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关注点,出发点。“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语文课堂 价值观 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9-01
  一、重建“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可能性依据
  [教例]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引进了流行的课堂组织方法:
  第一步:简单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第二步:教师拿出一叠纸条,说明这是预习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从中选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問题要求学生讨论:邹忌为什么要问三种不同的人?为什么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不相同,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身份和心理活动?
  第三步:学生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大胆讨论,讨论结束后每小组推荐一人来陈述本组的结论。
  第四步:二十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发言,发言从一小组开始,但第一小组似乎没准备好,在全班学生和所有听课教师的目光注视下好一会儿没人站起来,于是教师急了:“你们第一小组没一个说话流利的人吗?”大家都感受到了教师强烈的期望,这是公开课啊!这时有一个男孩子终于站起来了。教师松了一口气:“好,请你陈述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然而教师又失望了,因为这个男孩的声音比较小,这时,教师问全班:“大家听清了没有?”全班同学拉长了声音“没——听——清”。教师:“我也没听清。(转向该生)你的声音怎么像蚊子叫。看来第一小组没准备好,下面请第二小组接着说。”
  这一节公开课,看得出教师是力求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的目的是想体现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但是,教师随意的一句“像蚊子叫”评论却暴露了这一切都不过是公开课哗众取宠的表象,骨子里还是以课前的教学预设为中心的,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个体来关怀,这个鼓起勇气的学生或许没有和教师一道演好这场戏,他做出了努力,可他获得的评价却是一种伤害。
  目前,人本主义的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已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教学过程’改革的两项要求之一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意义世界,而能自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界。”就是说,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不是舞台上的表演。但是时下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定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环节分配的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样上课就变得跟演戏没有区别。
  [教例]一个小学教师教《小蝌蚪找妈妈》,整堂课由看动画,教师朗读、识字、写字、带读,学生讲故事组成,最后留三分钟的时间背课文,做作业之前,教师随意问了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小朋友没准备,没人提问,教师又鼓励了一句:“我们看哪个的问题最好?”于是课堂活跃了起来。
  生甲:老师,小蝌蚪找到的是它妈妈吗?
  师:(看得出没做准备)这问题我们明天再讨论好吗?
  生乙:教师,小蝌蚪的妈妈为什么不带它走呢?
  师:这个问题我们明天讨论,好吗?
  这时,下课铃响了,谁也不知道这些可爱的问题下节课还讨不讨论。
  由于预先策划没有考虑到学生主动的参与,当课堂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时,教师措手不及,只好不了了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预留时间与空间,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课的内容随时会重新组合,多向激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2.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主动发展,就要讲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主动策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合作交流中体现主动。充分注意学生的主动发展。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同学生“约法五章”:
  (1)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说错、做错。错了,一不批评,二不挖苦讽刺;
  (2)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
  (3)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并就此同老师争辩。
  (4)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保留自己的意见,直到彻底搞懂为止。
  (5)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过程中随时质疑。
  总之,“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5]从而具有自主发现能力,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 2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7.
  [4]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5]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
  [6]陈先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69-01  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对应课程目标有相应的作业系统的配合。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学科目标、年段目标和教学目标,都有了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进。如,知识上除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