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un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别是强烈有感地震)或出现地震谣言时,往往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出现不同程度的恐震事件。迄今为止,对这些恐震事件还只有定性的描述,缺乏量化的指标。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恐震事件又很难精确定量。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是建立一种半定量的...
第29届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召开,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大会。该文根据提交给大会的有关地震危险性评估的论文,结合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工作,介绍了世界地震危险性评估研究的进展情况。
该文从地震前兆现象的大量调查、前兆现象产生机制的研究、物理预报方法的采用,以及进一步推进有关前兆现象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现状。
1997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高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但两次7级以上地震面波震级偏高。中国西藏地区发生玛尼7.4级地震。地中海地区中强地震活跃。全球发生较大的深源及中深源地震7次。
文章以1976年松潘地震为例,讨论了临震预报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内容包括:1.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预报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回顾;2.现今发布临震预报和公共管理有关因素分析;3.临震应急损益和临震预报决策
前 言自从日本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1975年提出“部分修改第3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建议以来,地下水、地球化学方法正式纳入地震预报计划已历时20多年。这也是对地震的认识一成不变地开展
文章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内涵,外延,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因地震预报而带来社会经济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公共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