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我是长在敦煌大树上的一根枝条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的边塞城市,却有着一个寓意“盛大、辉煌”的名字——敦煌。一位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书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樊锦诗获颁“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譽称号。
  ●初到敦煌:再也不想来这个地方了
  樊锦诗1938年生于北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对历史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历史课本上对于敦煌的描写,在她内心里种下了一个关于敦煌的梦。
  1959年,樊锦诗考取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大四时,她争取到了去敦煌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当梦想中的敦煌艺术作品真正呈现在眼前时,她被震住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
  同样使她震惊的还有这里的生存环境: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老三片”(土豆片、白菜片、萝卜片),上个厕所还得走很远的路。整个实习期,樊锦诗的头发就没洗干净过,怎么洗都是黏黏的。
  工作环境也是异常艰辛,最让樊锦诗头疼的就是攀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地在悬崖上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蹬子。每次爬时,她都心惊胆战。
  没待到3个月,樊锦诗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我再也不想来这个地方了。”离开敦煌的时候,樊锦诗暗暗对自己说。
  然而不到一年,她却食言了。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院来北京大学要人,名单里就有樊锦诗。出于心疼女儿,樊锦诗的父亲给校领导写了一封长信,恳请学校不要让瘦弱的女儿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却被女儿悄悄扣下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留守荒漠不是单靠一腔热情就可以的。半夜里,当房梁上老鼠吱吱叫着掉在被子上时,当因水土不服整天病恹恹时,望着透过窗纸的清凉月光,她还是伤心地掉下了眼泪。重返敦煌,也意味着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从此分隔两地,一个留守大漠,一个在武汉大学教书。两人就这样过了十九年的分居生活。1986年,领导终于同意樊锦诗调到丈夫所在的武汉大学,这时,樊锦诗却犹豫了:“我在敦煌没做什么,难道就这么走了?”
  最终,为了她热爱的敦煌,彭金章放弃了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他主持了多项考古发掘,使莫高窟有编号记录的洞窟由492个增加到735个。樊锦诗和爱人,一个是敦煌的女儿,一个成为了敦煌的女婿。
  ●扎根敦煌:争取让它再活1000年
  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幻化的美的世界。从到敦煌工作的第一天起,樊锦诗就开始意识到,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和洞窟本体的老化,窟内文物的损坏已经愈发严重。莫高窟是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如此厚重珍贵的历史遗产,怎能轻易毁掉?
  樊锦诗开始逐步了解文物保护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比如壁画坏了或者翘起来了,要给它打针。慢慢地,她明白了文物保护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除了考古发掘以外,还需要借助于文学、艺术、民族、历史乃至理工科的知识背景和工具。樊锦诗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石窟“保重身体”,尽量老得慢一些,争取让它再活1000年。
  经过多年努力,樊锦诗带领文物保护团队,探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文物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2011年推出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著作,在洞窟形制、内容、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更是被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评价“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又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开展合作。事实证明,樊锦诗坚持要走的国际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与世界平等对话成为现实。
  ●爱上敦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莫高窟虽规模宏大,但每个洞窟的空间极其有限,历史上每个洞窟都是供奉佛陀的神圣殿堂,为某个家族建造和拥有,进入窟内的人十分稀少。而现在游客的增多打破了洞窟原来恒定的小气候环境,每天都会加速壁画的退化和盐化。
  1998年,60岁的樊锦诗接棒段文杰,成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通过数据实验,找到了洞窟所能承受的临界线,但统计出来的人数少得可怜。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电脑,“那时我就感觉,莫高窟有救了。”65岁的她脑洞大开,首先提出了“数字敦煌”的大胆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用数字技术让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让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容颜永驻”。
