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跨过三个心理坎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不过夕阳红”,但当真的开始变老,不少老年人却不知所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勇说,退休、疾病和丧偶是老年人不得不跨过的三个心理坎,必须理性面对。

退休:没有价值感


  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老年人失去了原有施展能力的平台,离开了多年的工作伙伴,社會交流减少,价值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等逐渐淡化,易使老年人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导致情绪抑郁,从而陷入苦闷中。
  郭勇表示,老年人从职场回归家庭,一时难以适应是正常的,不必过于心急。大多数老年人需要一点儿时间,来正视那些涌现出的负面情绪,比如无力感、失落感和空虚感等。当老年人发现退休并不意味着社会、家庭和子女不需要自己,只是需要的方式变了,老年人就能坦然面对退休,慢慢接受和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摸索新的生活习惯,给自己的新生活设定新的目标,精力转向新的领域。

疾病:自动找上门


  老年人身心功能不断降低,特别是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减弱,一些疾病也会自动找上门,而且多病共患是老年人疾病的一大特征。老年人多数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难以完全治愈,老年人常陷入无助感,从而产生烦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郭勇表示,疾病并不代表生活能力丧失,健康也不是没有疾病。而良好的情绪可以使身心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身心功能,引起或加重疾病。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趋势,接纳而非抗拒,能让老年人情绪更加平和。比如,当老年人出现老花眼时,不能与年轻时比较,而是需要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积极地解决问题。

丧偶:打击很沉重


  丧偶对老年人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研究显示,丧偶是老年人抑郁症的一条“导火索”:不在婚姻关系中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婚姻关系中的老年人,其中,丧偶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最高。
  “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配偶是最亲密的人生伴侣,老年人一旦遭遇丧偶这样强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加重原有的身心疾病,甚至导致老年人死亡。如果丧偶,老年人应尽量少独自待在家里,减少对往事的回忆,节哀顺变,逐渐将感情转移到子孙辈或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找到情感抒发口。

理性跨过三个心理坎


  郭勇表示,遭遇坎坷是人生常态,老年人要让自己的身心充实起来,理性跨过三个心理坎。
  终身学习。老年人应尽可能保持学习,把自己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比如学习手机等新技术、微信等新沟通手段,让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发挥余热。通过新的社会参与或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可以改善老年人因社会角色变化而引发的情绪低落,实现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充分发挥余热,保持生命的活力。比如,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加一些志愿活动。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义工或家务,重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或家庭的价值。
  自娱自乐。老年人当不知道该做什么时,就做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喜欢与他人交流,就多和小区内的其他老年人交朋友,多跟老朋友交流;喜欢安静地做事,就培养兴趣和爱好,比如书法、摄影、烹饪、花艺和手工等。老年人只要让自己动起来,既有益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又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地应对压力事件。
其他文献
一个女孩患有尿毒症,先是做了1年腹膜透析,也就是在腹部开个洞,让尿液流到专门的袋子里。如此治疗了2年,慢慢失效,只能进行血液透析,即将血液在机器里清洗排毒再输回去。到第3年,血液透析也不行了。医生明确地告诉家属,如果不及时换肾,女子的生命不出3个月就会终结。换肾,除了巨额医药费,最难解决的就是肾源,等上1年、2年是幸运的,等上3年、5年是常事。母亲急了,坚持要做配对,割下自己的肾给女儿。看着为儿女
为提高学生劳动和实践能力,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在远离农村的条件下,于1994年创造性地构建了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20余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四五”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即“一个中心--劳动教育基地”,“四维贯通--基地、学校、家庭和社区”,“‘五育’融合--‘劳动+’实践活动”。
前几天,父亲又病了,我把父亲送进了县城的人民医院。医生确诊是“轻度脑血栓”,需要住院一段时间。我刚调到一个新单位,不便请假长时间看护父亲,就打电话叫来乡下的妹妹。   这天晚上,我来到医院,看到父亲的病情大有好转,就在一边跟妹妹闲聊。妹妹便跟我讲了白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她说,上午有一拨人来病房里探望另一位病人,谈起了父母生病的事情。其中一人说:“一位老人生一次大病,这个家庭的日子就会有三年翻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