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时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同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易打开思路,冲破传统思维,迸发新的想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下面我就关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安全、自由的集体气氛是儿童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我在课间活动时看到六年级同学都在互相填写留言本,就抓住这个吸引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时机点,创设一个紧切实际的任务情境,结合毕业生自身情感需求,选择了一个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在六年级设计了这样一节信息技术活动课:《制作毕业纪念册》,共分为3课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询问大家,在小学六年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事和人,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谈了想记录下来的人和事,还有的学生说已经在做毕业留言本了。在谈话中进入主题《制作毕业纪念册》。随后,我播放了在网络上搜集的一些优秀的留言本、毕业纪念册,通过展示,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随后师生共同在课堂上探讨设计方案,如毕业纪念册应该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素材?你准备选择哪种应用软件去完成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等等。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课堂气氛热情、活跃。然后就自由组合开始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搜集素材,设计制作《毕业纪念册》。同学们在课后按照分工,积极搜集素材,拿到课堂上各显神通,分工协作,运用自己小组拿手的应用软件制作出的毕业纪念册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我上课之前未曾想到的方案,而且详细地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分析及对信息的处理,有的甚至还有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是以老师的一句话定型,而这节课采用了过程评价这—开放式的课堂评价方式。每个小组都将自己设计的作品展示出来,任由同学评说,自己随时修改、补充,而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不当裁判,仅仅作为一名组织者来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便敢放胆直言,无所顾忌。学生边说边做,将各种操作技能技巧大胆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查询、处理、加工、分析、整理的过程一览无余,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各种有特色的方案不断呈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学生相互交流融为一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小组,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能相互帮助,融洽相处,畅所欲言,其创造潜能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发展。
二、引导小组分工,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地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接受新知识快,有的接受新知识慢,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就要根据平时上课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调配,指定小组长,充分发挥组长和小助手的作用。只有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协助,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如在上述活动中,我就非常注意学生的小组分工调配。由于制作毕业纪念册任务比较特殊,考虑到情感需要,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然后在他们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根据各小组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配。如郭胜小组,我观察到他们这组的男生虽然动手能力和软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都很强,但存在一个普遍毛病,就是比较毛躁,做事缺乏耐心。于是我就通过征求他们的意见,把一位他们都很信任的女同学调换到这组,并且引导他们选她做小组长,把这一组的一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调到一个动手能力薄弱一点的小组,适当平均各组的综合实力。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协作活动的过程中各尽其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要形式之一,但不是每堂课、每个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比较简单,并且没有什么思考空间的知识点完全不必“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必须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也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般我们常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如以往我在教授《资源管理器》这课的内容时,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却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长久必会厌倦,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学生太“远”了。因此,我在参考了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后,对这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在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有很多突破书本的新思路、新想法,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掌握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培养创新精神
1.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之前进行合作学习。
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大眼睛”里的漂亮世界图片的格式时问:我们这个软件很强大,可以支持很多常用的图片格式,那么常用的图片格式有哪些呢?并在资料库里组织了各种资料和图片。通过阅读、查阅,学生感到了“大眼睛”带来的乐趣,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丰富的图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在总结刚才获得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结论:BMP、JPEG、GIF……学生的兴趣被高度激发,纷纷抢着参与讨论回答。
2.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时进行合作学习。
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时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精彩收集我最行”一课时,教完背景设置后,提问:“除了这种设置方法外,你还能找出哪几种方法?看哪个小组找出的设置背景方法又多又好。”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方案,积极尝试。各小组多的找出五六种,少的也说出两三种。
教师把握时机开展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合作,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有了更多阐述想法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体验情感交流,在积极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安全、自由的集体气氛是儿童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我在课间活动时看到六年级同学都在互相填写留言本,就抓住这个吸引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时机点,创设一个紧切实际的任务情境,结合毕业生自身情感需求,选择了一个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在六年级设计了这样一节信息技术活动课:《制作毕业纪念册》,共分为3课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询问大家,在小学六年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事和人,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谈了想记录下来的人和事,还有的学生说已经在做毕业留言本了。在谈话中进入主题《制作毕业纪念册》。随后,我播放了在网络上搜集的一些优秀的留言本、毕业纪念册,通过展示,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随后师生共同在课堂上探讨设计方案,如毕业纪念册应该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素材?你准备选择哪种应用软件去完成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等等。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课堂气氛热情、活跃。然后就自由组合开始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搜集素材,设计制作《毕业纪念册》。同学们在课后按照分工,积极搜集素材,拿到课堂上各显神通,分工协作,运用自己小组拿手的应用软件制作出的毕业纪念册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我上课之前未曾想到的方案,而且详细地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分析及对信息的处理,有的甚至还有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是以老师的一句话定型,而这节课采用了过程评价这—开放式的课堂评价方式。每个小组都将自己设计的作品展示出来,任由同学评说,自己随时修改、补充,而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不当裁判,仅仅作为一名组织者来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便敢放胆直言,无所顾忌。学生边说边做,将各种操作技能技巧大胆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查询、处理、加工、分析、整理的过程一览无余,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各种有特色的方案不断呈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学生相互交流融为一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小组,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能相互帮助,融洽相处,畅所欲言,其创造潜能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发展。
二、引导小组分工,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地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接受新知识快,有的接受新知识慢,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就要根据平时上课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调配,指定小组长,充分发挥组长和小助手的作用。只有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协助,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如在上述活动中,我就非常注意学生的小组分工调配。由于制作毕业纪念册任务比较特殊,考虑到情感需要,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然后在他们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根据各小组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配。如郭胜小组,我观察到他们这组的男生虽然动手能力和软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都很强,但存在一个普遍毛病,就是比较毛躁,做事缺乏耐心。于是我就通过征求他们的意见,把一位他们都很信任的女同学调换到这组,并且引导他们选她做小组长,把这一组的一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调到一个动手能力薄弱一点的小组,适当平均各组的综合实力。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协作活动的过程中各尽其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要形式之一,但不是每堂课、每个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比较简单,并且没有什么思考空间的知识点完全不必“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必须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也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般我们常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如以往我在教授《资源管理器》这课的内容时,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却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长久必会厌倦,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学生太“远”了。因此,我在参考了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后,对这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在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有很多突破书本的新思路、新想法,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掌握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培养创新精神
1.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之前进行合作学习。
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大眼睛”里的漂亮世界图片的格式时问:我们这个软件很强大,可以支持很多常用的图片格式,那么常用的图片格式有哪些呢?并在资料库里组织了各种资料和图片。通过阅读、查阅,学生感到了“大眼睛”带来的乐趣,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丰富的图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在总结刚才获得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结论:BMP、JPEG、GIF……学生的兴趣被高度激发,纷纷抢着参与讨论回答。
2.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时进行合作学习。
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时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精彩收集我最行”一课时,教完背景设置后,提问:“除了这种设置方法外,你还能找出哪几种方法?看哪个小组找出的设置背景方法又多又好。”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方案,积极尝试。各小组多的找出五六种,少的也说出两三种。
教师把握时机开展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合作,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有了更多阐述想法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体验情感交流,在积极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