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连续观察鼠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ku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采用锯鳞蝰蛇毒显色多肽基质法(Ecarin法)测定血浆异常凝血酶原(DCP)114例,包括原发性肝癌(PHC)47例,其它肿瘤和肝病51例及正常对照16例。PHC患者血浆DCP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其中阳性(DCP≥10mU/ml)34例,阳性率72.3%,而其余各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在AFP阳性(≥400ng/ml)、低滴度(20~400ng/ml)及阴性(<20ng/ml)PHC
本实验以健康杂种犬为对象,对缓激肽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变化和前列腺素E1治疗效果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急性胰腺炎时缓激肽显著增高,提示胰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用前列腺素E1治疗后,患急性胰腺炎犬的血浆淀粉酶、乳酸脱氢酶明显下降,生存率显著提高,提示前列腺素E1治疗有效。
本文观察了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7402的杀伤活性。结果LAK细胞在体外对H7402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无杀伤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LAK细胞接近、接触并杀伤H7402细胞,致使H7402细胞最终以凋零方式死亡。
1975~1991年间308例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肝癌作根治切除。随访至1992年3月,134例(43.5%)复发。术后1、3、5、10年复发率分别为9.2%、38.8%、54.9%、85.0%。再次肝切除组(48例)5年生存率为49.7%,显著优于姑息性手术或内科治疗组。影响术后复发因素:普查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较低、TNM分期早期、瘤体≤5cm、门静脉无癌栓、术后免疫治疗是复发率低的重要因素。
本文测定了43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循环血小板聚集物及血小板在体外的聚集功能,并首次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了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分子数。急、慢性肝病患者均有循环血小板聚集物增多,说明血小板在体内处于激活状态,这可能是肝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减低的原因之一。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减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分子数也减少,且二者呈正相关,说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分子数减少可能是血
本文对临床拟诊为肠道肿瘤而作选择性动脉造影的50例进行了分析。造影阳性者44例(88%),其中手术的32例中29例造影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占90%。在31例肿瘤中,有24例首次由动脉造影发现尔后由病理证实。对不明原因的便血、腹痛、腹泻、腹块、发热、消瘦等怀疑消化道肿瘤,而常规胃肠X线及内镜检查未见病变或急性消化道大量出血无法作检查时,做选择性动脉造影是必要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