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模式及参数对吸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来源 :机械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气候变暖及能源短缺,新能源制冷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验证吸附制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及静电喷涂技术在吸附制冷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研发一台双箱吸附制冷系统.吸附剂由硅胶构成,涂敷式吸附床由静电喷涂技术喷涂而成.研发了一种新型回质回热运行模式,为了探讨该运行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设计、测试并对比了多种运行模式,发现添加了该新型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相对于基本运行循环性能提升了113.7%.试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多个运行参数进行了研究及优化,例如:吸附/脱附时间、回质时间、回热时间、冷却水进水温度、热水进水温度等.发现各个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5℃冷却水进水温度、90℃热水进水温度、16℃载冷水进水温度、660 s吸附/脱附时间、85 s回质时间、50s回热时间、2 kg/min载冷水流速、8 kg/min热水以及冷却水流速的工况下,系统能效比为0.25、单位制冷量为180.4 W/kg.由试验结果可见,吸附制冷系统以及由静电喷涂技术制作而成吸附床对节能减排有促进作用,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簧下质量大导致轮胎动载荷增加,电机电磁力也会加剧车辆振动,同时车辆和道路通过动态轮胎力相互耦合.为了探究电动汽车的振动机理,建立电动汽车机-电-路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刚度、阻尼和轮胎刚度的非线性,并在传统路面不平顺激励的基础上叠加了轮毂电机的电磁激励和车路耦合引起的路面二次激励.解析推导电机电磁激励的表达式,建立轮毂电机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磁通分布及电磁转矩,验证理论结果的有效性.利用模态叠加法推导了两端简支黏弹性地基梁的垂向位移响应,将其作为路面二次激励引入耦合系
高效准确地获取随机不平度激励下车辆-沥青路面交互作用特性,对路面友好型车辆设计、路面服役性能评估极为必要.采取解析法和顺序解耦的求解思路,首先推导随机不平度激励下1/4车辆模型的随机动荷载;而后借助相对坐标变换和Fourier积分变换,基于波传递方法,推导移动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黏弹性多层体系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解,并编制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通过车辆-路面动力学响应算例分析,得出沿车辆移动方向各纵向位置处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幅值与随机动荷载相关.通过车辆-路面系统参数影响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悬架和轮胎刚度系
合理的测试场景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能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无人驾驶车辆定量评价方法中仍需要一定人为参与,导致评价结果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基于层间相关性的客观赋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评价方法对车辆进行定量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灰色关联理论评价方法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
以滑动轴承为研究对象,考虑轴颈倾斜及润滑油黏压效应影响,建立轴承应力偶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引入临界油膜厚度系数,探究应力偶流体对油膜厚度的敏感度,分析应力偶流体计入区域、应力偶系数、倾斜角及黏压效应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应力偶系数的增加,润滑特性参数随油膜厚度的敏感度逐渐增加.较牛顿流体,考虑滑油应力偶效应时,轴承油膜压力显著增加,且随着应力偶计入区域的增加,轴承最大油膜压力逐渐增加,摩擦因数逐渐减小.在最小油膜厚度区域附近计入应力偶效应时,影响最为显著.轴颈发生倾斜时,倾斜作用将加剧应力偶
机械搅拌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冶金、环保等过程工业领域.层流搅拌工况下,搅拌槽内由于搅拌桨叶的规律性扰动使桨叶的上下方产生环状隔离流场.隔离流场的封闭性使流场内外工质无法交换,成为实现高效层流混合的主要障碍.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ne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显示瞬态流场结构.通过编写图像处理程序,识别非混合区域并定量计算出混合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传统中心搅拌的混合效率停留在63%左右,经过多个周期的变转速搅拌后混合效率可提升至约78%.搅拌轴的偏心布
简要介绍等离子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根据等离子体电极结构、放电特性不同将等离子体分为热等离子体和温和等离子体,并对比两种等离子体表面强化技术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从当前研究进展和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两个角度,梳理热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在制备热障涂层、耐磨涂层、梯度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对温和等离子体表面强化技术(等离子体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以及冷等离子体)在纳米纤维改性、高压绝缘、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从等离子体产生技术、表面强化技术应用以及微观-宏观过程控制三个角度分析了等
针对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SiCf/SiC)的加工性差的问题,采用AuCuTi/Mo/AuCuTi复合钎料对其与镍基高温合金进行钎焊研究.通过探究不同温度下的接头力学性能及组织演变规律,对界面反应和应力缓释机理进行分析.在1 050℃C/10 min的工艺参数下,接头室温剪切强度最高达到79 MPa.接头典型的界面结构为GH536/(Ni,Cr,Mo,Fe)+TiNi3+Ti2Ni+AuCuI/TiNi3+Ti2Ni+TiNi+AuCuI/σ/Mo/Mo4.8Si3C0.6/Ti5Si3Cx/Ti5Si3C
针对金属材料零件制造中的表面残余应力无损检测难题,提出一种平面应力状态超声测量方法.基于线弹性理论,引入晶粒取向表征因子,揭示晶粒取向对超声传播的影响机制.虑及材料力学性质(弹性常数、晶粒取向等)和应力状态对声速的共同影响,建立平面应力分量-声速解耦模型.基于临界折射纵波(LCR波)表面应力测量原理,分析温度与耦合状态对超声信号衰减、畸变以及声时的影响规律,并设计出一种一发双收直接耦合造波探头.以单向拉伸的变截面铝合金板和搅拌摩擦焊后的轧制铝合金板为典型对象,利用自主开发的超声应力测量系统进行表面应力测量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使用非线性迭代法拟合工业纯钛CT试样表面位移场,获得了过载前、过载时、过载后循环的裂纹尖端位置随载荷的变化规律.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获取裂纹张开位移,通过间接法测量裂纹张开力,进而研究过载对裂纹闭合效应的影响.对比过载前一循环与过载循环在卸载状态下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应变场,结合裂纹尖端位置随载荷的变化规律及相对应循环的裂纹张开力,分析可知:过载在裂纹尖端附近区域产生较大塑性变形,即使卸载后仍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保留,从而使裂纹闭合效应减弱,导致过载后裂纹尖端位置随载荷的变化规律与过载前明
油液中的磨粒可反映发动机等设备的磨损状况,为实现油液金属磨粒的在线监测,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建立了三线圈传感器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传感器最佳结构参数(内径、间隙、宽度等),利用相干解调模型提取磨粒信号,并分析磨粒信号产生原理.系统采用多层屏蔽结构,可有效减少外部的磁场干扰,设计的传感器检测系统接入风机齿轮箱油路进行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对磨粒信号进行有效提取,且磨粒信号同时受磨粒速度及磨粒尺寸的影响,可在流量为1~18 L/min的工况下实现187 μm铁磁性金属磨粒和578 μm非铁磁性金属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