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ong1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湛江地区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活化利用工作仍處于初级阶段。本文基于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及分类,对湛江海洋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特征分析,初步评估其活化利用现状,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对策。
  关键词:文旅融合;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湛江
  中图分类号:P74;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0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以湛江市为例”(CXXL202024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GD17XGL23)。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作为海洋大国之一,海洋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与活化利用海洋文化遗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湛江三面环海,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文化遗产丰富,活化利用潜力较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优秀基因,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活化与利用海洋文化遗产不仅是推动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

一、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及分类


  (一)海洋文化遗产界定
  基于曲金良、赵平等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本文从文化遗产溯源,将人类社会与海洋长期的互动关系作为判断标准,海洋文化遗产可以定义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与海洋长期互动形成的自然或人文性质的文化遗存[1-2]。海洋文化遗产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其中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清单中,符合海洋性的地理遗存,政治经济社会及相关因素的自然、人文遗址及近现代建筑(群)。
  (二)海洋文化遗产类型划分
  基于海洋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参考曲金良教授关于海洋文化遗产分类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海洋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将海洋文化遗产分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其中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含5个主类,28个亚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含2个主类,10个亚类。详细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1]。

二、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分类及特征


  (一)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形成背景
  湛江位于我国三大半岛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的地理特质赋予了湛江人民靠海、亲海、用海的传统。湛江从汉朝开始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宋朝市区广州湾古商埠一带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海港文化的兴盛。
  (二)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本文基于湛江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进行统计,根据前述的海洋文化遗产界定标准,筛选出湛江海洋文化遗产资源单体78个。按照前述的海洋文化遗产分类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形成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分类体系表(表2)。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共包括2大类,7个主类,27个亚类,78个资源单体。
  (三)湛江海洋文化遗产特征
  1.地域性强,分布较广
  海洋文化遗产在湛江地区分布广泛,但各区域数量差异较大。受地理区位及历史发展影响,雷州海洋文化遗产拥有量居于全市首位,文物保护单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超过20处,总数占湛江地区30%左右,远超其他区县。赤坎区、遂溪县、徐闻县次之,其他区县则分布零散。

  2.历史悠久,种类丰富
  湛江海洋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据遂溪县鲤鱼墩贝丘遗址考证,湛江辖地远在7 000~8 000年前便有古人类居住。由表2可知,湛江海洋文化遗产种类极其丰富,大类齐全,亚类有27项,占海洋文化遗产亚类的71%。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项,部分亚类数量特别丰富,如海洋祭祀和寺庙遗址有13项,海洋传统舞蹈有10项等。
  3.级别较高,开发价值大
  湛江地区海洋文化遗产级别较高,列入国家级的有11项,省级51项,市级21项。湛江不仅有世界三大灯塔之一的硇洲灯塔,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点——大汉三墩,还有被誉为“南方兵马俑”的雷州石狗。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是湛江的历史见证,开发价值巨大。
  4.特色鲜明,融会贯通
  湛江以海洋文化,殖民文化以及本土民俗为特色。湛江地处中原、古越等的交界处,不同文化得以在此汇聚交融。自唐以来,大量贬谪官员和闽人移入,使湛江不仅拥有传统的中原文化,还吸收了特点鲜明的闽潮文化,形成了妈祖信仰[3]。近代以来,法日占领湛江约半个世纪,更是让湛江文化融入了宝贵的抗争精神以及红色文化,使湛江文化呈现出独特性和包容性。

三、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


  近年来,湛江市加强了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首先,通过编制市区历史建筑名录和“三民片区”名录,完成了湛江市区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其次,政府出台了《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湛江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鼓励基层民众参与文物保护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重视程度。最后,海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式日趋多元化,不仅建有博物馆、纪念馆,还有民俗文化展示馆、非遗传承基地等,对湛江海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政府统一的监管体系,还未形成完善的海洋文化遗产信息网络。同时,基层民众对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参与度不足,缺乏上下联动以及“协同作战”能力。在活化方式上,湛江海洋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展览、表演等方式为主,其内容参差不齐,缺乏优质的规范标准与典型模范[4]。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湛江海洋文化遺产活化利用对策


