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

来源 :职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课程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文章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课程设置的依据,提出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改革德育内容,强化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专业和学科的新框架,加强通识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方法、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深化创新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6-0034-02
  
  一、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泛政治化,缺少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是培养国民道德、精神、风貌、品行、意志、气节、胆识、诚信、同情心和责任心等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德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铸造灵魂、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从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状况来看,存在德育泛政治化的趋向,把德育课程当作政治课程来教授和学习,或者用政治课程代替德育课程,学生学习政治课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价值。不管是课堂中的德育还是课外德育活动,均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单一,缺少吸引力,并存在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一些知识类教学政治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规律,不能以理服人,却给人以泛化的感觉。与此同时,德育与政治课还存在教条化的问题,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内容也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成为呆板的说教,缺少学生个体的体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抵触情绪,更谈不上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1]。
  
  (二)课程学科化,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课程门类上,每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后盾的,先有学科后有课程,即所谓“学科课程”。学校课程借用学科概念,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能够迅速准确地吸纳科学研究成果。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学科分化是无限的,学校课程如果一味追逐学科的发展,只会导致学校课程门类越设越多,课程内容越来越多。高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存在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课程现象。近30年来,学校课程急剧膨胀,大学本科四年时间(实际只有三年,实习、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一般要占用近一年时间) 要学习40~50 门科目,参加考试60~70 次,怎么能让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 每一门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都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各科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也很突出。这样的学科课程组织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无暇顾及开展研究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就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了。因而如何协调学科分化无限和学校课程设置有限的矛盾,是高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三)课程设置专门化,知识分割过细,忽视通识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原则上,学习苏联培养“专才”的教学模式,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即开设的课程都与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有所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理工科院校加强了公共课和选修课中的人文社会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从根本上仍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越来越多,课程的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各专业之间即使是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也较大,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其余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在课程结构上,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这种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专业面过窄,要实现专业间的流动难度也极大。这样的课程模式,把高等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同起来,这与国外发达国家重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举也是有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四)重知识积累,轻能力、方法、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育观认为知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作用则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的课程目标设计,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导致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知识,不愿探究知识,不会用知识生成知识,不会开展创新活动。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和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课程学习上,大多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理论的学习也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有满腹经纶,却只会纸上谈兵,应用能力较差。
  
  二、 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改革德育内容,强化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
  成功的创新者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因素外,还离不开道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人格的伟大,对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素质对智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非智力素质是强化智力活动和触发创造型思维的心理动力。人格的缺陷有可能使创造力遭受自抑或摧残。而理想的人格因素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释放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是最好的德育资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因此,改革德育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使学生具有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大无畏之斧”、“金刚之信念”、“金刚之意志”、“求知欲望”与“创造热情”等品质。
  
   (二)构建专业和学科的新框架,加强通识教育
  当前,我们正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趨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正在向更高层次上走向综合化和整体化。为了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创新性,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求形式上的专业对口的传统教育观念,而要强调现代科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根据整体化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学科间的界限,设置有相当的兼容性“大学科”和“大专业”,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精简课程门类、整合、重组课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要给学生多留一些自由时间,要加大选修课的力度,正确把握课程体系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3]。
  
  (三)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方法、能力、素质的培养
  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为社会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并为人获取知识提供了便捷。知识的积累是社会的目的,非个人的目的。人所需要的不再只是积累知识,而更多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生成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这样的知识观指导下的教育目标观,指向学习者的能力与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提高,希望教育能够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地学习和发展。那么,知识积累不是课程目标的全部,课程的目标应由知识的积累转向获取知识和生成知识的能力,即知识的思维与方法。以培养知识的思维和方法为目标的课程,不会把学习者看作“容器”,而是看作为知识创造体,学习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能够在主体性活动中主动地塑造和建构知识。为了达到知识建构的课程实施目的,课程实施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对话教学、行动教学、实践教学,通过对话、观察、实验、操作、参观、演练、探究等方式自主地或合作地建构知识,使得人类的知识与个体的知识相互交融、作用而进入主体,生成新的蕴涵与新的价值。这也正如杜威认为的那样,知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递固定不变的知识,而在于知识的创造。
  
   (四)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深化创新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活动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牢固树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动脑与动手相結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在不断地研究与不懈地实践中提升自己。把“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地根本,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白宗新.我国近现代大学课程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6,(10).
   [2]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姚凤云,等.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科研项目(YJG0617)。
  
   作者简介:张震(1970-),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前,受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汽车行业之间竞争的激化,再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汽车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正>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占儿童肘关节骨折的12%~20%[1],是儿童肘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在全部儿童肘关节损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其好发年龄为5~10岁[2]。肥
南海东北部是内波多发区,内波引起的次表层流调制海表波高谱,在海面呈现长的准线形条带,能被遥感卫星观测到。但是,卫星受到自身运行周期的限制,还受恶劣海况影响,其获取内波
海洋结构物的二阶波浪力计算一直是在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基于B样条高阶面元法,对浮体的一阶、二阶水动力计算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有限水深格林函数
数控加工技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现阶段,数控加工技术已经与网络相连接,利用计算机可以运行其特定的程序与语言,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数控技术具
【摘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普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率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着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所有从事该领域教育的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阐述,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课前学习准备,教学课程
东汉时期,史书对会稽郡的剡县和鄮县境内反抗王朝权威的人群分别以“山越”和“海贼”加以描述。在人群编户、定居与进入官僚体制的影响下,剡县的形象发生转变。至东晋南朝时
现阶段,想要推动工业稳定发展,焊接机器人技术是十分关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焊接机器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前我国焊接机器人领域仍旧有诸多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