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行为伦理新论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xhyu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分析人的伦理行为及其类型入手,重点研究了伦理行为、伦理行为类型与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笔者特别强调了伦理行为及其类型与人性之间并非因果或源流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以及相互说明和印证的关系。此外,在指出伦理行为论某些不足的同时,本文还就“人性”的本质规定性及神性-人性-魔性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 人性 伦理行为 行为伦理 利害己他 神性和魔性
  中图分类号:D630
  
  一、伦理行为与行为伦理
  
  从人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性(humanism)已经越来越被视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和生动的概念,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和一成不变的理解方式日益被摒弃。故应当承认,完全利己和完全害他的行为类型对整个社会社会而言,都是少数,甚至完全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人(性)是否存在,其本身都是不可证实的。因之我们所见所闻,不过是伦理行为的“手段”,而“手段”背后的“目的”,通常是我们所不能看见的。也就是说,任何人性、任何伦理行为类型,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性不仅是人的思维特征,也是人的实践特征。
  不难看出,虽然伦理行为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所思的目的和作为所为的手段,其组合都有一定规律可循,这是相对确定的。但目的和手段并非直接同一,其实就通常而言,我们更多的并不总是能够对所谓目的、动机之类主观范畴的东西加以准确判断,误解、误读、误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例如,四川地区遭受大震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通过“捐款捐物”之“手段”完成该伦理行为者之中,并不尽然都是怀着利他目的的人,如某些外国势力捐款捐物,附加了某些对我国不利的政治条件,甚至从长远来看,这些条件恐有“害他”之虞。
  此外,伦理行为本身的流变性意味,较之人性要强烈许多。仍以四川赈灾为例,即使在那些怀着“为他”目的采取“捐款捐物”这一“利他”手段的人当中,不乏有人平时常常实施过“害他”行为,而仅在赈灾这件事情上,真心实意地“为他”。当然不能否认,人性本身也有一定的流变性,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指的就是罪恶人性中闪过的善良人性光辉。
  伦理行为类型较之伦理行为,指的是从后者之中抽出的、更加稳定和理想型之物,以伦理行为类型来阐释人性,较之单纯以个性色彩颇强的伦理行为更加深入贴切。不过,类型本身更多是一种理论的推演和考量,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伦理行为类型与人性之间并非处于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某贪污犯因为从小受灾得到过捐助,而对受灾人民特别感同身受、真心捐款捐物,且一贯如此,那么,其中贪污习惯属于“为己(目的)害人(手段)”的伦理行为类型,而真心赈灾则属于“为人或为己(目的)利人(手段)”的伦理行为类型,而根据人性的总评性,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是“七分坏人三分好人”或者“八分坏人两分好人”,却一般不说这人“既是坏人又是好人”。可见人性的整体性要比伦理行为类型的整体性强得多。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与行为伦理
  
