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涉毒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變化,毒品犯罪的表现形式也在相应的发生着改变。路桥地处浙江中部沿海,商品经济发达,流动人口众多,通过对路桥一地的毒品问题考查,可以折射出当前毒品犯罪的发案特点。本文以2009年至2010年7月路桥法院审结的158件182人涉毒案件为蓝本,试图对该类案件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涉毒案件的特征解读
  1、罪名相对集中,毒品数量不大。在审结的所有涉毒案件中,罪名集中为贩卖、运输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与容留他人吸毒罪三个罪名,其中以贩卖、运输毒品罪为主,共101件,占63.92%,这表明本地区目前主要是毒品消费地而非毒品制造地。同时,经调研发现大规模贩卖毒品的案件已经减少,但零星、少量贩毒在增多,犯罪人员通常只携带小包、微量的毒品进行零包贩卖,最少的仅为0.1克。
  2、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外地化、无业化。在审结的182名涉毒罪犯中,80后是主力军,共114人,占62.64%,其中11人为90后且8名为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而犯罪主体外地化、无业化同样凸显,涉及外地人共139人,占76.37%,涉及无业人员共172人,占94.51%。
  3、涉毒主体容易重操旧业,再犯现象突出。由于毒品犯罪具有高额利润,加之毒瘾难以戒除等原因导致毒品犯罪再犯、累犯现象较为严重,犯罪分子被判处刑罚,执行完毕后,仍容易进行涉毒犯罪。该院在审结的182名罪犯中,有60名人员具有毒品犯罪前科,占32.97%。
  4、以贩养吸现象严重。吸毒是种高消费行为,多数被告人在吸毒成瘾后为了维持吸毒所需则从毒品购买者逐渐变成毒品贩卖、运输者,或容留他人吸食毒品,以赚取一定利润。据了解,一般一个“以贩养吸”的涉毒人员只要建成稳定的由其供货的5-6人销售网络,就能维持自身的吸毒消费需求。
  5、毒品携带隐蔽化。毒品从一般的身外物品携带到贴身携带逐步发展为个别毒品犯罪分子体内携带、人货分离、制作车辆夹层、在商品中藏毒、通过快递运输等方式进行运送、销售,藏匿手段不断翻新,对打击毒品犯罪形成较大难度。
  二、涉毒案件呈现新特点的成因分析
  1、流动人口数量增多。该区经济较为发达,每年均有大量外来务工者,流动人口数量剧增,一些外来打工却又找不到工作的民工在贩卖毒品的暴利诱惑下愿意铤而走险,进而成为毒品犯罪的主要人员。而部分民工妄图不劳而获则容易被毒贩操纵,成为受雇贩毒“马仔”,充当“送货”人员,收取微薄的“送货费”,导致外来人口贩卖、运输少量毒品的案件大量增多。
  2、吸毒者的逐步增多。当前,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励,另一方面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不少人思想空虚,生活糜烂,追求刺激,从而陷入毒品的泥潭。由于吸食毒品的市场需求的增大,毒品暴利的诱惑,导致毒品犯罪日益猖獗。
  3、涉毒犯罪的查处难度大。据公安机关内部人员称,现在缉毒除非当场抓获交易双方,不然很难成案。因为贩毒案件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查获毒品,则只能依靠毒贩的口供突破。虽然单个毒品犯罪深挖后往往涉及共同犯罪,但是涉毒人员一般采取“单线联系”,从零售的小毒贩再到大毒贩,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而现在提倡的“文明办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要证据——口供突破的难度。
  4、监管额和打击的力度不够。目前,司法实践中对涉毒犯罪处罚较轻,惩治手段还不够有力,难以有效遏制涉毒犯罪的蔓延趋势。此外,当前的社会防控机制比较薄弱,只靠司法机关事后打击,而缺乏社会防控机制有效的事前防范。
  三、涉毒犯罪的应对之策
  一要严格掌握宽严相济适用度。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依法从重处罚。对于毒品犯罪中的累犯、再犯、主犯,应当判处相对更重的刑罚。加重对毒品犯罪分子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建立财产刑追踪追缴制度,形成主刑与附加刑双重打击合力。充分利用“马仔”的特殊身份,鼓励其举报上级毒贩或其他毒贩,构成立功的,可以减轻处罚。
  二要严厉打击以贩养吸式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式毒品犯罪本身涉及的毒品数量虽然有限,但是此类人员因毒瘾难戒,因此多次犯罪、再犯及发展他人犯毒品相关犯罪的可能性极大,必须对此类人员严厉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毒品犯罪源。
  三要加强审判与侦查部门的沟通、协作。毒品犯罪中的证据固定尤其重要,抓获时机或抓获地点都决定最终定罪应当适用此罪或是彼罪。因此,审判机关与侦查机关之间应当加强交流,通过研讨会、旁听毒品犯罪案件等形式展开讨论,共同商讨打击毒品犯罪的对策,形成打击合力。
  四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针对毒品犯罪高发人群、高发场所,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车站、出租屋、宾馆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以及邮局、民航、物流、快递、宅急送等有关货物运输单位,要加强治安管理及监督检查,阻断毒品传递、交易渠道。同时调动各单位保安、治安协管、居委会等部门的力量,参与举报、抓获毒品犯罪等行动,形成全社会反击毒品犯罪的缜密网络。
  五要加强法制宣传。利用毒品犯罪审理资源建立反毒品犯罪宣传基地,通过选取典型毒品犯罪进行庭审直播,邀请相关人员旁听此类案件审理,举行毒品犯罪公开宣判大会,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反毒品宣传活动,在外来人口聚集、车站、旅馆等场所悬挂反毒标语等形式加强打击毒品犯罪的宣传活动,加强与媒体合作,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反毒宣传活动,使反毒观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通讯地址:台州路桥法院,浙江台州318050)
其他文献
根据刑法第357条第一款的规定,所谓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均为犯罪行为,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一、毒品犯罪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毒品犯罪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历史上的毒品犯罪有相似之处,但毕竟不是历史的重演,
