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的经济形势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的金融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向信贷评级不高的中低收入阶层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机构通常将这种评级不高的抵押贷款资产进行打包处理,形成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即次级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美国的次贷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根据美联储2004年统计,1994—2003年,次贷增长了近十倍,年均增长25%,是抵押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业务。次贷迅速发展并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
1.低利率政策的影响,使房市火暴异常。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上涨,2005年更是达到17%的涨幅。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跌势最终引发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和债券信用危机。
2.出于盈利的考虑。银行和信贷公司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比例,低收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为满足客户高收益需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信用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利率走高、房地产市场趋冷等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投资者的次级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也过大,高估了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
3.房贷证券化使美国次贷业务快速发展,危机的波及范围也迅速扩大。1995—2003年,房贷证券化率从45.6%升至75.9%,次贷证券化率从28.4%升至58.7%。次贷证券化分散和降低了房贷机构的次贷风险,从而形成了次贷发展的强大动力。
4.美国的透支消费传统和长期的低储蓄率也是危机的诱因之一。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次级债券市场的交易额近两年也以近30%的速度递增。然而,许多借款人尤其是低收入借款人盲目借贷,风险意识淡漠。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借款人就会意识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房产价格。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幅下滑
次级债危机反映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美国房贷和金融市场累积的风险。次级债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大幅度下滑,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周期的拐点。2007年美国住宅存货继续大幅上升,价格回落。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仍处高峰,房贷市场风险仍未充分释放,次级房贷危机有引发全面次级信贷危机的可能。
次贷危机蔓延到美国消费信贷,信贷紧缩可能转变为消费紧缩。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72%,其中约50%是信用消费,20%是负债消费。美国银行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可能占其放贷总数的20%。私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月下降,住宅和汽车业的萎缩对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短期经济调整的幅度和范围,住宅投资和交通设施投资持续负增长。工业生产屡现负增长,企业利税波动较大。工业生产不足主要表现为最终消费品生产不足,制造业生产疲软。生产企业利润和公司收入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利润、企业流动资金、公司所得税和非金融类国内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就业增长继续减缓,生产和制造领域就业大幅减少。美国服务业出现近五年来首次收缩。服务业占美国经济活动比重超过80%,对经济和就业具有重要影响。服务业收缩是整体经济降温的迹象之一。
银行业发展面临较大调整。美国运通集团估计,全美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达20%。目前美国信用卡债务规模超过9 000亿美元,汽车及其他消费债务超过1.5万亿美元,还有超过10万亿美元的私人抵押债务。如果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信用消费体系出现问题,不仅整个行业将重新洗牌,而且也将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
2.次贷危机使欧盟经济受到全面冲击
次贷危机导致一些欧洲金融机构损失严重。次贷危机导致欧盟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严重缩水,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和美国一样的严重损失。目前金融机构已在陆续公布其次贷资产核销情况,核销额从几十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不等。据普遍估计,次贷最后损失可高达2 000亿到5 000亿美元,这仅是账面的数字。基于次级一系列抵押贷款导致损失是数倍的派生损失实际上可能更多。
次贷危机导致欧盟的信贷紧缩。在次贷危机后,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这对其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利影响,限制了其放贷的能力和意愿,从而引起信贷紧缩。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后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分散转移信贷风险的范围缩小,这将导致信贷利率上升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借贷条件,这同样会引起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并进而冲击家庭部门消费信心与住房投资增长。由于住房投资是不少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减速也将使经济增长放缓。信贷紧缩导致的利率上升,则会加重家庭的偿息负担,冲减其消费能力,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扰乱了欧盟货币市场的运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间市场上到期时间超过几天的借贷利率陡然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担心借贷方可能因涉次贷业务而使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自身未来对流动性的需求难以从市场上解决,而需要保持较多的流动世界经济性。结果是货币市场利率与政府短期债券间的利差急剧扩大,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缺乏问题。
次贷危机影响到欧洲货币政策走向。次贷危机打断了欧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进程。本来市场广泛预期是欧央行在2007年度内将继续提高利率以紧缩前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中长期通货膨胀。但次贷危机爆发后,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欧央行加息势必加剧这种短缺,且欧盟经济走势因次贷冲击而不确定性加大,为稳定经济形势,欧央行在此情况下只得选择保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但欧央行的这一决定显然对其遏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有一些负面作用。
