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但以人的全面素质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许多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重视智力投资,更要加强道德教育,这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首要条件,因此,加强德育已成为全世界进行教育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方法
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实践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都会有良好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为使活动的组织形式规范化,一般都指定有课堂常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养成组织纪律性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习惯,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品质。从课的开始部分的集合、整队到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有目的的进行教育。老师为了使学生的锻炼达到一定运动量,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和措施,如规定跑的距离、次数,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认真遵守要求的习惯。又如值日生的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等,这都可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品质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再如通过球类、接力跑、游戏、拔河等集体运动项目,学生在活动中互相配合、相互鼓励、团结协作,深深体会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因此把握住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把这些思想教育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规范法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执行规范。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在教学中,使用规范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改正。常用的方法就是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教育批评。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法
在教学中,教师在采取集体项目进行教学时,例如球类训练、接力项目等,应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地“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義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
3、竞赛法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进行竞争性较强的教学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例如在短跑教学中,仅在“各就位——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的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的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和耐力,使长跑训练变成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示范法
在教学中,示范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障碍。所以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模范性和感召力。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5、自信法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惧和不自信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降低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规范完成技术动作,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排除了害怕心理。
6、巧抓时机法
利用人物的榜样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的挑选游戏对学生进行各种优良品德教育。
7、导与管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抓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畏难感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予启发疏导,分析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一次不能,二次,三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严格地、耐心地,持之以恒的做疏导工作。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同时,教师要端正思想品德教育的态度,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切实灌输思想品德目标,从而,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的有声有色,使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冯悦民等.《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途经与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王岳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第四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方法
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实践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都会有良好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为使活动的组织形式规范化,一般都指定有课堂常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养成组织纪律性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习惯,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品质。从课的开始部分的集合、整队到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有目的的进行教育。老师为了使学生的锻炼达到一定运动量,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和措施,如规定跑的距离、次数,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认真遵守要求的习惯。又如值日生的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等,这都可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品质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再如通过球类、接力跑、游戏、拔河等集体运动项目,学生在活动中互相配合、相互鼓励、团结协作,深深体会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因此把握住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把这些思想教育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规范法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执行规范。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在教学中,使用规范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改正。常用的方法就是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教育批评。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法
在教学中,教师在采取集体项目进行教学时,例如球类训练、接力项目等,应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地“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義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
3、竞赛法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进行竞争性较强的教学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例如在短跑教学中,仅在“各就位——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的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的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和耐力,使长跑训练变成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示范法
在教学中,示范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障碍。所以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模范性和感召力。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5、自信法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惧和不自信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降低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规范完成技术动作,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排除了害怕心理。
6、巧抓时机法
利用人物的榜样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的挑选游戏对学生进行各种优良品德教育。
7、导与管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抓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畏难感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予启发疏导,分析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一次不能,二次,三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严格地、耐心地,持之以恒的做疏导工作。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同时,教师要端正思想品德教育的态度,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切实灌输思想品德目标,从而,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的有声有色,使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冯悦民等.《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途经与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王岳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