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一缕最富有诗意的情魂——林黛玉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富贵和书香之族的封建家庭,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她内心深处结成了巨大的隐痛。对其性格的分析,揭示其爱情悲剧形式的个性因素,从中窥探的性格和命运关系。
  [关键词 ] 林黛玉 性格 情魂
  
  一
  
   在百花争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才精华的贾探春等,然而在大观园中,有令人可亲、心地难测、令人生畏、性情孤僻、心胸坦荡的就是林黛玉。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像是个“捧心西子”。
  
  二
  
   可悲的是,这种极度自卑非但没有使她片刻安分随时,反而为她极度自尊准备了土壤。她的自己的价值似乎并不取决于自身的美质,而是取决于别人读自己的尊重程度。她的多疑善妒,常常含针带刺,以此表达她对爱情尊严的维护和对平等尊重的强烈要求。她清楚,要想别人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轻视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目无旁人的孤高,给人以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度。她不能容忍宝玉朝秦暮楚,拼命斩割宝玉与其他女性的依依情愫,她对爱情翘首以盼,可她又常常将爱拒之门外。黛玉和宝玉之间是心灵的沟通,是相互的理解。但是正是由于黛玉这种自尊自卑夹杂的性格,不时会出现一些误会和冲突,她怕失去,所以才格外敏感,她寄人篱下,所以她一直担忧自己的命运,一切的误会和眼泪一半是儿女情长,一半是对自己的不确定、对宝玉的不确定、对贾府的不确定。宝玉吐露衷肠固然使她温暖情怀,但她又觉得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接受。她的妄自尊大鲜明地留下了自卑感的印痕。她的自尊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她自尊心越强,自卑感也就越严重。
   一边是自尊,一边是自卑,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经常变得喜怒无常,令人难以琢磨。当她的自卑感居于上风的时候,她就是泪的化身,给人的感觉就是多愁善感,而当自尊心占主要地位时,她又显得敏感尖刻、多疑善妒,她拼命挣得了一次又一次爱的机会,然而她又放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当她过于自尊的时候,她不会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初衷,而当她过于自卑的时候,她又不得不把一切都锱铢必较。林黛玉的自卑抵御不了习惯思想的冲击,她的自尊是一种挣脱束缚对爱的权利的偏执追求。在她身上,自尊作为一种争取自由的奋争固然是一种美,但是自卑心理的外示,是一种病态。自卑培育了自尊的花蕾,是一种美,可又烙上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一种病态。这样看来,无论是自卑还是自尊,这种病态和美的结合不仅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色彩,也构成了人们尤其是男人既喜欢她又不理解她的真正原因。
   但黛玉自然不羁的灵魂不是建立在其自尊或自卑的基础上,而是黛玉对自由的向往和精神上追求造就了这样一个不羁的灵魂,宝玉的性格和黛玉完全不同,但却和黛玉有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坚定,共同的精神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所以尽管他们有误会有眼泪,但阻挡不了两颗不羁的心最终的交融。黛玉个性上的缺陷有自身和社会的因素,但这并不妨碍她整个人格上的高洁和光彩照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美,只有带着缺陷的真实。正是黛玉的一些小小缺憾才使得我们觉得黛玉更真实更惹人爱怜。
  
  三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一个叛逆者,是整个女儿国中最典型的叛逆者。这不仅表现在其敢于追求爱情上,更在于其敢于直言上。大观园里有几张厉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厉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四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总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其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美)赫根汗著,何谦,冯培俊等译《人格心理学导论》第十四章.
   [2]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2000年第一版.
   [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7(1).
   [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7(1).
   [5]《红楼梦学刊》,2002(4).
其他文献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年教师年龄、思想、生活等方面较接近学生,所以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学生所效仿。下面就 “青年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谈一点个人体会,即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发扬如下四种精神。     一、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虽然只为我国的教
期刊
[摘 要] 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发挥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重视对教师进行激励,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教职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以便求得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 教师管理 激励 教育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某高中新引进的几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听课、观察、记录以及自身体会后,发现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毕业生与老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开始就影响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针对此问题从师范院校对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些困扰新教师的问题,为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 ]
期刊
[摘 要] 以创新实验基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段,论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模式,并提出解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 重点实验室 创新设计 创新竞赛 创新人才     一、前言     近年来我系开展以创新设计为手段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在机械CAD/CAM专业学生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将我系机械CAD/CAM
期刊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师生关系既有和谐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探讨师生关系的目的,就是分析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转化,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合的局面,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期刊
培养高素质的IT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所需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要求     职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与素质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1.理论知识结构   (1)公共课。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法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还有数学物理知识,外
期刊
[摘 要] 我国中职中专的职业教育,何去何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其绝对的优势享誉全球,该模式在我国已实践研究了十多年,就其精髓可概括于三个方面;从职教改革角度而言,一些有益的基本经验已借鉴到我国职教改革中。结合目前我国职教改革的众多实践,谈谈笔者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 ]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 机制 能力本位     我国中等职业中专的职业教育,何去何存。在这近十多年的历程中,相
期刊
科学教育理论应积极渗透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之具备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善于迁移和设想的创新能力。本文就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加强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
期刊
[摘 要]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1]。对学生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研究性教学策略,即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将系统分析在这一具体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为在中学阶段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再认识与继承的问题,各派在改革创新中的争论和观点,及今后中国画的变化与多种流向。第一部分:在现代的今天,传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传统绘画更被认为是过去时代的产物,所以对传统绘画的再认识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认知活动。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传统绘画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它的辉煌成就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绘画,继承她的优良传统。第二部分:二十世纪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