3.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源产品市场的风险加大
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差异明显。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主要经济体通过降息刺激经济与加息反通胀之间权衡难度加大,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化倾向。美联储年内政策基调仍是降息,但随着1月将利率大幅降至3%后,继续下调空间缩小。欧盟货币政策重点仍是反通胀,追随美元降息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的通胀紧缩有所改善,增长放缓,利率仍将在低水平徘徊。
国际货币体系的无序状态仍将继续。长期对货币纪律的遵守,使得欧元价值尺度职能进一步完善,欧元的国际地位逐步增强。市场和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格局变动心照不宣,在是否持有美元问题上“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一旦石油出口国采取特殊举措(如原油欧元报价、贸易欧元结算),可能加速美元地位下降。当然,美元地位下降并不意味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不排除下半年美元对欧元反弹的可能。
美国经济减速、消费支出受到抑制、美元贬值、新兴市场出口放缓四大要素将使全球失衡格局有所缓解。虽然资本流动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流动方式、投资品种有所调整。二级市场对国际金融机构、著名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明显增多。有关国家可能采取非市场化手段干预市场,防范主权财富基金的所谓“跨国国有化”。
次贷危机将引发对资源产品总需求增幅下降。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不仅导致其自身需求增速萎缩,也导致其对进口产品需求增速下降。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过剩逆转,对部分资源价格炒作热度下降。资源价格与美元结算短期分离趋势开始显现。美元面临又一轮危机,其储备、结算和交易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影响。美元长期大幅贬值,各国抛出美元,甚至准备用其他货币替代美元作为国际市场的交易结算货币。近期,美元贬值幅度过高,短期内跌幅有限,难以支持资源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全球流动性收缩将使资源产品投机炒作降温。2008年以来,美联储大幅降息,国际资本炒作资源产品成本又有所降低。尽管投机资金在全球金融形势动荡和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幅度有限的预期下可能做空,但资源价格降低幅度有限。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项下并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因此“资本防火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次贷危机中负面影响较小。但是,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有报道指出,我国有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之后中国银行公开表示,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估计在100亿~250亿元之间,按照下跌15%计算,账面值的影响在15亿~37.5亿元之间。
另外,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心理影响和示范效应。内地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由于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与港股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同时,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我国商品期货各交易品种也延续了盘跌的趋势。
2.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并且两国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2。相关研究表明,在人民币升值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2008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量仅会增长13.1%,比2007年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美国经济放缓后,美国公司增加业务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国增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但也要看到,美国经济一旦下滑,中美贸易面临的非经济因素干扰会大大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贸易摩擦将会升温,贸易环境可能严重恶化。随着美元持续贬值,来自欧盟和其他地区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2008年的出口贸易不容乐观,但仍有发展的空间。
3.次贷危机将使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寻求更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资场所。从目前看,除商品市场外,中国很可能是这些短期资本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并且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而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关联度较大,一旦美国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资产市场很可能随之下跌。同时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因此,今年国际资本市场的调整有可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使中国面对更多的热钱冲击和资产泡沫化风险。
除了流动性过剩加剧因素之外,美元贬值继续推动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扬,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并最终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由此看来,中国已经存在的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
4.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经过连续加息之后,在面对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未来仍有继续加息的必要;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两国利差的缩小严重挤压了中国央行通过利率手段控制热钱流入的空间,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难度。此外,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循环,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国内结构调整的难度。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我国经济并未受到重创,但这次危机的爆发应让我们有所警惕。在今后的金融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审慎经营房贷业务,提高风险意识,同时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我国银行的实际,选择重点资产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执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避免类似的危机在我国发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向信贷评级不高的中低收入阶层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机构通常将这种评级不高的抵押贷款资产进行打包处理,形成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即次级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美国的次贷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根据美联储2004年统计,1994—2003年,次贷增长了近十倍,年均增长25%,是抵押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业务。次贷迅速发展并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
