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寒冷地区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基层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cj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在干旱寒冷地区的适用性,采用体积设计方法将不同水泥剂量和不同比例的钢渣与碎石掺配,基于内蒙古地区全年气候条件,采用温湿度环境箱研究常温、低温及变温养护条件对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基层强度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泥剂量为5%且养护温度为-5℃时,65%钢渣掺量基层试件在1,3,7和28 d的抗压强度较普通碎石基层分别提高75.66%,66.7%,62.5%和35.7%,在15~-5℃变温养护下抗压强度分别提高87.5%,57.9%,25%和24.4%.65%钢渣掺量基层试件在-5℃和15~-5℃养护28 d时的间接抗拉强度较普通碎石基层分别提高30.7%和25.7%,而同钢渣掺量的6%水泥剂量试件分别提高18.7%,29.9%和25.9%.收缩方面,5%水泥剂量的65%钢渣掺量基层在5和0℃养护温度下的收缩应变较普通水稳碎石基层减小46.8%和29.9%,较45%钢渣掺量基层减小27.7%和14.3%.在合理选用配比的情况下,低温及变温环境中钢渣基层在力学和收缩性能方面较水稳碎石基层优异,以期对类似地区钢渣基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其他文献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
中国计划于2025年左右建立月球轨道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er)测站,将会搭载被动型星载氢钟作为时间频率标准.由于是首次在VLBI观测中使用星载氢钟,需要研究和验证其可行性.因此,利用星载氢钟作为频率基准开展了VLBI观测.实验时,分别使用主动型地面氢钟和被动型星载氢钟作为频率基准,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25 m射电望远镜和其他测站对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进行了交替VLBI观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地面氢钟与星载氢钟的VLBI残余群时延标准差均在0.5
F10.7太阳辐射通量作为输入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大气经验模型、电离层模型等空间环境模型,其预报精度直接影响航天器轨道预报精度.采用时间序列法统计了太阳辐射通量F10.7指数和太阳黑子数(SSN)的关系,给出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and Short Term Memory,LSTM)的预报方法,方法结合了54 d太阳辐射通量指数和SSN历史数据来对F10.7进行未来7 d短期预报,并与其他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所建短期预报7 d方法
为提升高大厂房空间内生产、作业等活动的安全性和其区域容器基础性本质安全建设,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其安全性进行顶层设计.基于建筑学、安全学和设计学等原理,从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角度切入高大厂房的安全设计基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等,对高大厂房内的安全设计的基础问题和过程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人的感知特性进行高大空间的基础性问题和安全隐患分析,阐述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等3类空间的安全设计,并构建语言-能量-时间-事件支撑的“四面体”空间安全设计视角模型,确定空间安全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其次,针对
为研究浅埋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规律,准确判定采空区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哈拉沟煤矿22208工作面浅埋煤层开采为背景,利用钻孔探测技术对其进行了探测分析.在哈拉沟煤矿22208工作面布置采前、采后钻孔共计8个,利用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和彩色钻孔电视观测法对钻孔进行实测研究,得出切眼中部冒落带发育高度为7.22 m,切眼两端区域冒落带发育高度为13.42 m,切眼中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至少为49.32 m,切眼两端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至少为50.82 m.“三元沟”沟底冒落带发育高度为10.
为探索矿工风险决策冒险倾向,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提高煤矿作业安全.采用调查问卷和延迟扣风险决策模拟任务的风险决策模拟任务相结合的方法,邀请高平某煤矿部分一线矿工作为被试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所得数据通过SPSS 25.0、GraphPad Prism 5.0和EXCEL 19.0等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金额200元的AUC值小于金额5000元的AUC值.被试的AUC200与特质自我控制和风险偏好显著正相关,而AUC5000与负向情绪显著负相关.金额200元时,被试风险决策的冒险倾向更高,而金额50
为快速准确的预测煤质发热量,基于煤质工业分析数据,以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支持向量机(SVM)理论为基础,采用PSO算法优化SVM超参数,建立了参数优化的PSO-SVM预测模型.在同等条件下,构建了标准SVM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并与PSO-SVM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SVM模型、SVM模型和MLR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测试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2.433%,2.956%和3.135%;MLR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模效果,但泛化性差,测试阶段出现了较大误差;参数寻优显
为预防唐家会煤矿61102特厚孤岛工作面煤自燃隐患发生,保障工作面的安全收作,通过监测61102工作面进回风顺槽与相邻采空区间的气压变化,分析进回风顺槽与相邻采空区存在“呼吸”现象及规律,结合煤自燃理论基础,从遗煤堆积、漏风供氧及氧化蓄热等方面,研究在“呼吸效应”影响下工作面收作期间煤自然发火原因及特点,提出以“控氧控温、减氧降温”为主的防火思路,制定了“三位一体”的煤自燃预测预报体系,构建了以“煤柱加固、建隔离带堵漏控氧、注氮惰化降氧及注胶降温”为主的综合防火方案.现场实践表明:在工作面收作期间,通过采
为了研究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对采煤沉陷的影响,以安山煤矿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在3-1号煤中布置面间煤柱宽度分别为20 m和40 m的2个工作面,在3-1号煤的下方3号煤中布置一个工作面,且使该工作面中心与上层煤留设的煤柱中心重合,构建了双煤层工作面的2种布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留设不同宽度的煤柱,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得到的覆岩破坏变形特征基本一致.煤层重复采动工作面布置方式使工作面上覆岩层下沉形态呈现“W”型.工作面留设的煤柱越宽,煤柱上方覆岩下沉范围显著减小,对于覆岩的支撑
为厘清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中冷巷空间应对湿热气候蕴含的微气候调节作用,采用流体力学(CFD)模拟的方法,选择Autodesk CFD作为主要模拟实验分析工具,以热湿环境评价等级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将4类建筑空间,在冷巷不同空间形态尺度下形成的4种不同实验模型,分析工作面上的风速、空气温度、热舒适度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室外冷巷空间与室内空间相比,具有更高的热舒适度;湿热地区中重要的经常性使用的建筑空间,应布置在南侧,夏季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次要的辅助性建筑空间宜布置在北侧,夏季最大风频的下风向;进行建筑设计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