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中关于雪、月、花的和歌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abo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由大伴家持編成于奈良时代(大约8世纪后半叶),收载和歌大约四千五百首,分为二十卷。文章首先考察了《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作为自然景物代表了一年四季,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因此它们变成信仰对象。其次考察了从信仰对象到审美对象的确立。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向信仰对象、审美对象转化,即风雅化的过程。
  关键词:《万叶集》;自然景物;信仰对象;审美对象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收录的多数为奈良时期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过多年多人编选传承,大约于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年)完成。全书共二十卷,收载和歌大约四千五百首,主要分成三类:其一是相闻歌,写男女情爱、长幼相亲等;其二是挽歌,写祭吊伤亡、临终追悼等;其三是杂歌,上两类之外,诸如行旅、狩猎、行幸、筵宴、交往、游览、风物、感慨等皆入此类。
  《万叶集》的编篡说明,日本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开创了日本后世和歌的道路,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汉字的输入对日本诗歌以至文学的形式有着重要影响。
  《万叶集》被称为日本的《诗经》,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农樵渔猎,表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之间的男女情爱、祭吊追悼以及行旅风物等,反应了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是建成了天皇专制统治国家的社会生活的写照。
  《万叶集》中反映的民俗事象是相当丰富的,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很多和歌描写了岁时节日习俗。如果能对这部渗透着民俗文化精魂的诗集进行民俗学、美学的分析与透视,实际就是对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民俗文化审美活动进行把握与探索。
  笔者首先考察《万叶集》中,作为自然景物与信仰对象的雪、月、花的和歌。其次考察从信仰到审美对象的确立。
  一、《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
  日本的自然,一般可以通过雪、月、花等词语来理解。它们之所以能代表自然,是因为它们作为一年四季的景物,象征地表现了四季的变化。可以说日本的自然正是人们对季节细微变化的认识。
  从这种自然观出发,每个季节的交替受到人们的重视。季节的交替即是节日。节日原本是供神的供品的词语,即是季节交替时的迎神祭祀。
  日本季节观的形成无法忽视从中国传入的历法知识,其基础是按季节所进行的祭祀。这些祭祀与农耕相关,以自然的春种秋收为基础而形成。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神,祭祀是以获得丰收为目的而进行的。新季节的到来即是神的来访,象征季节及其变化的景物便是神的寓所。自然景物在文学中受到重视,同样起源于以信仰为背景的心理。
  首先以雪、月、花为对象,概观自然与信仰。
  (一)雪
  在《万叶集》中,雪既是冬季的景物,也包含神意。例如第十七卷第3925首“兹际新年始,雪花飞满天,万民应有幸,白雪兆丰年”。这是日本天平十八年(746年)正月,平安京普降大雪,左大臣橘诸兄、大纳言藤原丰成等人在元正太上天皇的御所扫雪时,在宴席上葛井诸会奉献的一首和歌。
  “丰年”的“年”,是指以水稻为首的谷物的古语,也指其果实。“白雪兆丰年”指新年的降雪是丰收的前兆,所以,雪原来是信仰的景物。
  (二)月
  在上代的古典之中,相传月读命为月神。月读命的名字是数月龄之意,是与农耕密切相关的历神。
  《万叶集》第十三卷第3245首“天桥虽云长,高山上可攀,月神有灵水,饮之返童年,取水奉君前,饮君变少年”。相传“灵水”与月读命有关,是返老还童之水。人们意识到“灵水”随月之盈亏而变化,相信月凭借月神的力量,可以永远获得再生。
  相传月读命诞生于《日本书纪》的食物化生神话。月读命斩杀了食物神、保食神,结果从尸体中生出牛马、蚕茧、粟、稗、稻、麦、大豆、小豆。这个神话说明了月神是农业神。