  事实上,伦理行为及其类型的发生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伦理行为的实施,在于人性之驱动,而人性的构建又来自于伦理行为本身所归属的类型。因此,不宜将伦理行为和人性视为因果或源流的关系,两者更多是一种体现与被体现、相互说明和解释的关系。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人性主要地是指人的独特本质,亦即与自然属性相对的社会属性。从但凡人类均具备社会属性的意义上来说,人性具有普遍性,又可被称为“普遍人性”,但是,这种“普遍人性”仅仅是说,人性结构中的大多数因素,对人的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都在不同的方面,为丰富人们生活的内涵、为实现人们的生活目的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该普遍人性不是静止、永恒在场和抽象的,故伦理行为论者所谓无论多么美好或者败坏的社会,永恒在场的主角伦理类型抑或人性都是“为己利他”,显然带有一种抽象人性论色彩。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人性体现的是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利益关系,还存在着多种社会关系,例如情感关系、信仰关系等等,像这些层面上的关系种类,并非都可以一体还原成利害关系。利益不必然是具体实惠的,它还可以是抽象深远的;利益不必然是我们所认识体会到的,它还可以是深奥玄妙的。你可以说为民族大义舍身成仁是因为为民族也是为自己,为大家也是为小家,但这种舍身成仁所体现的人性光辉更多的不是“利益”二字能够囊括的,它更多体现的是人对人自身的一种超越。
  最后,人性和伦理行为,除发生在人与己、人与他之间以外,还发生在人与世间万物之间。因此,以伦理行为及其类型来概括人性,似有无以完全包容之处。例如,近年网上饱受批判的高跟鞋故意踩死小猫仔、微波炉生烤活狗等令人发指的行为,我们在说案中当事人是不道德、甚至是无人性之时,其中反映的,恐怕主要并非在说这些恶德事件给世人树立了坏榜样,而是更多地反应出人性对世间万物的尊重和爱,同时恐怕也是我们人类自身(人之为人)为避免“人性”沦落为“兽性”所作出的“人性”努力。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行为人非法获取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案件时有发生,对此应能否认定为相应的财产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困惑。其反映在刑法理论上,则表现为财产罪法益上“本权说”与“占有说”两种不同立场。笔者认为,坚持“占有说”立场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相协调,而且,更能体现刑法对财产所有权及其它本权的保护。  关键词: 法益本权说 占有说 赃物   中图分类号:D979    一、问题的提出。    司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5.14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对于刑事和解的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形成通说,笔者认为,首先要厘清三个问题。  首先,有没有必要区分刑事和解和刑事调解?在诉讼法学范畴内,调解和和解是有严格区分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第三方居中调停。如果有,则属于调解,如果没有,则属于和解。和解应该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制,而调解虽然也始终强调自愿和合法两个原则,
期刊
摘要:临时起意图财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但是对此应如何定性却存在较大分歧。对此,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先行行为所产生的被害人意志被压制的状态与后续的图财行为之间存在因果牵连关系,宜认定为抢劫罪,反之,则宜认定为盗窃罪。  关键词:临时起意抢劫罪 盗窃罪  中图分类号:DF613    一、刑法理论上对临时起意图财行为定性上的争议    所谓临时起意图财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其它犯罪目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F820.4    现在重新对许霆案进行评析,无疑有炒冷饭之嫌。虽然在司法上许霆案早已有了定论,但它激起的波浪仍未消退,对我们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围绕着许霆案的定罪和量刑,学界、媒体、民众都曾经开展了激烈的争论。争论过后,留给了我们更好的思索素材。对机械的形式主义的罪刑法定进行修正,对于法治的构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构成盗窃罪    1
期刊
摘要 许霆案的热烈讨论引发对罪刑法定原则的重新思考。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碰到的现实障碍,势必对司法人员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进程中如何克服现实障碍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实践。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原则司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F61    许霆案案发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以往的实践中,很少有类似的案件能够引起全民参与和热烈的讨论。许霆案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势必对罪
期刊
摘要: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第三类自诉案件,被理论界普遍称为“公诉转自诉”案件,增设此类案件不仅违背了刑事追诉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相悖,而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应当予以废除,代之以检察机关干预自诉、强制起诉等其他制度,以完善我国的自诉制度。  关键词:刑事追诉自诉干预自诉  中图分类号: D F73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国家追诉原则 ,但是也规定了自诉制度,刑事诉讼法第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    笔者多年在监管场所一线工作,时常发现在押人员有转让检举揭发线索的情形。即在押人员甲知道某人有犯罪行为或系网上在逃犯藏匿于某地等立功机会,自己不检举,而将该线索转让给同监室在押人员某乙。某乙因检举该线索被查证属实,法院认定其有立功情形,而在判决中予以政策上的体现。面对这种现象,管还是不管,遏制还是放任,“似乎”均有道理,面对这种新事物新现象,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进行探讨,谈谈
期刊
摘要:我国《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从该刑法条文可以看出我国把伪证罪主体限定为特殊主体,即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被害人作伪证不宜以伪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被害人证人当事人伪证罪 诬告
期刊
摘要:期待可能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刑法学界的关注,但关于该理论的本质却少有论述,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其本质是一种可谅解的动机,“可谅解”是从非刑法规范意义上评价的,这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非规范性体现。同时本文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从出罪和入罪两方面来发挥其功能的。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本质 功能  中图分类号:D914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依据规范责任论的观点:行为人在随附情
期刊
摘要:毒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毒品犯罪以及由毒品诱发的犯罪更是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吸毒人群又大范围的向未成年人扩展,严重危及到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毒品犯罪不容忽视,本文就旨在探讨毒品犯罪引发的原因以及防治对策,希望对此领域能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毒品犯罪犯罪预防禁毒  中图分类号:DF626    一、毒品犯罪含义及现状    毒品犯罪是与非法种植、生产、贩卖、运输、提供、持有麻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