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成允 台泥竞合生存法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过去一年的行业调整,台泥还能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吗?
  2015年,水泥行业可谓“泥沙俱下”,产能过剩和水泥企业利润的滑坡,使2016年无论怎样看起来都不会更差了。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泥产能高达35亿吨,过剩超过30%,去年全国水泥产量为23.5亿吨,冠绝全球。水泥行业利润从前几年每年800多亿元下滑到2015年的300多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只有96亿元,同比下降27%。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巨头的兼并。拉法基和豪瑞两大水泥巨头合并的完成,似乎是准备为国内的企业合并献上序曲:先是金隅股份宣布与冀东水泥合并。不久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重组获批,根据2015年的水泥熟料产能排名,二者分列行业第一和第三位,产能加起来占前十名总产能超过40%。


  但这在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泥)董事长辜成允看来,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双材合并之后集中度尚不到20%,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这种集中度还是比较弱的。”
  鹿港辜家,名门之后。自毕业后进入家族创办的企业,辜成允一直与压力为伴,“很担心别人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是我的家族,或只看到我的父亲。”执掌台泥后,辜成允也经历了台湾水泥产业需求的急剧萎缩,在这种压力下,台泥通过协同竞争对手、降低管理成本、拓展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面对过去一年的行业调整,台泥还能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吗?

打打谈谈的产业整合


  前段时间,张维迎和林毅夫二人围绕“产业政策”展开辩论,辩论的核心在于政府和市场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孰优孰劣。且不论对错,从水泥行业的发展来说,“去产能”和“重组”与国内“供给侧改革”等政府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但企业重组和去产能并非只能依靠政府政策,多年前,台湾地区的水泥需求随着基础设施、地产建设日趋完善而萎缩,当地水泥企业的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
  “台湾当时有13家水泥厂,都是一心想要做水泥的。”辜成允回忆道,“在台湾地区,1990年代中期,水泥消费的峰值曾达到人均1.3吨左右,而现在的平均消费大概就人均400-500公斤,几乎腰斩,但是水泥行业还平稳过渡到现在。”
  怎么做到的?辜成允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要增加水泥市场的集中度,如今台湾地区前四大水泥企业占据整个产能规模的80%以上;二是大企业要有胸襟,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一同平稳渡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参与或者引导,“就是靠大企业牵头来做这个事”。
  整合的过程自然不是一番风顺,用辜成允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吵吵、打打、再谈谈”,那个阶段,他也刚好在台湾水泥同业公会担任理事长,“台湾地区当时也恰如今天国内L型经济走势,我就跟大家说,不要再打,打完了也没钱赚。”辜成允说,试图让各家企业都有一定的回报,“虽然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
  具体的调整过程则是沿着水泥产业链而进行,第一步,是把一些水泥熟料生产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变成台泥等大厂的下游,由台泥等大企业供应熟料,小企业转型做粉磨站,这样小企业还能够保证一定的份额和利润;第二步,小企业发现粉磨站并不赚钱时,台泥等大企业就直接供应水泥,小企业或贴牌销售或变为台泥的销售渠道。
  “就这样大家变成了一个竞合关系,如果当时我们坚持100%产能运转、硬要把小厂挤出去,台湾的水泥业可能也就崩溃了。”辜成允告诉《英才》记者,显然,这样的调整路径为小企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内水泥行业的特点是产能过于分散,集中度低。因此,通过整合、重组来去产能、调整行业发展节奏,无论是从台湾地区还是全球的水泥企业发展历程来看,这条路已经被证明可行。
  此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也认为,只有重组才能够去产能。
  宋志平说,只有真正地整合了,企业才会去产能。“市场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大家都在竞争,一家企业自己为什么要去产能?不但不会去产能,还要增加产能,加剧市场竞争。这就是现状,让谁去产能谁都不愿意去。”
  “但是重组之后,市场的主导权交给大企业了,这个地区的市场就可以由大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是搞许多工厂来生产、相互PK,还是让区域工厂更精干、把开工率加大,这两种做法哪个成本更低呢?肯定是减少一些工厂和产能,使得保留下来的工厂产能利用率更高,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更多盈利。”

