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城通办是税务机关以税收征管系统的省级大集中为依托,对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再造,在不改变纳税人属地管理原则和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实现纳税人不受经营地点和所属税务机关的限制,在全省区域内自主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有关涉税事项,实现涉税事项的实时高效办理和办税流程的规范统一,形成“管理分区域、服务不分区”的纳税服务新格局,达到全面提升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的纳税服务措施。
一、同城通办的限制性因素
(一)执法权限支撑欠缺
目前,税收征管仍属于区域管理征收,征收权仍属于分局、税务所,另外按照征管法相关规定,税款征收属于税收执法流程中一个环节,跨区域税收执法尚无法律依据。对于零散税收的征收,其经营地或所在地征收部门不易判定,跨区域征收是否会给“易地征收”大开方便之门,带来“转引税款”的风险。
(二)规章制度支撑欠缺
票证和发票的发放仍然是按照省市县逐级发放,票证印章和发票印章仍是按照征收机构划分,跨县(区)征收时,票证和印章的使用没有政策上的支持,票证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审计制度均要求有相应的突破。
(三)财政分配体制支撑欠缺
在不改变税款入库的金库和预算级次的前提下实行跨区域征收,对应同级财政就要求税款及时到达同级预算帐户,同时保证转移支付不变。另外由于地税所辖纳税人税款预算分配受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其分配级次有中央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中央地方共享、省市共享、市县共享等多种分配级次,不同征收机关对应不同国库、不同纳税人对应不同的所属国库,税款的入、调、退、转等均需有相应的通畅流程保障,这就要求财政协调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国家金库、审计等部门制定相应的畅通财政分配体制予以支撑。
(四)信息系统技术支撑欠缺
目前信息系统虽然具备同城通办的设计思路,但仍然实行区域管理和层级管理,只有本级和上级人员才能查看调阅辖区内纳税人,只有本级人员方能对辖区内纳税户进行管理和执法,对于其他区域内的纳税户不能进行任何操作,所以实行同城通办首先要在系统中进行相应调整,设定同城通办项目的通办权限。
(五)服务理念支撑欠缺
固有的服务模式、服务理念直接影响“同城通办”的进一步推广。从纳税人角度来看,长期以来的服务模式使得纳税人对主管税务机关的环境、流程、人员都相对熟悉,已经习惯了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务,这部分企业的办税人员更愿意维持现状,轻易不愿意作新的尝试。从税务机关角度来看,实行“同城通办”必然增加窗口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因理念认知上的差距导致个别窗口人员以种种理由敷衍、推诿甚至拒绝办理非本辖区内的纳税人办税申请。
(六)涉税事项的流程支撑欠缺
从“同城通办”试行情况看,反响较好的是发票领购和申报纳税。“同城通办”在解决这些简单、即时办结的事务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的事项带如发票违章、逾期申报、逾期缴纳的处罚、申报减免税等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制度保障,仍需到主管税务部门处理。
二、同城通办的推广建议
(一)提升执法层次,改县区级执法为市级执法
执法权限的限制也是执法范围的限制,在实行省级数据集中的条件下,由县区级范围内的区域执法提升到市级执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尤其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大企业管理,打破区域限制势在必行,上提执法层次和范围,使全市每一位有执法权的税务人员都具备在全市范围内的执法权。这样统一对全市税源分行业分类管理,统一执法,统一纳税评估、统一风险管理、统一税务稽查,不仅能够突破同城通办的法律禁锢,而且还会大大提升税收执法效率。
(二)出台票证和发票管理办法,扩大其使用范围
依据同城通办的流程要求,制定票证(含印鉴)、发票(含发票印章)的管理办法,打破其区域限制,对其发放和使用允许跨市、县,同时对于票证和发票的发放减少县区级库房设置,市级库房直接对应纳税服务大厅,更改县区级税收会计核算为市级会计核算,并提请监察、内审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支持。
(三)协调各级财政国库,实现税款划缴的同城流转
加大财税库银的联网力度,实行网上业务办理,实现电子缴款划转,自动区配国库和级次,避免人为干扰,实现即时划转、同城流转、即时到库。税务机关会同财政部门协调各有关机构仅对系统人工划缴、错误更正、退抵库等一系列划款补救措施制定相关规定,切实保障入、调、退、抵流程畅通,方能真正实现同城通办。
(四)整合服务资源,构建同城通办绩效考核体系
“同城通办”工作涉及到申报表、税票、发票等税收原始凭证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制定“同城通办”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业务规程,在明晰的岗责体系基础上构建闭环绩效考评机制,既要考虑通办业务量的统计考核,也要考虑岗位职责的履行,同时兼顾工作的质效,依据业务流程的流向采用闭环管理,任何一项业务办理均要考核其起点、过程、环节、结点,以办结率和岗责配置来统计其工作绩效,并纳入考评系统。
(五)推广网上和自助办税服务减轻通办压力
