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榆钱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必定会有一棵大槐树和一棵大榆树。大槐树和大榆树像一对琴瑟和谐的伉俪,你侬我侬地把农家清贫的日子打点得活色生香。榆钱,槐花,经过母亲的巧手,变着花样登上餐桌,生活便像花开一样美好了。
  可是,我有十多年没有吃过榆钱了。十年前,故乡的榆树总生病虫害,树身长满了小虫子。看着密密麻麻蠕动的小虫子,我的心也跟着疼。榆树曾帮我们度过了饥寒年代,却独自承受着无端的灭顶之灾。
  终于,榆树们一棵棵被犀利的刀斧砍伐掉了,村子里再也找不到一棵榆树。村里有人说:“那树,光长虫子,太脏,没法留着!”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愤愤不平,觉得他的语气里分明有过河拆桥的意味。我至今也没弄明白,那种病虫害为什么不能根治呢?或许,是人们觉得生活好了,有没有榆树都一样了。榆钱,寓意“余钱”,人们手里有了余钱,不再需要榆钱果腹了,榆树就默默退出了生活的舞臺。
  院子里,只有槐树还在,照样开出大片大片的槐花。但是,我知道它是寂寞的——它在想念与它相伴了年年岁岁的榆树。榆树,沧桑厚重,质朴平和,承载着岁月中无尽的喜悦和欢欣。
  每年四月,榆钱挂了满树,孩子们兴奋得撒了欢。你看,那嫩生生的榆钱,仿佛翠绿的蝶翅一样,一对对拥挤着,一团团喧闹着,一嘟噜一嘟噜的。满树榆钱,就是一道秀色可餐的风景,养眼养心。每当看到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就觉得日子是那么丰盈富足,就像童年时光一样,大把大把握在手里,永远都不用担心失去。
  天知道榆钱有多好吃!孩子们仰头望着榆钱,像馋嘴的狐狸一样流着口水。小秀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比男孩子还爱动,总是最有办法。她找来竹竿,在上面绑上钩子,跑到树下钩榆钱。这些活儿,小秀干得得心应手。我在树下,专管捡胜利果实。我小时候皮肤白皙,鼻尖上常常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小秀钩完榆钱,会把竹竿一丢,凑到我的面前来,用手刮我鼻尖上的汗。我闻到她嘴巴里榆钱的气味,是有点青草味的清甜气息。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我们把榆钱交给母亲,让她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榆钱饭。
  可是,吃榆钱饭的岁月,倏忽间就远去了。我在想念榆树,想念榆钱,就像想念一位患难中风雨与共的老友,我们一同经历了苦寒的日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却悄然退到岁月深处,含笑看着你在人前风光无限。
  我很多年没有再吃过榆钱了,但我的味蕾上,始终保留着榆钱的记忆。远方的文友说,他们那里还吃得上榆钱,但也是稀罕物儿。他说的时候,我咽了一下口水,继而无比欣慰。榆树还在,榆钱还在,不管它在哪个地方,我都会在心里遥遥牵系着它。
  榆树,就像不离不弃的朋友,不会锦上添花,却能雪中送炭。最不能忘记的,是曾经雪中送炭的人。我想念榆树,想念在有“余钱”的年代里退出我生活的榆钱。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天工开物》博大精深,似一粒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给成长的人生以智慧的启迪。《天工开物》极力倡导秉承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造物,是中华文化智库的瑰宝。  乃 粒  乃粒,意为百姓以谷物为食,“民以食为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天工开物·乃粒》崇尚科学种植,但决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有机农业生产是国家的百年方针和发展大计。  乃粒,最早出自《尚书·益稷》,借以“承民乃粒,万帮作义”,说明百姓有粮
扣件式钢管满堂脚手架由于其分析设计理论多以经验为主,缺乏理论依据,导致其坍塌事故时有发生。结合3个扣件式钢管满堂脚手架足尺破坏试验的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得出其主要破
1938年12月,为了推动抗日斗争的发展,国民党决定在南岳衡山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学习借鉴八路军卓有成效的抗日游击战经验。可国民党对共产党、八路军游击战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一窍不通,无奈之下,只得邀请共产党人派员来衡山,教授游击战。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受命率30余人的中共代表团参加了“游干班”的工作。叶剑英等在“游干班”工作近半年,为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传授八路军抗日游击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