1.低利率政策的影响,使房市火暴异常。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上涨,2005年更是达到17%的涨幅。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跌势最终引发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和债券信用危机。
2.出于盈利的考虑。银行和信贷公司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比例,低收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为满足客户高收益需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信用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利率走高、房地产市场趋冷等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投资者的次级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也过大,高估了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
3.房贷证券化使美国次贷业务快速发展,危机的波及范围也迅速扩大。1995—2003年,房贷证券化率从45.6%升至75.9%,次贷证券化率从28.4%升至58.7%。次贷证券化分散和降低了房贷机构的次贷风险,从而形成了次贷发展的强大动力。
4.美国的透支消费传统和长期的低储蓄率也是危机的诱因之一。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次级债券市场的交易额近两年也以近30%的速度递增。然而,许多借款人尤其是低收入借款人盲目借贷,风险意识淡漠。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借款人就会意识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房产价格。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幅下滑
次级债危机反映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美国房贷和金融市场累积的风险。次级债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大幅度下滑,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周期的拐点。2007年美国住宅存货继续大幅上升,价格回落。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仍处高峰,房贷市场风险仍未充分释放,次级房贷危机有引发全面次级信贷危机的可能。
次贷危机蔓延到美国消费信贷,信贷紧缩可能转变为消费紧缩。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72%,其中约50%是信用消费,20%是负债消费。美国银行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可能占其放贷总数的20%。私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月下降,住宅和汽车业的萎缩对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短期经济调整的幅度和范围,住宅投资和交通设施投资持续负增长。工业生产屡现负增长,企业利税波动较大。工业生产不足主要表现为最终消费品生产不足,制造业生产疲软。生产企业利润和公司收入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利润、企业流动资金、公司所得税和非金融类国内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就业增长继续减缓,生产和制造领域就业大幅减少。美国服务业出现近五年来首次收缩。服务业占美国经济活动比重超过80%,对经济和就业具有重要影响。服务业收缩是整体经济降温的迹象之一。
银行业发展面临较大调整。美国运通集团估计,全美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达20%。目前美国信用卡债务规模超过9 000亿美元,汽车及其他消费债务超过1.5万亿美元,还有超过10万亿美元的私人抵押债务。如果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信用消费体系出现问题,不仅整个行业将重新洗牌,而且也将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
2.次贷危机使欧盟经济受到全面冲击
次贷危机导致一些欧洲金融机构损失严重。次贷危机导致欧盟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严重缩水,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和美国一样的严重损失。目前金融机构已在陆续公布其次贷资产核销情况,核销额从几十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不等。据普遍估计,次贷最后损失可高达2 000亿到5 000亿美元,这仅是账面的数字。基于次级一系列抵押贷款导致损失是数倍的派生损失实际上可能更多。
次贷危机导致欧盟的信贷紧缩。在次贷危机后,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这对其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利影响,限制了其放贷的能力和意愿,从而引起信贷紧缩。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后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分散转移信贷风险的范围缩小,这将导致信贷利率上升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借贷条件,这同样会引起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并进而冲击家庭部门消费信心与住房投资增长。由于住房投资是不少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减速也将使经济增长放缓。信贷紧缩导致的利率上升,则会加重家庭的偿息负担,冲减其消费能力,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扰乱了欧盟货币市场的运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间市场上到期时间超过几天的借贷利率陡然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担心借贷方可能因涉次贷业务而使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自身未来对流动性的需求难以从市场上解决,而需要保持较多的流动世界经济性。结果是货币市场利率与政府短期债券间的利差急剧扩大,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缺乏问题。
次贷危机影响到欧洲货币政策走向。次贷危机打断了欧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进程。本来市场广泛预期是欧央行在2007年度内将继续提高利率以紧缩前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中长期通货膨胀。但次贷危机爆发后,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欧央行加息势必加剧这种短缺,且欧盟经济走势因次贷冲击而不确定性加大,为稳定经济形势,欧央行在此情况下只得选择保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但欧央行的这一决定显然对其遏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有一些负面作用。