  农耕生活即是春种秋收。四季恒常轮回,秋收的作物,经过冬天储藏之后,在春天又撒向大地。此正所谓农耕依赖循环与再生的原理。在依据月龄的农耕生活之中,周而复始盈亏反复的月亮象征着农耕的循环,掌管月龄之神即被尊为农业神。闪烁于夜空的美月,正是神的寓所,成为信仰的对象。
  (三)花
  植物随季节而开花,是报告季节到来的景物。在农事开始的初春,盛开的樱花代表了日本的花。所谓赏花即指赏樱花。
  《万叶集》中吟咏樱花的和歌大约有四十首,基本上都是山樱。例如第十九卷第4151首“思量今日乐,为此记风标,山上樱花树,花开似火烧”。这是天平胜宝二年(750年)三月三日,当时大伴家持担任越中国守(越中县令),在宴会上发表此歌。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在地方上也会举行宴会庆祝。
  此时,樱花已经是与上巳相关的花了。
  第一卷第38首“大王若神明,事神心意专,吉野川湾上,高殿入云烟,何为建高殿,登高望山川,青垣山上神,贡物非渔猎,春来插鲜花,秋来插红叶”“大王若神明”是对天皇的赞美,在这里指的是持统天皇。天皇登临吉野宫的高殿望国,山神春天头上插花,秋天插红叶。这里所说的花并非特指。代表春天的山花是樱花,梅花也是代表春天的花,梅花是来自中国的植物,在《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的时代还没有咏梅歌。樱花和红叶成为代表春秋的景物,均是与山神的统治密切相关的。
  樱花是寄寓谷灵之花,其开花是秋实的前兆,赏花是通过观看花开情形占卜神意,是春季预祝丰收的祭礼。樱花是与农耕相关的信仰之花,受到山神的支配。
  二、信仰对象、审美对象(风雅的确立)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以农耕生活为基础与信仰密切相关。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的风雅化过程。   作为审美对象表现形式是“雅(miyabi)”,其特点是宫廷的、都市的,以洗练的文化的感觉为基调,以优雅为内容的美的理念。
  在万叶和歌中,使用“风雅(miyabi)”一词的诗句有两例。此外描写优雅男子的“雅男(miyabiwo)”一词的例句有七例。例如:第二卷第126首“闻道风流士,访君不见留,空归吾有恨,君不是风流”。第二卷第127首“我是风流士,君来我不留,空归君有恨,我正是风流”。第二卷第128首“吾闻君足痛,仿佛耳中闻,足痛如有恨,我正是风流”。上述三首是大半田主与石川女郎的赠答歌。随着律令国家的形成,藤原宫时代是一个文物形成的時代。而且,由律令制向庄园制转化。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文物,以中央的宫廷为中心,在庄园确立的过程中,这些文物作为一个文化的规范固定下来。在《万叶集》中发现在这个时代开始“风雅”一词的用例,反映了这样的时代状况。
  “风雅”的概念作为律令国家的文化基调,传承于后代。在自然景物之中,《万叶集》中的梅花被描绘成风雅的植物。第五卷第852首“梅花来梦语,为道本风流,思此风流事,杯中酒亦浮”。天平二年(730年)正月十三日,在当时任大宰府的长官大伴旅人的宅邸举办梅花宴时诞生了此歌。第五卷第815首至846首,第849首至第852首,均是咏梅歌。梅花作为风雅之花漂在酒上,作为宴会之花被人们意识到其风雅。
  第五卷第821首“青柳梅花发,簪花插满头,饮酣沉醉后,散落几时休”。宴会之上畅饮尽欢之后,花落不足惜。这种花落不足惜的表现,在《万叶集》中还有三例,第六卷第1011首“我户梅花开,殷勤告尔来,似来来不急,落尽亦佳哉”;第八卷第1656首“但见酒杯里,梅花片片浮,相思相饮后,散去也无忧”;第十卷第2328首“无人来赏识,我舍早梅花,花早无人赏,何如散落耶”,这些和歌都是以梅花为对象的。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梅花作为风雅之花被广泛吟咏的万叶后期,不仅限于梅花,周围的自然作为点缀达官贵人的宴席的景物,被视为风雅,渐渐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下来。到《古今和歌集》时代,日本人的审美对象由梅花向樱花的转变,也反映了国风文化的成就。万叶的自然以信仰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装点季节的景物之美被发现。这也是日本美学思想展开的一个基本规律即是从自然景物到信仰对象、审美对象。
  三、结语
  笔者在本稿,首先考察了《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作为自然景物代表了一年四季,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因此它们变成信仰对象。其次考察了从信仰对象到审美对象的确立。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向信仰对象、审美对象转化,即风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山太郎.萬葉集の民俗学的研究[M].东京:校倉书房,1962.
