿化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目前,语言学界中交叉学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对“些”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我们应跳出语法的框架,让其与认知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等相结合,对其进行更深度和更广度的探析。然而,由于语料有限,我们对“些”的研究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关于不定量词“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394.
  ②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三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73.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胡雷.从“主观量”和“客观量”的角度看“一些”和“一点儿”——浅析用在有界名词前的“一些”和“一点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
  [5]杜道流.量词“点儿”和“些”的认知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郭建华.量词“点”和“些”用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2).
  [7]张玲.副词“差(一)点儿”溯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对饕餮纹甗进行分析,推定其年代;并对该甗内“”族徽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观点,以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饕餮纹甗;族徽;“”族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71-02    近日笔者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见一连体饕餮纹甗。此甗侈口,两立耳作绳索形,略向外撇,颈部微收,甑腹较深,甑鬲合铸,鬲部设兽蹄足,足较细长。内有铭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都在逐年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严峻。通过调研,总结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并通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困境非常明显,由于父母普遍外出时间较长,导致隔代监护、手机育儿甚至是独自生活等监护缺失的现象频发,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诱发了他
摘 要: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在众多丧葬礼仪中农村的土葬礼仪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本文主要从土葬习俗礼仪的形成过程来概括出中国农村的土葬习俗的特征,最后简析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孝道。  关键词:农村;土葬礼仪;孝道文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59-02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
摘 要: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交往,最早从明末就已开始。而中俄交往真正形成规模,却是在清朝建立之后。清朝与俄罗斯的早期交往,是伴随着俄国对东方的扩张和清朝与准噶尔势力的角逐开始的。中俄双方从最初的相互轻视,到军事对抗,到最终的建立外交,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两国外交的常态化最终形成,但是在清代早期的中俄交往中,中俄双方在互相间的认识水平、对待外交的态度以及对于外交活动的出发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