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拼的不只是智商情商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1 ---


  我在情绪最低落、最无助的时候,邂逅这本《另一种选择: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作者谢丽尔提出了“复原力”概念,她是“脸书”的首席运营官,有“脸书第一夫人”的美称。至于她的人生履历,更是让我等普通人羡慕嫉妒恨。她曾担任谷歌公司在线销售部门副总裁,还曾任职于美国政府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无论在政界、商界,她都取得了别人很难企及的高度。这样一位大咖,同样无法躲避生老病死带来的苦痛。丈夫去世后,她经历过一段人生低潮期。这本书就以这段人生低谷期为蓝本,同时采访不同领域的人物,找出治愈各种心灵创伤的良方。
  每个人都要被命运这把刀无情划伤,只不过有人能让伤口愈合,愈合的时间有长有短,而有人一直走不出来,终日生活在阴影中。造成这么大差别的原因,就是书中提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被逆境打压后的恢复和反弹能力。能否走出困境并非灾难或逆境本身,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复原能力有多强。

--- 2 ---


  就像我的朋友珍妮,花了整整5年时间才走出内心的阴霾。珍妮就坐在我面前,穿着职业装,带着一副小米防蓝光护目眼镜,举止言行优雅得体,怎么也无法将她与双向抑郁症联系在一起。
  5年前,她准备和男友结婚,意外发现男友和他的初恋女友始终保持暧昧关系。咽下失恋的痛苦,她拼命工作,不给自己一丝喘息时间,试图用极度的忙碌来填塞精神上的空虚。然而伴随一次工作失误,所有努力都化为泡影。情场、职场,她都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个人价值被彻底否定,她走入无边的情绪沙漠中。大多数时候,她不愿意说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而在某个时间点,她会变得极其狂躁,对着父母乱发脾气。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康复的过程非常缓慢,她的躁抑症状反复发作,就连医生也放弃了努力。她对父母提出要去西藏,想在这片最圣洁的地方结束生命。没想到,另一条生命的逝去救了她。那是一个和她岁数差不多的女性驴友。她们一路有说有笑,一起爬上山顶。就在她对着相邻的山峰尽情呐喊,这位同伴突然纵身一跃。搜救人员在一片碎石滩上找到血肉模糊的遗体,还在驴友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找到一份遗书。一天后,同伴的父母赶到现场,呼天抢地的场景令珍妮动容。如果自己像这位驴友一样,除了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悲伤以外,死还能带来什么意义?
  某种意外、伤害、打击,会在人们心中留下负面情绪。如果这种“情感垃圾”长期得不到清理,长期无法从这种极度低落的状态中走出来,就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到某个时刻或某个事件会突然爆发。
  复原力也被称作弹性适应力、韧商、逆商,它不一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取得的成就成正比。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失败,却能愈挫愈勇;而有些人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却因为一次很不起眼的失败,一蹶不振。这就是复原力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意料之外的事件和苦痛,缺少复原力的人,就像一根缺少弹性的橡皮筋,一拉即断,滑入无底的深渊。我们平时过多强调智商、情商,其实这两项指标更多表现给其他人看,体现出一种对外关系,而复原力是留给自己战胜各种困难的最后一道屏障。