“网上办税服务厅”是通过互联网,为纳税人开通方便、快捷的的网上办税平台。它可以提供无区域限制的网上宣传咨询、网上业务处理、网上畅通互动的征纳平台、网上政务公开、网上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的涉税服务。加快其他涉税事项网上办理的建设,如税务登记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预申;纳税证明的自助打印;纳税咨询统一平台和咨询案例库的建立等。
一、同城通办的限制性因素
(一)执法权限支撑欠缺
目前,税收征管仍属于区域管理征收,征收权仍属于分局、税务所,另外按照征管法相关规定,税款征收属于税收执法流程中一个环节,跨区域税收执法尚无法律依据。对于零散税收的征收,其经营地或所在地征收部门不易判定,跨区域征收是否会给“易地征收”大开方便之门,带来“转引税款”的风险。
(二)规章制度支撑欠缺
票证和发票的发放仍然是按照省市县逐级发放,票证印章和发票印章仍是按照征收机构划分,跨县(区)征收时,票证和印章的使用没有政策上的支持,票证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审计制度均要求有相应的突破。
(三)财政分配体制支撑欠缺
在不改变税款入库的金库和预算级次的前提下实行跨区域征收,对应同级财政就要求税款及时到达同级预算帐户,同时保证转移支付不变。另外由于地税所辖纳税人税款预算分配受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其分配级次有中央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中央地方共享、省市共享、市县共享等多种分配级次,不同征收机关对应不同国库、不同纳税人对应不同的所属国库,税款的入、调、退、转等均需有相应的通畅流程保障,这就要求财政协调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国家金库、审计等部门制定相应的畅通财政分配体制予以支撑。
(四)信息系统技术支撑欠缺
目前信息系统虽然具备同城通办的设计思路,但仍然实行区域管理和层级管理,只有本级和上级人员才能查看调阅辖区内纳税人,只有本级人员方能对辖区内纳税户进行管理和执法,对于其他区域内的纳税户不能进行任何操作,所以实行同城通办首先要在系统中进行相应调整,设定同城通办项目的通办权限。
(五)服务理念支撑欠缺
固有的服务模式、服务理念直接影响“同城通办”的进一步推广。从纳税人角度来看,长期以来的服务模式使得纳税人对主管税务机关的环境、流程、人员都相对熟悉,已经习惯了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务,这部分企业的办税人员更愿意维持现状,轻易不愿意作新的尝试。从税务机关角度来看,实行“同城通办”必然增加窗口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因理念认知上的差距导致个别窗口人员以种种理由敷衍、推诿甚至拒绝办理非本辖区内的纳税人办税申请。
(六)涉税事项的流程支撑欠缺
从“同城通办”试行情况看,反响较好的是发票领购和申报纳税。“同城通办”在解决这些简单、即时办结的事务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的事项带如发票违章、逾期申报、逾期缴纳的处罚、申报减免税等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制度保障,仍需到主管税务部门处理。
二、同城通办的推广建议
(一)提升执法层次,改县区级执法为市级执法
执法权限的限制也是执法范围的限制,在实行省级数据集中的条件下,由县区级范围内的区域执法提升到市级执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尤其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大企业管理,打破区域限制势在必行,上提执法层次和范围,使全市每一位有执法权的税务人员都具备在全市范围内的执法权。这样统一对全市税源分行业分类管理,统一执法,统一纳税评估、统一风险管理、统一税务稽查,不仅能够突破同城通办的法律禁锢,而且还会大大提升税收执法效率。
(二)出台票证和发票管理办法,扩大其使用范围
依据同城通办的流程要求,制定票证(含印鉴)、发票(含发票印章)的管理办法,打破其区域限制,对其发放和使用允许跨市、县,同时对于票证和发票的发放减少县区级库房设置,市级库房直接对应纳税服务大厅,更改县区级税收会计核算为市级会计核算,并提请监察、内审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支持。
(三)协调各级财政国库,实现税款划缴的同城流转
加大财税库银的联网力度,实行网上业务办理,实现电子缴款划转,自动区配国库和级次,避免人为干扰,实现即时划转、同城流转、即时到库。税务机关会同财政部门协调各有关机构仅对系统人工划缴、错误更正、退抵库等一系列划款补救措施制定相关规定,切实保障入、调、退、抵流程畅通,方能真正实现同城通办。
(四)整合服务资源,构建同城通办绩效考核体系
“同城通办”工作涉及到申报表、税票、发票等税收原始凭证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制定“同城通办”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业务规程,在明晰的岗责体系基础上构建闭环绩效考评机制,既要考虑通办业务量的统计考核,也要考虑岗位职责的履行,同时兼顾工作的质效,依据业务流程的流向采用闭环管理,任何一项业务办理均要考核其起点、过程、环节、结点,以办结率和岗责配置来统计其工作绩效,并纳入考评系统。
(五)推广网上和自助办税服务减轻通办压力
“网上办税服务厅”是通过互联网,为纳税人开通方便、快捷的的网上办税平台。它可以提供无区域限制的网上宣传咨询、网上业务处理、网上畅通互动的征纳平台、网上政务公开、网上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的涉税服务。加快其他涉税事项网上办理的建设,如税务登记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预申;纳税证明的自助打印;纳税咨询统一平台和咨询案例库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