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脊柱爆裂型骨折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脊柱爆裂型骨折的特性、诊断与治疗、并比较与成人同类骨折的不同特点。

资料与方法:

1974~1994年间收治的小儿创伤性、闭合性脊柱损伤中,有11例诊为爆裂型骨折。平均年龄为14.4岁,男5例,女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9年(2~16年)。按照Denis爆裂型骨折分类法,4例为A型;6例为B型;1例为C型。根据伤后的严重程度,6例行后路融合和器械固定,5例卧位,石膏和支具治疗。

结果:

随访发现90%患儿有满意的功能结果。伤后及随访时的X线摄片评价表明手术治疗能够改进和维持骨折部位的后凸畸形(伤后平均19°,随访时12°),椎体前侧压缩改进15%(伤后平均39%,随访时24%)。而非手术治疗的后凸畸形平均进展9°(伤后平均15°,随访时为24°),椎体前侧压缩进展8%(伤后平均36%,随访44%),3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儿,2例有明显改进。

结论:

1.由于小儿脊柱的解剖特点,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性。2.与成人同类骨折相比,骨折的稳定性较好,神经系统症状轻。3.手术治疗可稳定骨折,并防止后凸畸形和椎体前侧压缩的进一步发展,减少住院或卧床时间。4.非手术治疗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稳定骨折是有效治疗手段,但在伤后1年中,后凸畸形和椎体前侧压缩有轻度、渐进性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时肾损伤的发病机理。方法将50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将实验组制成常压缺氧模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测定肾组织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计算腺嘌呤核苷酸(AXP)总量及能荷(EC),同时观察肾近曲小管线粒体的形态变化。结果缺氧2小时,ATP、ADP、AXP、EC含量分别降至正常对照组的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