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九年级总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相对来说要主动些了。那么,初中数学总复习应如何安排?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
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如果把一个人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系统看作是一座大楼,那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是它的基石;如果把数学思想方法比作大楼的框架,那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是构成大楼的砖石。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概念、运算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等,基本技能主要是数与式的运算、方程(组)不等式的解法、几何计算与推理论证等。中考试题中,双基考查一般占70℅~80℅,一般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些试题的解答。
(一)重视归纳、讲解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大多是习得性的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意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注意学生易错易混点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二)重视核心知识复习和核心技能的的训练
初中数学中代数部分的实数运算,整式、分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组)解法及其应用以及函数的图像性质;几何部分的全等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复习这些内容时,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交替强调和理解,复习中可采用不同题型(如填空、选择、解答等)加强训练。例如一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我们除已知直接的两点(三点)坐标可以求出外,其命题的变化主要在于点的坐标的给出的变化,它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方程、方程组、函数的一些性质转化出来,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注意中考的热点题型的复习
中考的热点题型主要有:(1)常考题:如整数指数运算、化简求值题、解方程、解直角三角形应用、尺规作图、方程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圆与相似形的证明;(2)新题:如多条件一结论、一条件多结论、方案设计等开放性题、阅读理解题、跨学科题;(3)背景题: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或以重大事件为背景的应用题等。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抓住热点,才可以稳住中考质量的重心部分。
三、加强综合题的训练与指导
中考综合题特点是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学生往往因为解题经验不足或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不能灵活运用,拿到题目后感到无从下手,几经冲击,不是自动放弃,就是因时间所限,抱着“耿耿于怀”的心情半途而终,考生容易知难而退。为提高学生综合题的得分率,在总复习中要加强学生综合题解题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一)注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的归纳
中考综合题主要有数形结合题、动点题、二次函数综合题以及应用性综合题等类型,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些题型的解题基本方向、思路、方法的归纳总结,如数形结合题的要点是根据坐标与线段长度的关系、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完成计算或建立方程(不等式)求解;动点题的要点是用运动时间变量表示线段长度,再根据几何性质建立函数关系式、方程、不等式求解;二次函数综合题要注意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等;解决几何计算问题基本方法是:勾股定理、相似比例和三角函数;解题中要注意分类讨论等等。
(二)加强训练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道综合题,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学生也听懂了,但是过几天碰到类似的题目,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做,甚至多次重复还是如此。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消化解题的方法、技巧,或者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学生对综合题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有信心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途径引导学生去熟悉综合题的类型、特征和解题思路:
一是看,学生自己去看近年各地市的中考题汇编,看题目和解答,初步熟悉综合题的题型解法;二是讲,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三是做,一定要花一点时间,力求自己解答一些综合题,通过独立思考解题,真正体会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注意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仔细观察——认真阅读题目的条件、结论,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思考是否有做过类似的题目;(2)合理猜测——揣摩命题意图、从题目的条件结论并联系类似的题目分析猜测解答本题可能用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关键结论;(3)认真求证——用演绎、归纳、综合等推理方法验证、完善自己的猜测,建立已知、未知的逻辑联系,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途径。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总复习的教学效率
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难度大,要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动脑、敢于动口、善于总结等良好习惯。
作为老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讲精练,课堂上不求面面俱到,对重要问题要讲深讲透,同时要控制作业、练习的数量和难度,确保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如采用阶梯式的作业设计:(1)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内化;(2)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且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的作业,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同化;(3)思考性较强的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强化。
一、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
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如果把一个人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系统看作是一座大楼,那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是它的基石;如果把数学思想方法比作大楼的框架,那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是构成大楼的砖石。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概念、运算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等,基本技能主要是数与式的运算、方程(组)不等式的解法、几何计算与推理论证等。中考试题中,双基考查一般占70℅~80℅,一般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些试题的解答。
(一)重视归纳、讲解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大多是习得性的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意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注意学生易错易混点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二)重视核心知识复习和核心技能的的训练
初中数学中代数部分的实数运算,整式、分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组)解法及其应用以及函数的图像性质;几何部分的全等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复习这些内容时,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交替强调和理解,复习中可采用不同题型(如填空、选择、解答等)加强训练。例如一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我们除已知直接的两点(三点)坐标可以求出外,其命题的变化主要在于点的坐标的给出的变化,它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方程、方程组、函数的一些性质转化出来,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注意中考的热点题型的复习
中考的热点题型主要有:(1)常考题:如整数指数运算、化简求值题、解方程、解直角三角形应用、尺规作图、方程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圆与相似形的证明;(2)新题:如多条件一结论、一条件多结论、方案设计等开放性题、阅读理解题、跨学科题;(3)背景题: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或以重大事件为背景的应用题等。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抓住热点,才可以稳住中考质量的重心部分。
三、加强综合题的训练与指导
中考综合题特点是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学生往往因为解题经验不足或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不能灵活运用,拿到题目后感到无从下手,几经冲击,不是自动放弃,就是因时间所限,抱着“耿耿于怀”的心情半途而终,考生容易知难而退。为提高学生综合题的得分率,在总复习中要加强学生综合题解题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一)注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的归纳
中考综合题主要有数形结合题、动点题、二次函数综合题以及应用性综合题等类型,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些题型的解题基本方向、思路、方法的归纳总结,如数形结合题的要点是根据坐标与线段长度的关系、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完成计算或建立方程(不等式)求解;动点题的要点是用运动时间变量表示线段长度,再根据几何性质建立函数关系式、方程、不等式求解;二次函数综合题要注意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等;解决几何计算问题基本方法是:勾股定理、相似比例和三角函数;解题中要注意分类讨论等等。
(二)加强训练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道综合题,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学生也听懂了,但是过几天碰到类似的题目,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做,甚至多次重复还是如此。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消化解题的方法、技巧,或者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学生对综合题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有信心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途径引导学生去熟悉综合题的类型、特征和解题思路:
一是看,学生自己去看近年各地市的中考题汇编,看题目和解答,初步熟悉综合题的题型解法;二是讲,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三是做,一定要花一点时间,力求自己解答一些综合题,通过独立思考解题,真正体会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注意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仔细观察——认真阅读题目的条件、结论,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思考是否有做过类似的题目;(2)合理猜测——揣摩命题意图、从题目的条件结论并联系类似的题目分析猜测解答本题可能用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关键结论;(3)认真求证——用演绎、归纳、综合等推理方法验证、完善自己的猜测,建立已知、未知的逻辑联系,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途径。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总复习的教学效率
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难度大,要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动脑、敢于动口、善于总结等良好习惯。
作为老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讲精练,课堂上不求面面俱到,对重要问题要讲深讲透,同时要控制作业、练习的数量和难度,确保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如采用阶梯式的作业设计:(1)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内化;(2)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且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的作业,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同化;(3)思考性较强的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