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回忆父亲王国维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住在清华园的时间虽短,却享受了天伦之乐与童年时无邪的欢笑,但也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相继失去了亲爱的大哥和敬爱的父亲。因此,父亲和我们最后共同生活的环境和事迹,以及当时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都是我一生记忆当中,最难以忘却的。
  父亲的辫子
  父亲的辫子,一直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人们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他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次母亲事情忙了,或有什么事烦心,就嘀咕他说: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父亲对仪表向不重视,天冷时一袭长袍,外罩灰色或深蓝色罩衫,另系黑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夏穿熟罗(浙江特产的丝织品)或夏布长衫。平时只穿布鞋,从来没有穿过皮鞋。头上一顶瓜皮小帽,即令寒冬腊月,也不戴皮帽或绒线帽。那时清华园内新派人士,西装革履的已不在少数,但父亲却永远是这一套装束。辫子是父亲外表的一部分,他自日本返国后,如在其中任何一个时期剪去辫子,都会变成新闻,那决不是他所希望的。
  父亲教我读四书
  我到北平清华时,在民国十四年阴历十一月中旬,已入严冬季节,那时家中请了一位老师,专教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没有安排我入塾。直到新年过后,父亲才准备了一部《孟子》,一部《论语》,开始自己教我念书。
  每天下午两点,照规定是我到前边书房“上书”的时候。吃完饭,我就紧张了,上一天教过的新书还没有读熟,指定的一张大字还没有写好,于是一面写字,一面结结巴巴地念着、记着。到了两点,捧着书和字,战战兢兢地到了书房,一放下书,就背起来了,但很少是很顺利地背完那段书,有时忘了,就偷偷地看父亲一眼,希望他提我一句,只见他皱皱眉头,慢慢地提了我两个字,好容易拖拖拉拉地背完书,就要教新书了。有时连提几次都背不下来,就要来日连新教的一起背了。
  父亲在讲书或听我背诵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本,讲解时也不逐字逐句地讲,他讲完了,问我懂不懂,我点点头,今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不到一年,一部《孟子》算是读完了,接着是念《论语》,这可没有《孟子》那么有趣味了,读《孟子》好像读故事,比喻用得特别多,而且所用的那些比喻,连我这十三岁左右的孩子,都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论语》却不然,天天“子曰”“子曰”,所讲的都是为人的大道理,好像与我毫无关系似的。我很羡慕塾师教五弟读《左传》,可是我不敢向父亲说。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半,《论语》才念了一半,父亲就忽然去世了,全家顿时陷入了无底的深渊,不知道如何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
  等到丧葬事宜告一段落,对我们兄弟姊妹的教育问题,才有了初步的决定。三哥虽已办好燕京的转学手续,但清华学校给了他研究院的一个职员位置,因此就辍学了;四哥上了崇德中学高一;五弟、六弟及松妹则进了清华的子弟小学——成志小学。只有我,暂时不准备入学,虽经赵伯母(赵元任太太)再三相劝,我仍坚持己见,当然,我也有我不得已的苦衷。最后的决定,是由赵万里先生教我念古文,一部《古文观止》,倒也选念了数十篇。这时,我早已改了以前读书时漫不经心的态度,想到以前跟父亲读书时的情形,心中总不免感到一阵愧疚,他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自己却轻轻地把它放过了。
