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平红球菌的培养及其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特异曲霉(Aspergillus nomius)、溜曲霉(Aspergillustamarii)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而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性质最稳定。黄曲霉毒素是种毒性很强的肝毒素,可引起肝脏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具有致癌、致畸、到突变的“三致”作用,对人类和家畜的危害极大,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用理化方法虽可去除或降解黄曲霉毒素,但反应条件剧烈,会产生二次污染,降低产品品质,采用生物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极少地损失产品的营养物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对黄曲霉毒素B1有降解作用的红平红球菌为研究对象,取得以下结果:(1)为提高菌液浓度,对红平红球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红平红球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15.3℃,pH5.56,接种量4%,装液量70mL/250mL,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58.2h;(2)研究不同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对红平红球菌降解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添加CuCl2的降解效果最好,利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添加量为:葡萄糖1.0g/L,酵母膏1.4g/L,CuCl20.07mol/L。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平红球菌的降解条件,确定红平红球菌降解AFB1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3.2℃,pH7.17,装液量24.6mL/100mL,接种量10%,摇床转速180r/min,降解时间81.9h,此时降解率由原来的59.3%提高到95.8%;(3)对降解活性物质进行初探,活性物质主要来自于胞外粗提液,当硫酸铵饱和度为60%时,蛋白粗提液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最高。蛋白粗提液的最适降解时间为84h时,降解率达74.5%,最适作用温度为15℃,最适pH为5.0,Na+对蛋白粗提液有一定的激活作用;(4)红平红球菌发酵液对花生种子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对花生种子中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降解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菌液浓度、葡萄糖、过氧化氢、硝酸钠、蛋白胨,最终确定菌种浓度为106CFU/mL、温度25℃、过氧化氢浓度6%,硝酸钠10g/L、蛋白胨5g/L,葡萄糖添加量为0时,抑制作用最强,达25.8%。本文从红平红球菌发酵液中初步提纯活性物质,对蛋白粗提液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将发酵液应用在花生种子中,抑制花生种子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为谷物贮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对镓基发光材料的现状和思路进行了分析,结合镓基发光材料的特点,选择镓酸锌基质发光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以金属镓为主要原料,湿法合成制备出纯度大于4N的HGaO2、β-Ga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芦笋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运用L(934)正交表系统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将诞生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智能社会。不管我们是主动相迎还是被动接受,智能社会已经不可阻挡的向着我们高速驶来。我们即将迎来的智能社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覆盖行业日益成熟,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但是随着移动通信运营商们对集中采购模式的不断推行,以及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从而导致了企业
砷化镓(GaAs)单晶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通常采用VGF/VB、HB以及LEC等方法生长。本文报道了砷化镓单晶改进型坩埚下降法生长研究结果,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晶体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孪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
会议
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风险始终存在,并威胁着项目收益的实现。投资者必须了解风险产生的来源、机理,才能更好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协调关系。本文分析了投资项目收益和风险的影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模式,将农产品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为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对于解决明溪农特产品销售难
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瘦肉精”、“肯德基速成鸡”等事件的发
目的通过对一起跨辖区食物中毒调查处置的报道,为相关部门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起食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