3.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源产品市场的风险加大
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差异明显。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主要经济体通过降息刺激经济与加息反通胀之间权衡难度加大,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化倾向。美联储年内政策基调仍是降息,但随着1月将利率大幅降至3%后,继续下调空间缩小。欧盟货币政策重点仍是反通胀,追随美元降息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的通胀紧缩有所改善,增长放缓,利率仍将在低水平徘徊。
国际货币体系的无序状态仍将继续。长期对货币纪律的遵守,使得欧元价值尺度职能进一步完善,欧元的国际地位逐步增强。市场和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格局变动心照不宣,在是否持有美元问题上“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一旦石油出口国采取特殊举措(如原油欧元报价、贸易欧元结算),可能加速美元地位下降。当然,美元地位下降并不意味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不排除下半年美元对欧元反弹的可能。
美国经济减速、消费支出受到抑制、美元贬值、新兴市场出口放缓四大要素将使全球失衡格局有所缓解。虽然资本流动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流动方式、投资品种有所调整。二级市场对国际金融机构、著名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明显增多。有关国家可能采取非市场化手段干预市场,防范主权财富基金的所谓“跨国国有化”。
次贷危机将引发对资源产品总需求增幅下降。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不仅导致其自身需求增速萎缩,也导致其对进口产品需求增速下降。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过剩逆转,对部分资源价格炒作热度下降。资源价格与美元结算短期分离趋势开始显现。美元面临又一轮危机,其储备、结算和交易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影响。美元长期大幅贬值,各国抛出美元,甚至准备用其他货币替代美元作为国际市场的交易结算货币。近期,美元贬值幅度过高,短期内跌幅有限,难以支持资源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全球流动性收缩将使资源产品投机炒作降温。2008年以来,美联储大幅降息,国际资本炒作资源产品成本又有所降低。尽管投机资金在全球金融形势动荡和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幅度有限的预期下可能做空,但资源价格降低幅度有限。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项下并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因此“资本防火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次贷危机中负面影响较小。但是,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有报道指出,我国有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之后中国银行公开表示,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估计在100亿~250亿元之间,按照下跌15%计算,账面值的影响在15亿~37.5亿元之间。
另外,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心理影响和示范效应。内地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由于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与港股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同时,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我国商品期货各交易品种也延续了盘跌的趋势。
2.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并且两国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2。相关研究表明,在人民币升值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2008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量仅会增长13.1%,比2007年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美国经济放缓后,美国公司增加业务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国增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但也要看到,美国经济一旦下滑,中美贸易面临的非经济因素干扰会大大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贸易摩擦将会升温,贸易环境可能严重恶化。随着美元持续贬值,来自欧盟和其他地区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2008年的出口贸易不容乐观,但仍有发展的空间。
3.次贷危机将使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寻求更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资场所。从目前看,除商品市场外,中国很可能是这些短期资本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并且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而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关联度较大,一旦美国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资产市场很可能随之下跌。同时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因此,今年国际资本市场的调整有可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使中国面对更多的热钱冲击和资产泡沫化风险。
除了流动性过剩加剧因素之外,美元贬值继续推动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扬,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并最终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由此看来,中国已经存在的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
4.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经过连续加息之后,在面对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未来仍有继续加息的必要;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两国利差的缩小严重挤压了中国央行通过利率手段控制热钱流入的空间,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难度。此外,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循环,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国内结构调整的难度。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我国经济并未受到重创,但这次危机的爆发应让我们有所警惕。在今后的金融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审慎经营房贷业务,提高风险意识,同时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我国银行的实际,选择重点资产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执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避免类似的危机在我国发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