  父亲对饮食的偏好
  父亲喜爱甜食,在他与母亲的卧室中,有一个朱红色的大柜子,下面放棉被及衣物,上面两层是专放零食的。一开橱门,真是琳琅满目,有如一小型糖果店。
  每个月母亲必会进城去采购零食,连带办些日用品及南北什货。回到家来,大包小包的满满一洋车。我们听到洋车铃声,就蜂拥而出,抢着帮提东西,最重要的一刻是等待母亲坐定后,打开包包的那一瞬间,这个吃一点,那个尝一尝,蜜枣、胶切糖、小桃片、云片糕、酥糖等等,大部分是苏式茶食,只有一种茯苓饼,是北平特有的,外面是两片松脆的薄片,成四寸直径的圆形,大概是用糯米粉做的,里面夹着用糖饴混在一起的核桃、松子、红枣等多种小丁,大家都喜欢吃,可是母亲总是买得很少,因为外皮容易返潮,一不松脆,就不好吃了;一些细致的是为父亲买的,其他如花生糖、蜜贡等,是我们大家吃的,酥糖是六弟吃的,虽然说各有其份,放在一起,常常会分尝一点。六弟享些特权,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他到五岁尚不能行,也不会讲话,后来忽然就站起来走了,而且也会讲话了,大家都对他特别关心与爱护,父母亲对这个小儿子,也最钟爱。尤其是钱妈,把他看做自己的儿子一样,事事都卫护他,所幸他并没有恃宠而骄,从小到大都是最乖的。
  父亲每天午饭后,抽支烟,喝杯茶,闲坐片刻,算是休息了。一点来钟,就到前院书房开始工作,到了三四点钟,有时会回到卧房,自行开柜,找些零食。我们这一辈,大致都承袭了父亲的习惯——爱吃零食。
  父亲对菜肴有些挑剔,红烧肉是常吃的,但必须是母亲做的,他才爱吃。在北平,蔬菜的种类不多,大白菜是家常必备,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蔬菜,其他如西红柿、茄子、鸡蛋等,也常吃。豆类制品如豆腐、豆干、豆百叶等,他也爱吃。鱼在北平是很稀罕的,所以很少记得有吃鱼的事。平常除了炖鸡以外,都不煮汤。
  我们到北平以后,母亲和钱妈,也学会了包饺子,这种面食,父亲也喜欢吃。吃剩下来,第二天早上用油煎了,就稀饭吃。每天早上,除稀饭必备外,总有些固体的食物,如烧饼、包子等等。
  父亲爱吃的水果也不多,夏天吃西瓜,他认为香瓜等比较难以消化,他自己不吃,也不准我们吃,其他如橘子、柿子、葡萄等,还较喜欢吃。我们大家也就跟着他吃。
  天哪!这是母亲的遗书
  父亲的突然去世,为家中笼罩了一层愁云惨雾,每个人都食不下咽,连仆佣亦不例外。
  母亲那时每天都到成府刚秉庙,为父亲棺木油漆督工,漆了几次后,外面加包粗麻布,再漆,再包,包了有七层之多,然后再加漆四五次,到后来,其亮如镜,光可鉴人。那时用的并非现在的快干洋漆,而是广漆,每一层必须等待干燥,才能再漆,费时不少。   接着购地、开掘墓穴,也是她在忙着,钱妈悄悄地对我说,让她去忙,这样可稍减悲痛的心情。
  有一天下午,母亲正好又到坟地去看工人修筑墓穴去了,家中别无他人,我因要找些东西,请钱妈帮我抬箱子,抬下第一只,看见箱面上有一封信,是母亲的笔迹,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当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从父亲衣袋中取出来的遗书,马上感到一阵心跳手抖,知道不是好兆。好容易把书信打开来一看,是母亲的遗书!大致是叫我们把父亲和她安葬以后,即筹划南归,回到家乡去依舅父及姨母生活,父亲的恤金,清华原定每月照付薪金到一年为期,由三哥按月领了汇给二哥管理,合并其他的钱,勉强够我们的生活教养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对于一个不足十四岁的孩子来说,简直不知所措。幸亏钱妈比较冷静,她叫我不要声张,即使是家人面前也不要提。她问我与母亲较好的有哪几位太太?我说有西院一号的陈伯母(陈达教授的太太)、四号的郑伯母(郑桐荪教授的太太)和南院的赵伯母(赵元任教授的太太)等三人比较接近。两人商量一下,觉得陈伯母太老实,不善言词,恐怕说不动母亲的心意。赵伯母心直口快,将来说漏了口,全园皆知,是很尴尬的事。只有郑伯母,说话有条理,行事谨慎,且与母亲最谈得来,因此马上去与郑伯母相商。她叫我不要惊慌,她一定会尽力说服母亲的,要让母亲看在儿女的分上,多管大家几年。然后在家中,由我哀求,钱妈解劝,三人合作,总算打消了她的死志。当母亲说了一句:“好吧,我再管你们十年。”我才如释重负地放下了大半个心。