--- 3 ---


  我们不是生来就拥有复原力的,复原力需要我们在后天培养和提升。意外、灾难、伤害会给人带来巨大悲痛,同样是构筑强大复原力的机遇。那么,如何建立强大复原力?
  第一,停止无谓的“自我攻击”,给自己更多宽容。遇到亲人离世这类事件,我们的理性思考会被暂时阻断,很容易将攻击矛头指向自己,产生内疚、過分自责的心理。
  即便这个过程中确实犯过一点小错误,也不能以偏概全,将全部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殊不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个人都有缺陷,都会犯点错误,不必让这些小错误成为自己一生背负的梦魇。给自己多一点宽容,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修复中。
  第二,要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小快乐。要做到这点,先要克服伤害的“普遍性”“持久性”的误区。某个伤害只是一个孤立事件,可能会在一定领域内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不会让生活一片漆黑。它没有这么大的能力,真的没有。
  还有要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伤痛总会过去”,不会有永远让你一蹶不振的伤害。有了这样的自信,再去寻找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天生活工作中的“小确幸”,有空就可以翻翻,有助于建立自信和获取快乐的能力。
  第三,采用某种特定方法填补创伤带来的“精神窟窿”。创伤会让一个人的精神陷入空虚,如果不及时补上这个窟窿,只会让伤害进一步发酵。因为人在无所事事时最容易胡思乱想,这些杂乱无章的想法中,负面想法往往会占大多数。
  可以找一样你以前没时间去做的事,最好是你的兴趣爱好,比如某项球类运动、比如某项技能,在从事这项爱好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可以让你没有过多时间去反刍伤害。如果靠个人力量无法战胜困难,不妨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比如家人、朋友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倾诉。还加入某个志同道合的群体,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交流,慢慢恢复人的社交能力。
  人生拼的不只是智商、情商,这些只能让你取得一些名利和荣誉。然而失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功课,特别是一些伤害让你失去亲人、心爱的人,复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一个不轻易被伤害击垮的人,你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人生的价值。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顾诵芬在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期间,有职工向他反映食堂饭菜做得不好。谁知他去食堂检查了几次后,却说:“我看伙食还不错嘛。”原来,顾诵芬平时对吃一点也不讲究。他很早就投身于祖国的航空事业,日夜钻研,工作室里常年备着罐头、面包等,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和冷食。看到食堂有热气腾腾的饭菜供应,他当然觉得很满意了。顾诵芬对于吃很“抠门”,甚至不建议技术人员买菜做饭,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实则是看到国家航空工业
2003年,由于改编《雍正王朝》而跻身中国一线编剧的刘和平,收到一位富商的邀请,希望他写一个剧本,酬劳1000万元,条件是以《貂蝉》为主题,为一位当红女星量身定制一部电视剧。“2003年的1000万元,足够在北京三环买10套房子。”但是,刘和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朋友很不解:“编剧写什么不是写,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刘和平的答复是:“与他合作,我就得听他的,那我就不能做到向观众负责了,如果这样,
2020年4月8日晚,陈亚亚像平常一样准时来到健身馆。今年34岁的她,是张家港市一家健身馆里的瑜伽教练。从小喜欢运动的陈亚亚乐观开朗。受疫情影响,学员们来得稀稀拉拉的,但是,尽责的陈亚亚还是打开音乐一招一式地带领学员做动作。很快陈亚亚就练出了一身汗水,她缓慢抬起手臂准备结束最后一个动作时,忽然一阵眩晕冲上脑部,眼前一黑,陈亚亚当场倒下。  等陈亚亚睁开眼睛,她发现自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看见她醒来
彭桓武是“两弹一星”元勋,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突出贡献。  1941年春天,25岁的彭桓武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执意回国效力。其导师、理论物理学家玻恩劝他:“你留在英国会更有发展前途,再说,通往亚洲的道路被德国封锁,你如何回得去?”彭桓武说,乘船渡过大西洋转道美国,而后再横穿太平洋。“你想过没有,等待你的将是凶险未知的漫漫旅途?”老师又说。“想到战乱中的祖国正需要人去建设,
“前寄白银四千两,乃攻克田境,帅银所犒资。侄思此银,都从头颅血肉丛中取来,于心不安,想家乡多苦百姓,苦亲戚,正好将此银子,行些方便,亦一乐也。”是湘军大帅彭玉麟写给他叔叔的一封家书。君道是家书抵万金,彭谓是家书分万金。这一小段,有三层深意存焉:一者,钱来自民之血汗,这里的钱更来自战士之血肉。二者,我们的日子过得去了,老乡的日子过不下去啊。三者,我们有个传统,叫做乐善好施。  彭玉麟汇给叔叔的是巨款
我從来不知道我和父亲为什么总是吵架。5年前,当我想要离开家乡去城里经商的时候,他提出强烈抗议,这引发了我们一次最长时间和最大怒火的争吵。争吵过后,我离开家乡。但我对他的想念超过了我对他的抗拒,我决定回家看看他。事实上,因为对父亲的拒绝,也使我无法见到母亲。这并不是我所愿意的事情。  下午,我摁响了5年没有摁过的门铃。门开了,是父亲开的门。“你来这里干什么?”父亲以暴躁的声音问我,他似乎根本不记得我
铁凝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是被《十月》杂志创始人之一张守仁当时供职的北京出版社收入了儿童文学集。1983年,张守仁在《十月》编发了铁凝的中篇小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此后改编电影并获奖无数。为此,铁凝十分感谢张守仁,并由衷地说:“是吉祥的《十月》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好运,为此我内心充满感激。”  2001年12月,作协第六次全代会召开,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的铁凝在人群中看见张守仁,微笑着走过去:“张老师
艾希琳恩是一个“幸福”的女孩,除了有疼爱她的父母、优渥的生活,还表现在她有一个从不感到疼痛的神经系统,开水烫不疼,刀刺不疼,火烧不疼。总之,肉体的疼痛与她彻底绝缘了。得知艾希琳恩能够享受这一罕见幸福时,小伙伴们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艾希琳恩自己也异常兴奋。但父母却愁眉苦脸,因为女儿得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基因缺陷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病人不懂得回避危险,残疾和早死的机会很高。正如医生所预测的那样,24岁
日野原重明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在行医之余,他还出版了200余部著作,活了105岁。在80岁那年,他写过这样一段日记:“一天当中,午后比上午的时间还要长。那么,人生的午后该怎么度过?我觉得应该选择衡量自己的标尺,以价值观作为首要考量,必须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带着它走下去。”  日野原重明过百岁之后,有一天心血来潮,突然想翻看过去的日记。当他看到自己80岁所写的文字时,忍不住调侃道:“80岁的我
习惯了苟且,终究会“狗血”。有人说,“今宵有酒今朝醉”的颓废是苟且,“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哀怨是苟且,“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安逸是苟且。只有每天不苟且,我们才能走在超越的路上。  学习、研究都不能苟且。在朱自清看来,即便只是两三行的诗句,一样不能“毫不经意,顺笔写出”。胡适的宽厚能容是出了名的,但在学术研究上他不苟且,他在给王重民的信中说:“一点一笔不放过,一丝一毫不潦草。举一例,立一证,下一结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