  [2]宗懔.荆楚岁时记[M].守屋美都雄,译注.东京:平凡社,1978.
  [3]杨烈译.万叶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桜井満.万葉集の民俗学的研究[M].东京:桜楓社,1995.
  [5]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钱稻孙.万叶集精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7]大西克礼.万葉集の自然感情[M].东京:岩波书店,1970.
  [8]李濯凡.万叶诗情—日本《万叶集》和歌及其歌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钢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才可以让学生维持长时间的独立练习状态,而且该过程中,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标准和教学目标。文章探讨了以考核标准为目的的钢琴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意义,找到了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类问题的具体改革方案,从而让钢琴课程的实际教育工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关键词:考核标准;教学改革;钢琴课程  注:本文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以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目前湖湘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存在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程度低、品牌建设滞后问题,进而提出形成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聚模式、做强品牌化经营模式三大发展对策。  关键词:湖湘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商业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O2O背景下湖湘特色工艺美术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16C0541)、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交融发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研究展的时代,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现代音乐家都开始积极探索中西结合的途径,使得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创新发展。文章以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为例,全面分析了这部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探索了整部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并从控制好速度与力度、灵活使用触键技巧、合理控制演奏中
期刊
摘 要:花瑶挑花是湖南省瑶族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花瑶挑花这一艺术形式却因使用功能逐渐消失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对濒临灭绝的花瑶挑花艺术形式,只有不断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芙蓉工匠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文章以花瑶挑花芙蓉工匠人才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花瑶挑花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期刊
摘 要:宗教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其绘画内容受到本土和外来宗教的影响,绘画方式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宗教美术的综合影响。正是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水陆壁画的发展创造了沃土,也使得水陆壁画更具有丰富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对水陆壁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获取其文化背景,了解其反映的时代特色和民众生活。文章以山西地区几堂水陆壁画为例,对水陆壁画的叙事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宗教绘画;
期刊
摘 要: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浙江绿谷”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入调查丽水市区范围内的公共空间现状,提出文化挖掘、元素渗透、赋予生命等景观提升策略,拟对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提出利用景观的“色、香、味”和“形、声、影”等几种基于感官刺激的景观提升方法,以完善公共空间景观功能性,突出公共空间景观文化性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环
期刊
摘 要: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中国山水画和英国风景画作为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其差异不仅象征着绘画门类的不同,更蕴含着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趋向差异。如今现代艺术逐渐走向全球化,不同民族的艺术交往联系更加密切,界限更加模糊,中国画的创新也成了值得许多美术研究者探索的问题。文章以人文环境对民族美术的影响为核心,从工具、形式、构图、造型、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比中国山水画和英国风
期刊
摘 要:革命浪漫主义作为浪漫主义的一种类型,与人类生命的生存抗争紧密相关。英雄浪漫主义作为人类生命抗争的主旋律,曾经在人类史上谱写过无数生命的意义。在生命追求的崇高阶段,英雄浪漫主义也随着生命产生了崇高的位移,并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信仰。  关键词:革命浪漫主义;生命追求;抗争;英雄浪漫主义;崇高;位移  革命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类型,是人类生命理想中的一种崇高追求形态,与英雄浪漫主义同属一畴,
期刊
摘 要:“龙脉”一词具有浓厚的社会学和民俗风水学色彩,但是清代王原祁却借用“龙脉”来表达自身的绘画理念,使其成为古代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原祁将“龙脉”作为自己的绘画理念并非偶然,而是受到长期历史积累和人文风俗、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涉及社会学、民族学、美术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文章通过多学科视角,探究我国古代绘画中的“龙脉”内涵。  关键词:古代艺文;“龙脉”;王原祁  我国传统观
期刊
摘 要:时间是一个概念,没有确切的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现象,历史上在文学艺术中一直都有关于时间的描述,在当代陶艺中时间这个主题也在被陶艺家不断探讨。文章以“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中孙月和李蓓两位陶艺家的作品为例,从分析两位陶艺家对时间观念的表达方式入手,探讨她们各自的艺术语言,阐述陶艺作品中关于时间性与时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陶艺;语言;时间性;时代性  在信息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