  那一年里面,母亲要出门,我必定要问她到哪里去,有时她烦了,就说我不该管她的事。尽管这样,我还是偷偷地在后面跟着,一直看到她去的地方,我才回家。有时她出去迟迟不归,我和钱妈两人总是提心吊胆的,等到见她进门才安心。那年秋季我本该入学,可是不放心母亲,我推说对学校的规矩都不懂,除国文外连阿拉伯数字也不认识,无法上学。赵伯母曾数次相劝,我仍以这个理由推拒了。
  父亲的消闲生活
  父亲的一生中,可能没有娱乐这两个字,那对收音机尚不普遍,北平虽有广播,顶多有一个小盒子样的矿石收音机,戴耳机听听,就算不错了。他对中国戏曲曾有过很深的研究,却从来没有见他去看过戏。
  我们住在城里时,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古玩店及书店的老板都认识他,在那里,他可以消磨大半天。古玩只是看看而已。如果在书店中遇到了想要的书,那就非买不可了。所以母亲知道他要逛琉璃厂,总会先替他准备好钱。迁居清华园以后,很少进城,到书店去的次数也就少了。
  记得有一次他从城里回来,脸上洋溢着笑容,到了房内把包裹打开,原来是一本书,他告诉母亲说:我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夹在书页内的一页旧书。我看到只不过是一张发黄的书页,而他却如获至宝一般,我想一定是他从这页书里找到了他很需要的资料。
  我们唯一的一次出游,是与清华同仁共游西山。那天,父亲是骑驴上的山,我和妹妹同乘一驴,可是我因脚踏不到足蹬,几次差一点从驴背上掉下来,最后只好我也下来步行。妹妹以前骑过,一点也不害怕。一路上大人与大人在一起,我们小孩子自成一队。父亲那天玩得很高兴。
  弟妹们在家,总爱到前院去玩,有时声音太大了,母亲怕他们吵到父亲,就拿了一把尺子装模作样地要把他们赶回后院去。他们却躲在父亲的背后,父亲一手拿书继续阅读,一手护着他们满屋子转,真使母亲啼笑皆非。
  平常父亲在休息时,我们几个小的常围着他,要求他吟诗给我们听,那时我们还不懂得吟,只说是唱,他也不怕烦。有时求他画人,其实他不会画,只会画一个策杖老人或一叶扁舟,我们也就满足了。
其他文献
卷发、红唇、一身雅致的香水味道;黑色紧身毛衣、黑色皮短裤、过膝长靴、小蛮腰,这位从背后看完全就是一个“90后”的老太太,的确是一个“逆天的存在”。  那天早晨8点,戴大丽在北京的姐姐得知她要一个人从成都来,早早地等在机场。在接到妹妹后,一直寸步不离地陪在她的身边。“老太太的唠叨和操心,还把我当小姑娘呢!”戴大丽笑着“抱怨”的同时,姐姐把插好吸管的牛奶和撕开包装纸的面包递给她,催她赶紧吃。“你这丫头
期刊
北京卫视新年大戏《少帅》正在热播中,本期的“屏外读史”,我原想继上期说过张作霖是如何从一个穷小子成为“东北王”之后,正式开聊张学良的一生。然则我在搜集与之有关的史料过程中,竟越来越觉得无从聊起,盖因其一生太过复杂,几乎任何一个重要节点,要想说清来龙去脉,恐无一两万字,实难说个明白。如之奈何?又,我想张学良热这些年始终未曾降温,他那些事想必大家不说耳熟能详,也能知一大概。是故不如挑点这个戏里其他一些
期刊
赵立新:“文青”缘何遭忌  看了北京卫视热播剧《芈月传》中的张仪,我就知道赵立新是怎么想的了。显然,他是要把张仪演成教科书式的角色。张仪与芈月在史书中并无交集,而《芈月传》却有一半故事发生在两人之间。有一幕戏,芈月到张仪府中用激将法劝幽禁负气的张仪重新出山、出使列国,张仪故意在芈月面前装病,四仰八叉地躺着,芈月暗笑,几句话就让张仪坐起身,继而又唤起了他的勃勃雄心……赵立新说张仪和芈月都是以同性的心
期刊
11月22日,红础体育馆超过五千名观众,现场见证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再创历史——第四次问鼎香港公开赛男单冠军;更是走过禁药风波的他,继法国、中国站后,实现今年在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的“三连冠”!  这对禁赛8个月,今年5月才重返赛场的他而言,无疑意味良多:“美国公开赛后,六个多月(世界排名)能从第180回到第6,我也觉得不简单,最辛苦、最难的时间我已经挨过去了。目前(奥运积分)还有半年,我的目标是先获
