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符号与乡土空间表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肖旭琴,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与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美姐》剧照一、“二人台”与《美姐》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用民俗文化的智慧去建构影视片中的重要场面,是影视导演们常用的诀窍,它在构建电影的乡土文化空间上具有重要作用,这特别体现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诸如颠轿、民歌、婚礼、祭酒、腰鼓、求雨等。电影《美姐》尽管影片票房惨淡,但仍不能掩盖本片在艺术上的亮点。此部影片不仅延续了其第一部作品展示西北乡土风情的叙事路线,更在民俗文化符号的运用上有了更加深厚的呈现,特别是在对“二人台”这一民间小戏的运用上,导演用尽了功力,唱出了一曲颇具特色的西北风情“二人台”赞歌,影片以这一民俗文化符号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西北晋蒙陕冀地区原生态的乡土文化空间。
  二人台,“是一种是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由于其表演形式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表演,所以叫二人台。代表剧目之一《走西口》以唱腔之美堪称西部‘咏叹调’。二人台在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由于流行地域的不同人文风情而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分东、西两路:西路唱腔高亢、节奏紧密但少变化;东路二人台的唱腔则婉转流畅、旋律变化多端。”[2]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贯穿《美姐》中的二人台是影片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也是导演创作的初衷——保护这一西北传统民间小戏。片中出现了多曲二人台音乐,如三支《走西口》(东路二人台、西路二人台和河曲二人台)、河曲二人台《借冠子》、二人台蒙汉调《山挡不住风》和《敬酒歌》、二人台烂席片《十七八的大闺女》、二人台讨吃调《孟樊云》和《念喜》,以及《害娃娃》、《五哥放羊》、《光棍儿哭妻》等。
  二、展现地域风情
  独特的民俗文化可表现独特的地域风情,影片中的二人台艺术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戏曲艺术形式,它在片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具有黄土高原地域韵味的意境和空间,这是对这一文化符号的比较初级的运用。
  片中最能展现二人台这一作用的无疑是影片开篇,美姐与铁蛋父亲弹唱《走西口》一段。《走西口》是二人台中最广为传唱的曲子,影片开篇点题,直接刺激了观众视听感官,西北风情韵味扑面而来。
  三、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多处用二人台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将唱词与电影情节相对应,建构了电影的表意系统,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深入剧情的发展。
  如文化大革命前夕,美姐与铁蛋父亲正为乡亲们表演二人台《走西口》一场戏中,突然到来的一群黑衣人粗鲁地打断了表演,表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禁止二人台演出”的历史事实,之后,美姐不得不随着丈夫走西口,一走就是十年之久。此处二人台以现实性的形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二人台音乐以功能性方式描述了铁蛋此时流离的生活状态;随后画面切入铁蛋父亲在院子里正唱着这段曲子;画面再切入二女子站在田里已经怀孕的侧影,画外音继续“有一件古怪事我打听见,回到了家里面……”,暗喻了二女儿怀孕的事实。
  四、揭示人物心理
  在电影中,运用民俗符号就能巧妙地将人物的各种微妙心境外显,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美姐》中就多处利用二人台作为人物心理变化、情感抒发的窗口,人物的悲与喜都融入了唱词里,这一作用最为出彩地表现在铁蛋与大女子的爱情发展演变上。
  ·文化艺术肖旭琴:民俗文化符号与乡土空间表达 首先,片中铁蛋初见大女子之后,两人来到山头,铁蛋高歌着“满山的湿土土,长着十样草,人里面就数妹妹你好,前个迎迎看见妹妹,后个迎迎爱,小妹妹你能不能和哥哥我在……”,一曲《山挡不住风》完成了铁蛋的情感告白。 接着,铁蛋与大女子初萌爱情,晚上两人观看美姐演唱二人台一场戏中,美姐唱道“四姐我今年二十七,寻下个男人是个打猎的。两口子合心又合意,小日子过得真舒心。”台上美姐曲高唱,台下俩人羞答答,二人台在画面中以现实性的方式揭示了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 随即,俩人深深相爱,铁蛋与大女子在树林里追逐打俏,二人台以功能性的画外音形式再次出现,悠悠唱起:“十七八的大闺女水呀么水灵灵,哪一个后生呀不想抱住亲一亲,抱住了小妹妹亲一口嘴,哥哥我满肚肚生铁,一疙蛋就化成水”,将此时铁蛋的心理感受以形象化的语言和明快鲜亮的曲调演绎完成,二人台唱出了俩人在黄土地上尽情释放的张扬,粗俗里透着本真,揭示了人物心中的欢愉。 之后,两人的情感出现转机。在蒙古人提亲的酒桌上,铁蛋端起酒杯唱起《敬酒歌》,表现了他捍卫爱情的坚定。 最后,大女子还是远嫁了蒙古,铁蛋伤心欲绝,在醉态下悲情地唱出一曲《走西口》:“妹妹你不要给哥哥我哭,你要哭得哥哥心眼里七上八下不好活……”。至此,二人台承载了铁蛋对大女子全部的爱慕与眷恋,承载了他无限的悲痛与绝望,最终在悲惋的唱腔中结束了他与大女子的爱情。
  五、传播民俗文化
  民俗不仅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影像而存在,同时,也在影片情节结构以及深层表现空间中发挥作用。借助民俗所诱发出的情感状态,影片的意义才真正得以释放,因为民俗所蕴积的文化情感是影片真正完成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导演郝杰创作《美姐》的初衷之一,是对保护二人台这一地方戏曲的关切和呼喊,以及吸引大众对这一戏曲艺术形式的关注和理解。片中出现的所有二人台曲目,都是导演向观众传递二人台文化的直接载体,在大银幕上以视听化的符号展现二人台的独特魅力,期冀对这一文化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6.