期刊
我院公诉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落实检察工作主体和总体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工作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一些做法和经验得到上级院的充分肯定。在2008年全市检察机关公诉工作条线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在2009年全省基层院公诉工作条线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质量为根本着力强化各项工作措施  在公诉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受案、审查、出庭公
期刊
一、证据开示的概念及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证据开示来源于英美法系,又称证据展示、证据公开、证据告知等,是当事人主义或者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其本意是“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隐藏起来的东西。”而在审判制度中“它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作准备。” 因此,刑事
期刊
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人民法院改革审判组织的重要措施,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拓宽了审判监督方式多元化发展,是连接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桥梁。但现有的法律对该制度规定较为模糊,司法实践中各地检法两家做法不尽一致,影响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所以需要对该制度加以规范,使该制度更加科学、严密,具有可操作性,更有效地发挥检察
期刊
摘 要:在基层检察院,行政装备科虽然不履行具体的检察职责,但行政装备工作却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公正司法、文明执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的重要保障,其工作搞得好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检察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和检察职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并将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在此,本人结合基层检察院行政装备工作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就如何加强基层检察院行政装备工作,使其更优
期刊
摘 要:我国在刑事和解制度的探索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理论冲突与价值冲突。当前,我国没有对刑事和解作出明确立法,但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崭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检察机关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背景下,立足检察职能,以遵循法律精神为前提,在刑事案件中积极探索和完善刑事和解。  关键词:检察机关;刑事和解;罪刑法定  就目前我国刑事和解的改革尝试而言,已经和
期刊
基本案情: 2009年2月5日,被告人杨某通过手机联络,唆使被告人张某、范某某以每人一百元钱的价码,雇佣他人帮忙搅掉冯某在王家山煤矿单身楼其住所开设的赌场,自己开办赌场。张某、范某某依约纠集被告人刘某等八、九人,乘车赶到王家山煤矿。杨某与张某先到冯某住所踩点,后以事成后处理掉何某欠冯某的债务为条件,要求何做搅赌场的内应,还安排同伙到赌场后把参赌人员的现金、手机都下掉,不要打人。何允诺并前往赌场打探
期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检察机关办公室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结合工作实践和平时心得体会,笔者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努力提高决策参谋能力  办公室工作头绪多,人员少,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很少有专门的学习时间。从大多数基层检察院办公室来看,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学法律的人多,通法律的
期刊
讯问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与受到刑事追诉的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的激烈较量,对犯罪嫌疑人的成功讯问是获取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证据、突破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检察机关打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不断深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实施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也更加谨慎,作案手段也更加隐秘,其对付审讯的反审讯心理也更加顽固。尤其是一
期刊
根据国家土地督察机构2009年度督察结果显示,我国土地违法违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共发现土地违法违规问题8514件,涉及土地面积38603公顷,其中涉及耕地面积12990公顷,因土地违法问题有1323人被党政处分建议,36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我国目前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仍较为严重,土地保护工作尤其是农用地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式。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如何保护农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