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3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DS早产儿111例,按照呼吸支持方式,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35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组(30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46例)。比较3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6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aO2/FiO2),无创通气失败率、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4~6 h的pH值、PaO2、P/F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NIPPV组患儿无创通气4~6 h的PaO2、P/F比值均要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P<0.05);BiPAP组、NIPPV组间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组比较,BiPAP组、NIPPV组患儿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BiPAP组、NIPPV组间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儿总无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成功者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NIPPV或BiPAP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降低5 d内气管插管率方面优于N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10例AIS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及凝血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及动脉血气分析在诊断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APE患者为对象,以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D-D、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分析其诊断APE的效能。结果观察组D-D、PaCO 2水平高于对照组,PaO 2低于对照组(P<0.05)。D-D诊断APE的AUC、灵敏度、特异度、最大约登指数、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00(95%CI:0.843~0.942)、87.50%、86.25%、0.73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