  [2]刘丹.二人台音乐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水形物语》是由美国福克斯出品的奇幻畸恋剧情片,影片的叙事时空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冷战方兴未艾的美国,作为一部近年来罕有的高达13项提名5项获奖的领跑奥斯卡的杰作,电影以一种吉尔莫·德尔·托罗所独具的暗黑系绘画风格类型,而向后现代观众映现出了一种异化与畸化反讽与隐喻着的后现代式百年孤独,尤其是影片中巧妙建构的基于人性恶意的解构与反诘等,更是使得其成为托罗自《潘神的迷宫》以来的最佳创制。  一、
影片《公牛历险记》后,口碑一路走高。这部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动画作品,延续了它的前辈们一贯的“表现模式”,从《里约大冒险》《机器小子历险记》到如今的《公牛历险记》,在不同故事、不同主人公的设定、不同表现内容下,不变的是着重于“历险”题材。该题材依旧可以引发孩童在童趣的引领下,关于未知与好奇世界的极大兴趣。历险作为表达方式,其核心是历险过程中主人公的成长,关于阅
2008年由北京奥组委唯一授权的国产52集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全国各级各类媒體全方位立体式映播。该片以动漫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奥运精神和奥运理念,受到了小朋友包括成人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引发新一轮的动漫收视热潮。随后进入中国大陆的美国喜剧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以它特有的功夫与动漫的联姻,让观众眼前一亮,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成绩。这两部国产和境外动画作品相继取得成功的内在肌理固然存在着诸多不同
三人行影片《冰雪奇缘》获得成功之后,2014年5月底迪士尼公司又隆重推出了童话创新真人版影片《沉睡魔咒》。该部影片是由经典童话《睡美人》改编而成的。因影片画面美轮美奂,安吉丽娜·朱莉的演技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吸粉无数,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收益。影片叙述了一个美丽善良,拥有超能量翅膀的仙子马琳菲森,居住于美丽祥和摩斯森林王国,是森林的守护者与领导者。在摩斯森林王国中,马琳菲森与人类小男孩斯特凡一见钟情。人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所采用的以圆形画幅为主的形式创新引发了观影者的热议。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应当并驾齐驱已是大众共识,做到任一方面对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形式创新作为连接电影与观影者的桥梁,起着吸引观影者的注意、满足其视觉消费、达到艺术与商业双赢目的等多重作用。电影形式创新的探索可以被客观公正地评价,需要依赖对形式的“中介”性质和形式背后的技术理性的正确认知,同时对视觉消费和大众审美的取向有所把
三位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以及一段看似扑朔迷离却又意料之中的离奇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以其客观冷峻的影像格调,轮廓了小人物于社会底层苟且残生的心酸与不易,影片以行车记录仪为媒串联整部作品的叙事,肚财与菜埔因行车记录仪而获得窥探乃至凝视上层社会的可能;透过影像的结构,受众又得以凝视肚财、菜埔、释迦等人的生存实况,而贯穿电影作者的旁白以及电影的整体叙事又推动着观众在间离的视效中不断抽离受众的凝视,从而在凝
“如果我带着醉意出生,我或许会忘掉所有悲伤……”  戴夫·范·朗克——这个活跃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音乐圈的佼佼者,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故事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搬上电影荧幕。时间流逝所带走的,不单单是那个背着吉他、游走于西十五街的身影,还有整整一代人对于民谣的特殊记忆。  在完成了《老无所依》《大地惊雷》等带有浓重西部情节的“黑色电影”之后,科恩兄弟出人意料地在2013年拍摄了有别于以往所有电影风
1999年的山西小城,高塔耸立,煤矿遍地,欢歌笑语,青春勃发的沈涛、晋生、梁子上演三角恋;2014年,高塔依旧,煤业凋零,三人各奔东西、殊途人生;2025年,河流依在,沈涛独舞冰雪中,11年未见的儿子张到乐正在澳大利亚的海边告诉Mia:“我的母亲叫涛,波涛的意思。”山河依旧,故人何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表达了他对时代进程的感悟,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价值选择、情感世界的反思。  一、感悟:时代
城市,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讲,常常成为熟视无睹的存在;对于陌生人来讲,往往会呈现出新鲜的模样。“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1]我和他互为参照,他相对于我而存在,我通过他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笔者希望通过外国青年导演镜头,打开观察当下中国城市形象的另一扇窗口,站在陌生人的
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创作极具鲜明的个人特征,尤其是在影像叙事语言方面风格化。作为一名成名极早,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就以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1970)入选柏林电影节,却在拍摄了另一部电影《羁旅情愫》(1975)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度从电影界销声匿迹,彻底投身于各类广告和商业短片的拍摄工作的艺术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创作经历十分奇特。也许并不算成功的《羁旅情愫》使罗伊·安德森意识到电影工业对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