  (一)摸清资源家底,探索活化路径
  为改善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率低,管理落后的局面,湛江市政府应该强化带头作用,加强对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全面开展对湛江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普查,从数量、类别、等级归属等方面采集海洋文化遗产数据,建立多层次海洋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系统。笔者通过明确资源状况以及重点活化利用对象,探索适合湛江的活化与利用发展路径。
  (二)政府联动民间,公众广泛参与
  海洋文化传承与利用的主体是民众,其语言习俗、生活方式都是海洋文化“活的见证”。由于当前湛江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主力仍停留在政府层面,基层民众意识薄弱,参与度较低。因此,政府应针对海洋文化遗产设置专门的管理组织,加大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宣传,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将活化利用海洋文化遗产的观念引入基层,促进政府联动民间,活化利用好各项资源。
  (三)活化渔村古建,融入现代元素
  湛江海洋文化遗迹及传统渔村村落较多,但整体呈现知名度低、零散分布的特点。其通过活化利用湛江渔村及古建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传统渔村旅游区,促进海洋文化遗产的体验化、活态化。一方面,湛江村落保留着原始的建筑、风俗和技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湛江通过古建筑维护翻新,开发民宿,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5]。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要素和时尚旅游元素也应融入活化利用中,通过适当改造古宅,增加现代化设施,如旧房改造成咖啡馆、图书馆、青年交流基地等,不仅可以提高游客参与感,还能促进当地文旅经济健康发展。
  (四)开发滨海文创园,打造活化典范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综合休闲园区。通过打造以湛江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文创园,从网络传媒、影视动漫、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引进海洋文化企业,如开设海洋文化特色艺术展、海洋文化音乐节、非遗大型活动等,实现资源集聚,可以有效地促进湛江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1-19.
  [2] 赵平,项敏.海洋文化遗产的分类策略与资源体系建构[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19(4):35-36.
  [3] 李巧玲.闽潮文化在琼雷的历史传播和影响[J].热带地理,2012(5):467-468.
  [4] 许晓敏.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108:1-12.
  [5] 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9.
其他文献
摘 要:东莞可园博物馆是一座园林类专题性博物馆,既有古建园林区,又有展馆区,近年来其逐步成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必游之地。随着博物馆游客增多,客流量也逐年增加,有效实施客流风险管控以保证人员安全、文物安全、财物安全成为博物馆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客流风险管控必要性、高峰期危险性分析以及管控对策探讨可园博物馆客流风险管控机制,以期为园林类博物馆安全开放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客流风险
摘 要:为落实四川省委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成都市在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崇州市作为成都“西控”区域是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质效、创新要素供给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立足于崇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探析崇州市旅游产业主动融入成都世界旅游目的
摘 要:在经济日益增长的条件下,环境保護、节约资源的绿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求,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消费趋势之一。高星级酒店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优质旅居生活的绿色消费需求,由于酒店设备更新较快、绿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部分高星级酒店的绿色管理有待改善。本文选择酒店客房作为研究对象,从绿色管理理念的概念入手,探讨当下高星级酒店客房服务存在的问题,如客房设施设
摘 要:本文根据效用曲线模型建立的旅游目的地安全效用曲线理论,解释了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与旅游消费-投资意愿的负相关关系,进而揭示了生态环境安全对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市场的重要影响。海南三沙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推动海洋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安全;生态环境风险;安全治理;三沙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  安全对于旅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新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地区实际提出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推动新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质量發展;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形式,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因提供了城市所缺少的田园慢节奏生活方式,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
摘 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绍兴旅游纪念品开发和设计中,文化符号与地域特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体现了绍兴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是传承和发扬绍兴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論了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心理需求,结合绍兴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现状,分析了绍兴的文化符号与地域特色,提出了文化符号与地域特色在绍兴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  关
摘 要:我国残障群体数量较为庞大,面对新兴的残障旅游市场,直接面向残障游客的导游需要改变惯常的接待方式,采取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无障碍导游服务。本文将分析残障游客的出行特点和旅游诉求,探讨导游应该具备的无障碍服务原则,并阐释多感官体验讲解法在无障碍导游服务中的运用。  关键词:残障游客;无障碍导游服务;多感官体验讲解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背景  旅游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占
摘 要:绍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革命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本文通过调研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析了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行活化利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形成多业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2021
摘 要:工业遗产具有记录工业从无到有及转型升级的使命。而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保护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在各地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方面的研究逐步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从市场资源深度挖掘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甘肃省兰州市政府对本市工业遗产及旅游文化创意事业的改革要求,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及旅游生态环境的改造