  今天,“数字敦煌”已经走向现实,成果斐然。“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成立,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实现全景漫游。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了对石窟的不利影响。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2015年,77岁的樊锦诗卸任后,仍一直住在敦煌研究院那个不起眼的小房子里,从未离开。正如她所言:我醒来是敦煌,躺下还是敦煌。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一航整理)
其他文献
在一片莲塘里,看到一些采藕人在采藕。他们穿着臃肿的水衣,艰难笨拙地在水塘里蠕动。  大部分莲藕在秋来临之际成熟。它们轻快而勤奋,不分白天黑夜在水下淤泥里生长、穿越,像一列列夜行火车。倘若不加采掘,“火车”跑过的塘面,翌年春后,就将蓬生一丛丛鲜碧的绿荷,绽开一支支鲜洁的莲花。同时依然会有一列列“火车”在下面生长、穿越、交织,直至把整片塘底穿缀成一张密匝的网。  我们在菜场或餐桌上见识的莲藕,那么白晳
期刊
一天早上,我沿著小路朝我的车走过去,一下子直接撞入一个在一夜之间形成的巨大的蜘蛛网中。  我觉得自己很蠢,竟然没有看到它,然后,我用手扫掉那些蛛网,接着往前走。  第二天早上,一模一样的情形再次发生,我更是觉得自己蠢了。  第三天早上,我仔细地寻找这个蜘蛛网——蜘蛛重新织好网,但这次是织在路边的灌木丛中了。  我意识到了,蜘蛛和我在同等量的时间内吸取了完全相同的一个教训,这让我感到极为惭愧。  (
期刊
90后包蕾妍出生在杭州一个著名裁缝世家,祖上留下的“振兴祥”老店创始于1897年,它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包蕾妍从小就非常喜欢做手工。但她对旗袍并不感兴趣,在她看来这些是“古董玩意儿”。  读中学时,妈妈特意为她制作了几件旗袍,几位爱美的女教师立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每穿一件,她们都要认真研究一番,这让包蕾妍在自豪之余,开始对旗袍制作产生了好奇,并开
期刊
相较于莫扎特对大提琴明显的“吝啬”,古典主义时期另一位大师海顿,对大提琴则慷慨得很。  海顿写过的作品中,适合由大提琴演奏的,高达两百多首。为什么不说“为大提琴而写的作品”,却说“适合由大提琴演奏的作品”?因为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海顿创作时的目标乐器,是今日已经绝迹了的上低音提琴。  海顿殚精耗时替上低音提琴谱曲,倒不是因为他擅长演奏这种乐器。喜欢拉上低音提琴的,是18世纪匈牙利最有钱、最有权势的
期刊
我们说起中国文学,通常是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但是你发现没有?其他的体裁,我们多少还有点喜欢的作品,唯独这汉赋,那是实在读不动啊。  为什么?太啰嗦了。写一处皇家宫苑,它能不厌其烦地一花一草地给你写过去,没有实质内容,而且还有好多生僻的字,真是讀起来没意思。  但是,最近我看了杨照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你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汉赋,你得回到那个时代。  汉朝人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
期刊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  调皮、总能想出很多古怪点子,喜欢捣蛋,这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汤姆。他的人生充满冒险,精彩纷呈:他不知从哪里寻得一架人骨,在小木屋里扮地狱鬼神吓酗酒熟睡的流浪汉马福。他还运用智慧,让嘲笑他刷篱笆的同龄孩子反过来纷纷请求为他刷篱笆。阳光下,汤姆倚在树下吃着朋友送给他的半块苹果,时不时抬头望一望那群傻孩子们浩浩荡荡的工程,然后露出只有孩子脸上才有的胜利的偷笑。  如果说汤姆没有
期刊
没去银川之前,我对银川,最向往的是贺兰山。  前几年,常听一个民谣歌手苏阳的歌。他将民间曲艺“宁夏花儿”“西北秦腔”与流行音乐相嫁接,一开口,就能听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时常听他的《贺兰山下》《长在银川》《宁夏川》。《宁夏川》开头一句这样唱:“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吗贺兰山……”黄河,是银川人民心中的母亲河。而贺兰山,就是他们心中的父亲山。  今年暑期,终于梦圆银川。抵达银川的次日清晨,
期刊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不得不看的首选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片中联合陈凯歌、张一白、管虎、徐峥、薛晓璐、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世界大赛三连冠、香港回归等7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短片没有宏大的叙事与刻意的煽情,而是让历史安静地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流淌出来。有网友评价,“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又可爱又鲜活。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
期刊
2019年10月,历时5个多月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是由我国主办、北京市承办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有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出。这些汇集世界前沿的精品园艺融入天然的山水大花園中,全面展示了园艺、城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融,让前来参观的观众们大呼过瘾。尤其是园区中心蝴蝶造型的“妫汭”剧场,惊艳世界。同时,参观者对“妫汭”这个词都很好奇,能够读对的人凤毛麟角,了解其含义的就
期刊
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半住校,在学校留有宿舍,但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  一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渴望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车棚。  刚骑出学校一里路,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