一个命令 一个动作


  但在泥沙俱下的市场中,单靠销售和市场并非能带来盈利的提升,想要提高利润,台泥“做自己能做好的”,把成本控制好。
  2003年辜成允正式当选为台泥董事长时,状况并不乐观,辜成允对台泥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被外界称为“鹰式管理”,“纠正政府机关式的办事风格”,以结果为导向,这与曾经台泥温和的管理风格形成了鲜明反差。
  也正是在那一年,台泥决定“西进”进军大陆市场。但如今大陆市场水泥的黄金时期已过,辜成允式的变革还会有效果吗?
  “事实上,我们做得更彻底了。”辜成允对《英才》记者说道,“过去所谓要求纪律、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的管理,现在变为员工自发地去思考如何能将工作做好。”
  辜成允给出了一个自认为不恰当的比喻:胡萝卜加棒子(激励加要求),而现在更多地是用胡萝卜。
  在这个过程中,台泥的考评系统和智慧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台泥对于员工的考核是通过智能系统来进行的,辜解释,就是用信息化的方法来追踪每一个员工的表现,“以往员工成绩好坏,是靠领导的印象;如今通过系统,努力可以使最高管理层看得到。”辜成允介绍说,这是对员工的考核结果能最大限度接近真实情况,“老板也不能随便改员工系统中的成绩。”
  除了通过管理系统,台泥对员工的评估采取同级别评估,也就是说,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之间不能互相评分,避免了“管理层永远拿最高分数”的状况,这同样提高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信任度,从而改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其他文献
人生走得再远,最重要的还是记得自己要去哪里。  在书中安抚慌乱的心灵,放下心魔和纠结。  “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女人有一堆衣服挂在衣橱里不穿,却还是喜欢逛商场买衣服。”这话从王兵的嘴里蹦出来我有点意外。毕竟他的身份是北新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新建材)的董事长,不是服装店的老板。  不过,他的确很有同理心:“因为我不管去哪里,逢书店必逛,逛了必买。”  王兵喜欢读书,更喜欢买书。多年前,他在一篇报
期刊
乐观而谨慎  《英才》:去年实体经济发展形势并不好,许多行业都进入下行通道,但是保险行业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东升:我觉得中国经济增长了35年,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开始进入第二个高峰期,这是一个刚需增长的时期,这是根本原因。此外,现在随着物价的上涨、人力成本的上升,所以服务费用、医疗费用也有所上升,国家完全保底的养老和医疗压力很大,商业保险大有可为。所以国
期刊
近30年间三次推动零售产业变革,张近东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于苏宁来说,新一轮的赛跑又拉开了大幕。  2017一开年,新零售迅速成为互联网最热词条,被大佬们纷纷解读。公开资料显示,马云指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雷军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新零售是效率的革命。  今年全国“两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则提出了智慧零
期刊
国投只求最好不求最大  转型成败关键  《英才》:2015年是国投成立20周年之际,国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会生:这20年确实很不容易。从组建到2002年是“一次创业”阶段,主要是谋求生存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2012年“二次创业”的十年,属于公司快速发展阶段。这十年公司年均利润增长在30%左右,来之不易。  2013年以及未来这些年是公司
期刊
2015年的“股灾”仍让许多资本玩家心有余悸,2016年的征程已经开始。泡沫幻象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足以产生巨大的毁灭性——但万劫之后,是万物重生。  好在,中国经济仍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嗅觉敏锐的投资机构已经觅得先机。从去年初开始国务院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成为潮流,随之,一些机构的投资阶段也逐渐前移,以抓住创新带来的众多投资机会。另外,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
期刊
清华控股千亿布局  相比清华控股在工业4.0方面的投资布局,其芯片全产业链的布局规模更加庞大,累计超过千亿的并购投资一度让资本市场“瞠目结舌”。  从未有这样凌厉的企业集团,在不长的时间里,打造如此众多的大手笔运作。  从紫光集团接连收购,整合全球芯片产业;到同方国芯实现“史上最牛定增”,收购台湾力成股份、豪掷600多亿元开工存储芯片工厂;从下属上市公司诚志股份跨界转型,打造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平
期刊
他单纯的内心中,开发技术只为造福人类。  马斯克的电动汽车让特斯拉这个名字为世界瞩目,但对于这一商业品牌所致敬的伟大先驱,世人却了解不及同时期爱迪生多。  相较于电动汽车,尼古拉·特斯拉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如神话般存在,他的很多专利至今仍然属于尖端科技,而还有一些技术甚至已经失传于世。但是在商业世界中,他却成就了爱迪生,自己则沦为彻底的失败者。  有人将他与达芬奇并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旷世天才,也
期刊
可能若干年后,回头看,今天所谓的智能,只是开始的一小部分。  2015年末,朋友圈流行过一个段子:“手机只剩10%的电量,你会感觉恐慌,一年只剩10%的时间,你是否也会有强烈恐慌感?”  段子也是现实的影射,关于时间问题不必多强调,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症早已经成为常态。试想,如果没有了智能手机、没有了互联网,你是否能接受回到最初的生活状态?  当数字技术放大了全球化的格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趋势,电
期刊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很多行业内的企业会走不出这个怪圈,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淘汰。  靠180万元自筹资金起家,做了近28年电线电缆生意之后,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选择转型。  转型之前,远东旗下的电缆产业业务销售收入已经连续19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但蒋锡培更看重集团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布局,在他眼中,这些布局和远东经历的五次经营体制改革一样,都具有超前性,将目光放在了未来
期刊
“证金公司不退出”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领头羊”。  中国股市总是在“舆论纠结”中运行,最近聚焦的纠结点一是注册制时间表,二是证金公司何时退出。  2月20日,招商银行副行长赵驹一句“招行借给国家队——证金公司的资金也在展期”激起又一轮舆论漩涡。有人据此推测证金公司有可能退出来,还有人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得出证金公司已经部分退出的“结论”。  不过,这些揣测都是缺乏依据的。证金公司作为“维稳部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