期刊
当下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相当一部分“空巢父母”晚年孤独寂寞。他们盼望儿女亲情,可儿女却为事业和生活搏杀,有心行孝却无能为力。如何让父母有个祥和舒心的晚年?著名演员徐帆不但事业有成,在孝敬老人方面也颇有心得。  影后尽孝,接“空巢父母”进家门  2012年5月,徐帆回老家武汉看望父母。父亲徐大树问女儿:“我和你妈的同事、朋友想见你,你有时间吗?”徐帆平时很忙,连回家看父母都得忙里偷闲。这次,徐帆爽快应
期刊
刘劲:阿坝藏区走出的“周恩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绝不会忘记的历史。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曾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  2006年8月29日,银幕上扮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三位著名演员唐国强、刘劲、王伍福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俊杰,著名化装师颜碧君,和刚参加完“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的开国元勋之一的罗瑞卿之子罗箭少将以及宋任穷上将之子宋京波先生,以及北
期刊
11月21日晚,台湾第52届金马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著名导演冯小刚凭借《老炮儿》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然而,冯小刚本人却并未出席颁奖典礼,此时他正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演唱会上。刚刚与全场上万粉丝大合唱完一首《爱的代价》。大家不禁感叹:这真是“不会唱歌的导演不是好演员”!  颁奖典礼上,导演管虎替冯小刚宣读了获奖感言。冯小刚在感言中说:“说句得了便宜卖乖的话,我应该得最佳新人奖的,因为我还是一个刚出道的新
期刊
自2012年《甄嬛传》开播以来,曾创下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口碑和收视的双料奇迹,此后鲜有同类型的古装剧可以超越。直至四年后横空出世的《琅琊榜》,在经历了短暂的收视低迷后,凭借着精良的制作、正剧的风范在口碑和收视方面峰回路转,一跃成为观众和网友的“心头爱”,甚至还有不少人看过《琅琊榜》之后称“再无剧可看”。如今,郑晓龙导演和他的团队继《甄嬛传》后携新片《芈月传》再度强势来袭!  看点一:作为同样改编自热
期刊
都市情感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于11月7日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举办的“欢聚一堂”系列进社区活动已有三年之久,11月19日,却是第一次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演员陶慧、侯京健、黄超、大庆与社区居民和北航的大学生们一起,共话戏里戏外的有趣故事。  对于剧名中的“北上广”,几位主创想到自己的奋斗故事表示深有感触。演员大庚和黄超称自己是“上海漂”,陶慧说自己曾在
期刊
由华策影视、完美环球联合出品,郭靖宇监制的电视剧《射雕》于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项目启动发布会。该剧将由吴敦担任总制片人,蒋家骏执导,陈曼玲编剧,陈敏正担纲造型设计,堪称五星级幕后团队。但最受人关注的郭靖、黄蓉人选是谁目前还没有确定,片方发起网络投票活动,邀请网友选出自己心目中的郭靖黄蓉。而最后出演《射雕》的主要演员将有机会代言同名游戏。  虽然有“传奇剧王”之称,但此次郭靖宇却并不亲自执导、亦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